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P3

  ..續本文上一頁緣起,此中,又要特別覺知「觸」與「受」,釋尊說︰

  多聞聖弟子,于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舍觸因緣生舍受,舍受覺時如實知舍受覺;彼舍觸滅,彼舍觸因緣生舍受亦滅、止、清涼、息、沒。(二八九經)

  因此,禅修者要注意觀察由于「觸」所産生的樂受、苦受、喜受、憂受、舍受,體驗其無常、無我的性質,就能不生起「愛」、「取」,而能從貪瞋的習性中脫離出來,得到心靈的清涼、安詳。佛使比丘在《生活中的緣起》中強調要在「觸」的當下,就具有正念,如此才能滅苦,他說:

  如果要問如何實踐緣起?唯一的答案是,當接觸外境時,要了了分明,不要失去正念,不要讓無明産生。

  

  丁、食的觀察

  衆生爲了長養諸根大種而有四食,釋尊說︰

  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爲四?一者抟食,二者觸食,叁者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于此四食有貪、有喜,則有憂悲、有塵垢。若于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叁七五經)

  衆生由于抟食(段食)而有氣力,由于觸食而有樂、喜,由于意思食(有漏意會思食)于可愛事生起熱切期望,由于識食使諸根大種與壽、暖安住不壞。衆生由于顧戀身命,追求氣力、喜樂等而造作種種新業,增長種種煩惱;由于抟食、觸食、意思食的追求,識爲業煩惱所隨逐,因而流轉生死。在此世,對四食起貪、喜則生悲苦,因此〈攝事分〉說︰

  于四食中,有漏意會思食因緣,專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隨順樂受觸食因緣,于能隨順喜樂諸食,多生染著名『貪』。此二煩惱,于現法中能染于識,令其安止四種識住,增長當來後有種子。…于四食中,安住喜、貪二種煩惱,便于現法有諸塵染;由塵染故,食若變壞,于現法中便生悲歎、愁憂、萎頓、懷戚而住。

  段食因緣,能令非一種種衆多品類病苦依識而起。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識而起。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令種種求不允苦依識而起。如是行者,于識食中,正觀諸食以識爲依,多生過患。

  因此,禅修者要如實觀察此刻的悲愁痛苦,不一定是來自前世,而是來自此世的段食、意會思食及觸食,並觀察此叁食是以識爲依止;爲了滅苦,便要觀察此四食的因、集、生、轉,釋尊說︰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叁七一經)

  此處指出,在流轉過程中,由于「六處」而依次有「觸」、「受」、「愛」、「食」。六處是此世所擁有的個人身心五蘊,與外界根塵接觸産生了「觸」,由「無明觸」爲緣,産生「無明觸所生諸受」,由「無明觸所生諸受」爲緣,産生「愛」,由愛爲緣而有「食」;整個流轉過程,往上推至「六處」,〈攝事分〉說︰

  此六處後更無余因,于現法中唯此六處展轉相依︰有色諸根依止于識,識亦依止識所執受有色諸根;由此因緣,六處已後更無所說。

  因此,在觀察四食時,禅修者以此世此時的六處爲觀察的起點,如實了知此身(有色諸根)、心(識)的相互依止,在身心作用下與外界諸塵接觸而有「觸」「受」「愛」「食」,必須在當下清楚覺知觸、受的過程,從而滅除後續的愛、食。

  

  戊、谛的觀察

  在禅修中,要觀察四聖谛,釋尊說︰

  當勤禅思,正方便起,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內寂其心,成就已如實顯現。雲何如實顯現?謂此苦聖谛如實顯現,此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實顯現。(四二八經)

  在禅修時,如何如實知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迹?舍利弗對摩诃拘絺羅說︰

  雲何苦如實知?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爲苦,如是苦如實知。雲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雲何苦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余斷,乃至息、沒,是名苦滅,如是苦滅如實知。雲何苦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如上說(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苦滅道迹,如是苦滅道迹如實知。(叁四四經)

  因此,對四聖谛的如實觀察便是要對諸苦的自性、因緣、因緣的滅除及趣滅之道要如實了知。由于苦是屬于感受的範圍,由此可知,四聖谛的觀察便是以身心的感受作爲觀察的對象,如實體驗其無常、無我的性質,由此行于八聖道,步向涅槃城。

  

  己、界的觀察

  在禅修中,要觀察種種界,釋尊說︰

  雲何爲種種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四五一經)

  此處觀察眼、色、眼識等十八界,也就是觀察根、境、識的交互作用;由于産生在個人身心上的便是觸、受、愛,因此,釋尊說︰

  雲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雲何緣種種受生種種愛?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觸生受,緣眼觸生受生眼觸生愛。耳、鼻、舌、身…,緣意界生意觸,緣意觸生意觸生受,緣意觸生受生意觸生愛。(四五二經)

  因此,禅修者所觀察的對象便是諸界爲緣産生在自己身上的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及由此觸所生起的各種感受,對此諸受若起貪瞋習性反應,則産生愛取等煩惱,而有衆苦隨逐。所以必須在觸、受生起的當下,如實了知其無常、無我的性質,從而滅除貪愛的生起。

  

  庚、受的觀察

  禅修者要觀察叁受的如實面貌,釋尊說︰

  有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于樂受,爲斷樂受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斷苦受瞋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斷不苦不樂受癡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樂受貪使已斷已知、苦受恚使已斷己知、不苦不樂受癡使已斷己知者,是名比丘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此中指出,在樂受中有貪之隨眠(貪使)、在苦受中有瞋之隨眠(瞋使)、在不苦不樂受中有無明之隨眠(癡使),禅修者熟修梵行來斷除這些隨眠,最後達成(一)斷除愛欲:于未來不再生起貪愛的現行(已割貪愛),(二)轉去諸結:不再有見結、戒取結、疑結等叁結,以上二項爲有學聖者所達成。(叁)慢無間等:即,正慢現觀,(四)究竟苦邊:永遠拔除苦之根本貪愛隨眠,以上二項爲無學聖者所達成。爲了達成清淨,必須正觀諸受無常、苦、無我的性質,釋尊說︰

  若彼比丘觀于樂受而作苦想,觀于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四六七經)

  因此,觀察諸受無常變易的性質,不起染著,如此才是正見,也唯有如此,才能滅除欲貪,解脫痛苦。

  

  四、菩薩的止觀

  禅修者在行菩薩道時,所修的止觀與上述有無不同?今依釋尊的親身體驗來說明。在修止方面,釋尊說︰

  若有正說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學人所不得當得,不到當到,不證當證,無學人現法樂住者,謂安那般那念,此則正說。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聖住、天住、梵住,乃至無學現法樂住。(八○七經)

  此中指出,聖住(指四念住、道支、勝奢摩他、毗缽舍那等)、天住(四靜慮、四無色等)、梵住(四無量定)等乃至如來住,都是立足于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因此,覺知入出息念的修止方法,是菩薩道所共行。菩薩要廣學各種法門,因此,以不同的所緣來攝心,都是菩薩所當學。甚至四禅八定也應善巧。

  在修觀方面,今依次來觀察「蘊」、「處」、「緣起」等等。

  在五取蘊(五受陰)的觀察上,釋尊說︰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叁經)

  此處釋尊指出,必須對五取蘊的愛味、過患、出離如實了知,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此中,從貪瞋縛中解脫,稱作「得脫」。欲貪滅、斷、出離,稱作「得出」。從九結離系,稱作「得離」。從生等諸苦解脫,稱作「得解脫」。此處前叁項是脫離因處煩惱,後一項是脫離果處諸苦。心離「常樂我淨」四顛倒,稱作「永不住顛倒」。由此可知,在菩薩道上必須如實地觀察五取蘊。在觀察「處」方面,釋尊說︰

  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我觀多逐過去五欲心已,極生方便,精勤自護,不複令隨過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護故,漸漸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者何?眼見色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故比丘!于彼入處當覺知。(二一一經)

  此中釋尊指出,要覺知眼耳鼻舌等六內處與色聲香味等外六處接觸時産生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看清感受的無常無我,不再隨逐五欲功德,因而漸近無上正覺。在觀察「緣起」方面,釋尊說︰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我于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二八一…

《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