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P3

  ..续本文上一页缘起,此中,又要特别觉知「触」与「受」,释尊说︰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彼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二八九经)

  因此,禅修者要注意观察由于「触」所产生的乐受、苦受、喜受、忧受、舍受,体验其无常、无我的性质,就能不生起「爱」、「取」,而能从贪瞋的习性中脱离出来,得到心灵的清凉、安详。佛使比丘在《生活中的缘起》中强调要在「触」的当下,就具有正念,如此才能灭苦,他说:

  如果要问如何实践缘起?唯一的答案是,当接触外境时,要了了分明,不要失去正念,不要让无明产生。

  

  丁、食的观察

  众生为了长养诸根大种而有四食,释尊说︰

  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诸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无忧悲,亦无尘垢。(三七五经)

  众生由于抟食(段食)而有气力,由于触食而有乐、喜,由于意思食(有漏意会思食)于可爱事生起热切期望,由于识食使诸根大种与寿、暖安住不坏。众生由于顾恋身命,追求气力、喜乐等而造作种种新业,增长种种烦恼;由于抟食、触食、意思食的追求,识为业烦恼所随逐,因而流转生死。在此世,对四食起贪、喜则生悲苦,因此〈摄事分〉说︰

  于四食中,有漏意会思食因缘,专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随顺乐受触食因缘,于能随顺喜乐诸食,多生染著名『贪』。此二烦恼,于现法中能染于识,令其安止四种识住,增长当来后有种子。…于四食中,安住喜、贪二种烦恼,便于现法有诸尘染;由尘染故,食若变坏,于现法中便生悲叹、愁忧、萎顿、怀戚而住。

  段食因缘,能令非一种种众多品类病苦依识而起。随顺乐受触食因缘,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识而起。有漏意会思食因缘,能令种种求不允苦依识而起。如是行者,于识食中,正观诸食以识为依,多生过患。

  因此,禅修者要如实观察此刻的悲愁痛苦,不一定是来自前世,而是来自此世的段食、意会思食及触食,并观察此三食是以识为依止;为了灭苦,便要观察此四食的因、集、生、转,释尊说︰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诸食,爱因、爱集、爱生、爱转。此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此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三七一经)

  此处指出,在流转过程中,由于「六处」而依次有「触」、「受」、「爱」、「食」。六处是此世所拥有的个人身心五蕴,与外界根尘接触产生了「触」,由「无明触」为缘,产生「无明触所生诸受」,由「无明触所生诸受」为缘,产生「爱」,由爱为缘而有「食」;整个流转过程,往上推至「六处」,〈摄事分〉说︰

  此六处后更无余因,于现法中唯此六处展转相依︰有色诸根依止于识,识亦依止识所执受有色诸根;由此因缘,六处已后更无所说。

  因此,在观察四食时,禅修者以此世此时的六处为观察的起点,如实了知此身(有色诸根)、心(识)的相互依止,在身心作用下与外界诸尘接触而有「触」「受」「爱」「食」,必须在当下清楚觉知触、受的过程,从而灭除后续的爱、食。

  

  戊、谛的观察

  在禅修中,要观察四圣谛,释尊说︰

  当勤禅思,正方便起,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成就已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谓此苦圣谛如实显现,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显现。(四二八经)

  在禅修时,如何如实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舍利弗对摩诃拘絺罗说︰

  云何苦如实知?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苦、怨憎会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说五受阴苦,是名为苦,如是苦如实知。云何苦集如实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实知。云何苦灭如实知?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无余断,乃至息、没,是名苦灭,如是苦灭如实知。云何苦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如上说(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苦灭道迹,如是苦灭道迹如实知。(三四四经)

  因此,对四圣谛的如实观察便是要对诸苦的自性、因缘、因缘的灭除及趣灭之道要如实了知。由于苦是属于感受的范围,由此可知,四圣谛的观察便是以身心的感受作为观察的对象,如实体验其无常、无我的性质,由此行于八圣道,步向涅槃城。

  

  己、界的观察

  在禅修中,要观察种种界,释尊说︰

  云何为种种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四五一经)

  此处观察眼、色、眼识等十八界,也就是观察根、境、识的交互作用;由于产生在个人身心上的便是触、受、爱,因此,释尊说︰

  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云何缘种种受生种种爱?谓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触生受,缘眼触生受生眼触生爱。耳、鼻、舌、身…,缘意界生意触,缘意触生意触生受,缘意触生受生意触生爱。(四五二经)

  因此,禅修者所观察的对象便是诸界为缘产生在自己身上的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及由此触所生起的各种感受,对此诸受若起贪瞋习性反应,则产生爱取等烦恼,而有众苦随逐。所以必须在触、受生起的当下,如实了知其无常、无我的性质,从而灭除贪爱的生起。

  

  庚、受的观察

  禅修者要观察三受的如实面貌,释尊说︰

  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乐受,为断乐受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苦受瞋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不苦不乐受痴使故,于我所修梵行。…乐受贪使已断已知、苦受恚使已断己知、不苦不乐受痴使已断己知者,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此中指出,在乐受中有贪之随眠(贪使)、在苦受中有瞋之随眠(瞋使)、在不苦不乐受中有无明之随眠(痴使),禅修者熟修梵行来断除这些随眠,最后达成(一)断除爱欲:于未来不再生起贪爱的现行(已割贪爱),(二)转去诸结:不再有见结、戒取结、疑结等三结,以上二项为有学圣者所达成。(三)慢无间等:即,正慢现观,(四)究竟苦边:永远拔除苦之根本贪爱随眠,以上二项为无学圣者所达成。为了达成清净,必须正观诸受无常、苦、无我的性质,释尊说︰

  若彼比丘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四六七经)

  因此,观察诸受无常变易的性质,不起染着,如此才是正见,也唯有如此,才能灭除欲贪,解脱痛苦。

  

  四、菩萨的止观

  禅修者在行菩萨道时,所修的止观与上述有无不同?今依释尊的亲身体验来说明。在修止方面,释尊说︰

  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现法乐住。(八○七经)

  此中指出,圣住(指四念住、道支、胜奢摩他、毗钵舍那等)、天住(四静虑、四无色等)、梵住(四无量定)等乃至如来住,都是立足于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因此,觉知入出息念的修止方法,是菩萨道所共行。菩萨要广学各种法门,因此,以不同的所缘来摄心,都是菩萨所当学。甚至四禅八定也应善巧。

  在修观方面,今依次来观察「蕴」、「处」、「缘起」等等。

  在五取蕴(五受阴)的观察上,释尊说︰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三经)

  此处释尊指出,必须对五取蕴的爱味、过患、出离如实了知,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中,从贪瞋缚中解脱,称作「得脱」。欲贪灭、断、出离,称作「得出」。从九结离系,称作「得离」。从生等诸苦解脱,称作「得解脱」。此处前三项是脱离因处烦恼,后一项是脱离果处诸苦。心离「常乐我净」四颠倒,称作「永不住颠倒」。由此可知,在菩萨道上必须如实地观察五取蕴。在观察「处」方面,释尊说︰

  我昔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观察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我观多逐过去五欲心已,极生方便,精勤自护,不复令随过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护故,渐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故比丘!于彼入处当觉知。(二一一经)

  此中释尊指出,要觉知眼耳鼻舌等六内处与色声香味等外六处接触时产生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看清感受的无常无我,不再随逐五欲功德,因而渐近无上正觉。在观察「缘起」方面,释尊说︰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二八一…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