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P4

  ..續本文上一頁經)

  此中指出,釋尊在菩薩時,逆觀及順觀十二緣起而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攝事分〉說︰

  過去諸佛爲菩薩時,如理思惟緣起法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今薄伽梵亦于緣起正思惟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如過去佛得菩提已,即于緣起作意攀緣順逆道理,方便隨修,現法樂住,已住安樂,今薄伽梵亦複如是。

  因此,任何菩薩行者都必須觀察緣起才能成佛;至于觀察「食」,則是同屬緣起的範疇,釋尊說︰

  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食滅,食滅故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叁七一經)

  故知觀察食之集滅,就是觀察十二緣起中,此世之「六處」、「觸」、「受」、「愛」、「食」的集滅過程;菩薩行者觀察緣起,對受不起愛,因而對食也就不起染著。接著,在觀察「谛」方面,釋尊說︰

  我已于四聖谛,叁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衆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七九經)

  此中指出,釋尊爲菩薩時,觀察四聖谛,叁周正轉十二相智。第一轉時,如實了知苦谛、集谛、滅谛、道谛,以現量聖智,斷除見道所斷煩惱,此時稱作「生眼」(生起真聖慧眼),能取現見之事;而且也能取不現見之事,稱作「智」;又能悟入盡所有事,稱作「明」,悟入如所有事,稱作「覺」。第二轉時,再修習四聖谛,斷除修道所斷的煩惱;第叁轉時,生出無學道之真聖慧眼及智、明、覺,已得盡智及無生智,所作已辦,並超越魔梵等,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而後爲五比丘轉*輪。因此,菩薩行者必須致力于觀察四聖谛,故釋尊說︰

  于四聖谛,平等正覺,名爲如來、應、等正覺。(四○二經)

  接著,菩薩行者對「界」的觀察,主要是觀察根、境、識構成的十八界。其流轉與還滅也是同于十二緣起中的「六處」、「觸」、「受」、「愛」、「取」等等,這些前已述及。最後,菩薩行者必須對「受」好好觀察,釋尊說︰

  毗婆屍如來未成佛時,獨一靜處,禅思思惟,作如是觀,觀察諸受︰雲何爲受?雲何受集?雲何受滅?雲何受道迹集?雲何受滅道迹?雲何受味?雲何受?雲何受離?…如毗婆屍佛,如是式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及我釋迦文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亦複如是。(四七五經)

  此中明顯地指出,諸佛在成佛前都必須觀察諸受的自性、流轉還滅的因緣等等,釋尊又說︰

  以我于諸受、受集、受滅、受集道迹、受滅道迹、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于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爲脫、爲出、爲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四七九經)

  此處,釋尊非常明晰地指出觀察感受的重要,要想超越(一)諸天世間魔梵(代表已得欲自在及淨自在者)、(二)沙門婆羅門(代表希求魔梵而修行者)、(叁)天人衆(代表其他受業因果輪轉者),就必須如實觀察受之集滅等。而在觀察感受時,除了喜憂的「心受」,還要特別重視苦樂的「身受」,釋尊說︰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于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爲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于彼樂受,貪使不使;于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于彼樂受解脫不系,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系。于何不系?謂貪、恚、癡不系,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系。(四七○經)

  此處,釋尊指出對身上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要如實覺知這些身受的集、滅、味、患、離,如此就能不生起貪、瞋、癡的心理,也就是說,不再生起「愛」、「取」這二支,因而,其後的「有」、「生」、「老死」等就滅除了。因此,對觸及受保持覺知,不起貪、恚、癡的習性反應,便是修行的重點。

  菩薩行者,在觀察自己相關的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時,其範圍就是十二緣起中的「六處」(六入或六入處);四食是在「愛」之後産生,四聖谛是由「受」之苦下手,因此,上述的各種觀察不外歸納于「十二緣起」的觀察,而這十二支中,又以覺知「觸」與「受」最爲扼要。釋尊的一個發現是︰凡夫在根塵接觸後,不是馬上生起「愛」,而是先生起「受」,其後才生起「愛」。這個微細的緣起過程,就是止觀中所要如實體驗的。

  由以上的舉證,可以看出菩薩行者也都必須修習共通的止觀。在修止時,修習入出息念;在修觀時,以觀察自己身心的「蘊」、「處」、「緣起」、「食」、「谛」、「界」、「受」爲要。經由精勤地修習止觀,禅修者(含菩薩行者、聲聞弟子)將生起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聖道支等菩提分法,而這些便是諸佛所教導的,《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說︰

  諸佛語言,九事所攝。雲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叁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淨事,六差別事,七說者事,八所說事,九衆會事。有情事者,謂五取蘊。受用事者,謂十二處。生起事者,謂十二分緣起及緣生。安住事者,謂四食。染淨事者,謂四聖谛。差別事者,謂無量界。說者事者,謂佛及彼弟子。所說事者,謂四念住等菩提分法。衆會事者,所謂八衆。

  此處指出,佛陀的說法是不離有情的身心,因此,要觀察(一)構成有情的「五取蘊」、(二)受用的「內外處」、(叁)生起有情的「緣起」、(四)安住的「四食」、(五)流轉還滅的「四谛」、(六)差別的「十八界」,這些便是釋尊所關注的事情,也是禅修者實踐止觀的下手處。在《雜阿含經》〈道品誦〉、〈八衆誦〉、〈弟子所說誦〉、〈如來所說誦〉的衆多經典中,釋尊對弟子們的主要開示,也不出上述止觀的範圍。在菩提道上,固然有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之不同,禅修者的願力也有所不同,但上述止觀法門的實踐,則是共通而不可或缺的。

  五、結語

  在釋尊時期,修習止觀而證果者成千上萬,例如,依《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一八所載︰尊者舍利子入滅時,其弟子有八萬阿羅漢同時入滅;尊者目連入滅時,有弟子七萬七千阿羅漢亦同時入滅。在佛滅五百年內,依據釋尊的止觀法門而證果者仍甚多;其後就少了︰一方面只重視哲理的思辯,落入高談闊論的玄學領域,一方面不再單純地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而加入種種想象、觀想,並且強烈祈求外力的加持,因而偏離釋尊止觀法門的原味,證果者也就愈來愈少了。幸好釋尊所發現的「古仙人道」是一普遍的法則,是不因時間而變易的,因此,今日只要依據釋尊當年所教導的止觀法門去實踐,也必然會得到相同的結果;任何人只要好好地覺知「入出息」來修止或覺知「身體的動作」來攝心,觀察「蘊」、「處」、「緣起」、「食」、「谛」、「界」、「受」等來修觀,就可以不斷地「自淨其意」,進而利益人天。

  整個止觀法門的實踐,可以歸結爲「所觀之境」以及「能觀之心」。在所觀之境上,以身心爲主要的觀察對象。在能觀之心上,則以精進力不斷地培養正念正知,使叁十七菩提分法不斷地成熟,達到圓滿的菩提。

  

  

《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