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P4

  ..续本文上一页经)

  此中指出,释尊在菩萨时,逆观及顺观十二缘起而后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摄事分〉说︰

  过去诸佛为菩萨时,如理思惟缘起法已,证觉无上正等菩提,今薄伽梵亦于缘起正思惟已,证觉无上正等菩提。如过去佛得菩提已,即于缘起作意攀缘顺逆道理,方便随修,现法乐住,已住安乐,今薄伽梵亦复如是。

  因此,任何菩萨行者都必须观察缘起才能成佛;至于观察「食」,则是同属缘起的范畴,释尊说︰

  六入处集是触集,触集是受集,受集是爱集,爱集是食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如是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食灭,食灭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三七一经)

  故知观察食之集灭,就是观察十二缘起中,此世之「六处」、「触」、「受」、「爱」、「食」的集灭过程;菩萨行者观察缘起,对受不起爱,因而对食也就不起染着。接着,在观察「谛」方面,释尊说︰

  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七九经)

  此中指出,释尊为菩萨时,观察四圣谛,三周正转十二相智。第一转时,如实了知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以现量圣智,断除见道所断烦恼,此时称作「生眼」(生起真圣慧眼),能取现见之事;而且也能取不现见之事,称作「智」;又能悟入尽所有事,称作「明」,悟入如所有事,称作「觉」。第二转时,再修习四圣谛,断除修道所断的烦恼;第三转时,生出无学道之真圣慧眼及智、明、觉,已得尽智及无生智,所作已办,并超越魔梵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而后为五比丘转*轮。因此,菩萨行者必须致力于观察四圣谛,故释尊说︰

  于四圣谛,平等正觉,名为如来、应、等正觉。(四○二经)

  接着,菩萨行者对「界」的观察,主要是观察根、境、识构成的十八界。其流转与还灭也是同于十二缘起中的「六处」、「触」、「受」、「爱」、「取」等等,这些前已述及。最后,菩萨行者必须对「受」好好观察,释尊说︰

  毗婆尸如来未成佛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观,观察诸受︰云何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道迹集?云何受灭道迹?云何受味?云何受?云何受离?…如毗婆尸佛,如是式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及我释迦文佛,未成佛时思惟观察诸受,亦复如是。(四七五经)

  此中明显地指出,诸佛在成佛前都必须观察诸受的自性、流转还灭的因缘等等,释尊又说︰

  以我于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故,于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为脱、为出、为脱诸颠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七九经)

  此处,释尊非常明晰地指出观察感受的重要,要想超越(一)诸天世间魔梵(代表已得欲自在及净自在者)、(二)沙门婆罗门(代表希求魔梵而修行者)、(三)天人众(代表其他受业因果轮转者),就必须如实观察受之集灭等。而在观察感受时,除了喜忧的「心受」,还要特别重视苦乐的「身受」,释尊说︰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四七○经)

  此处,释尊指出对身上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要如实觉知这些身受的集、灭、味、患、离,如此就能不生起贪、瞋、痴的心理,也就是说,不再生起「爱」、「取」这二支,因而,其后的「有」、「生」、「老死」等就灭除了。因此,对触及受保持觉知,不起贪、恚、痴的习性反应,便是修行的重点。

  菩萨行者,在观察自己相关的五取蕴、十二处、十八界时,其范围就是十二缘起中的「六处」(六入或六入处);四食是在「爱」之后产生,四圣谛是由「受」之苦下手,因此,上述的各种观察不外归纳于「十二缘起」的观察,而这十二支中,又以觉知「触」与「受」最为扼要。释尊的一个发现是︰凡夫在根尘接触后,不是马上生起「爱」,而是先生起「受」,其后才生起「爱」。这个微细的缘起过程,就是止观中所要如实体验的。

  由以上的举证,可以看出菩萨行者也都必须修习共通的止观。在修止时,修习入出息念;在修观时,以观察自己身心的「蕴」、「处」、「缘起」、「食」、「谛」、「界」、「受」为要。经由精勤地修习止观,禅修者(含菩萨行者、声闻弟子)将生起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圣道支等菩提分法,而这些便是诸佛所教导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说︰

  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

  此处指出,佛陀的说法是不离有情的身心,因此,要观察(一)构成有情的「五取蕴」、(二)受用的「内外处」、(三)生起有情的「缘起」、(四)安住的「四食」、(五)流转还灭的「四谛」、(六)差别的「十八界」,这些便是释尊所关注的事情,也是禅修者实践止观的下手处。在《杂阿含经》〈道品诵〉、〈八众诵〉、〈弟子所说诵〉、〈如来所说诵〉的众多经典中,释尊对弟子们的主要开示,也不出上述止观的范围。在菩提道上,固然有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之不同,禅修者的愿力也有所不同,但上述止观法门的实践,则是共通而不可或缺的。

  五、结语

  在释尊时期,修习止观而证果者成千上万,例如,依《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八所载︰尊者舍利子入灭时,其弟子有八万阿罗汉同时入灭;尊者目连入灭时,有弟子七万七千阿罗汉亦同时入灭。在佛灭五百年内,依据释尊的止观法门而证果者仍甚多;其后就少了︰一方面只重视哲理的思辩,落入高谈阔论的玄学领域,一方面不再单纯地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而加入种种想象、观想,并且强烈祈求外力的加持,因而偏离释尊止观法门的原味,证果者也就愈来愈少了。幸好释尊所发现的「古仙人道」是一普遍的法则,是不因时间而变易的,因此,今日只要依据释尊当年所教导的止观法门去实践,也必然会得到相同的结果;任何人只要好好地觉知「入出息」来修止或觉知「身体的动作」来摄心,观察「蕴」、「处」、「缘起」、「食」、「谛」、「界」、「受」等来修观,就可以不断地「自净其意」,进而利益人天。

  整个止观法门的实践,可以归结为「所观之境」以及「能观之心」。在所观之境上,以身心为主要的观察对象。在能观之心上,则以精进力不断地培养正念正知,使三十七菩提分法不断地成熟,达到圆满的菩提。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