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摄心,便是其中一个善巧的方法。
三、观的实践
什么是观?观的梵文是「vipashyana」,汉文音译作「毗婆奢那」或「毗钵舍那」,近期意译作「内观」,指往内如实地观察自己身心五蕴的实相。以下依据《杂阿含经》的(一)蕴(二)处(三)缘起(四)食(五)谛(六)界(七)受等七个相应,来解析「观的实践」。
甲、蕴的观察
在《杂阿含经》中,「蕴」译作「阴」,是聚合的意思;「取蕴」译作「受阴」。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代表个人的身心聚合体,对此要如实知,释尊说︰
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如实见,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在,是名苦边。受、、识,亦复如是。(四一经)
此中,以五种行相观察五取蕴︰(一)五蕴自性:色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等,(二)五蕴因缘:于色喜爱即是色集;触集是受集等,由此观察得知五蕴生起有其因缘,(三)五蕴杂染因缘:缘色、缘六受身、缘六想身、缘行、缘识因缘生喜乐而生爱味,(四)五蕴清净因缘:五蕴是无常、苦、变易法,是其过患,(五)五蕴清净:于五蕴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故「观」之对象就是五取蕴本身,要直接如实了知其无常、苦、变易的性质,因而离欲而得解脱。因此,释尊说︰
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因此,禅修者要观察五蕴的展转变化中,因缘的不断生灭,因灭则果生,果生则因灭,剎那流转中,没有「我」、「我所」,对此身心五蕴必须如此正观;释尊又说︰
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三经)
因此,为了断苦,必须(一)知:能善通达五蕴爱味之自相,(二)明:能善明了五蕴过患之共相,(三)断:欲贪不再现行或一分断除,(四)离欲:于随眠究竟超越,心得解脱。此四项依次配合1闻所成慧,2思所成慧,3思择力及见道,4修道来达成。在整个修观过程中,必须一直观察五蕴的生灭无常,达到将我慢、我欲及我使完全灭除,《杂阿含经》第一○三经说︰
虽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然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此中指出,于五取蕴虽已正观非我、非我所,灭除了萨迦耶见,但是由于随眠(经文译作「使」)及缠未断,因而仍有我慢、我欲、我使,〈摄事分〉说︰
言未断者,由随眠故。未遍知者,由彼缠故,彼于尔时有忘念故。言未灭者,虽于此缠暂得远离,寻复现行。言未吐者,由彼随眠未永拔故。
因此,必须对五取蕴再深入观察其生灭,这样才是「真实正观」,才能使随眠及缠完全拔除。对于五蕴的变化无实,释尊说︰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三五六经)
因此,禅修者应不断地观察身心五蕴的变幻不实,体认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柱、识如幻事,终于到达涅槃清凉处。在观察身心五蕴的实相中,对于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变化不实,要给予特别的重视,释尊说︰
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多闻圣弟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于受乐着灭,着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三五经)
此处明白指出,禅修者必须要以「止」来「内寂其心」,以「观」来「如实观察」;要达成「色受想行识灭」的灭谛,就要由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下手,由此纯大苦聚皆悉灭除,因此,对于五取蕴的观察中,要对三受(乐、苦、不苦不乐)给予特别的重视。
乙、处的观察
在《杂阿含经》中,「处」译作「入处」,有六内处及六外处,释尊说︰
有六内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三二三经)
有六外入处。云何为六?谓色是外入处、声、香、味、触、法是外入处。(三二四经)
因此,属于自己身心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其对象的色、声、香、味、触、法,便是此处所要观察的对象;在观察时,六内处是内在的身心,而六外处则是外界的所缘,在内外的交互作用中,要时时觉察自己身心的无常、无我,释尊说︰
当正观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正观故生厌,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离贪故,我说心正解脱。如是耳、鼻、舌、身、意,离喜、离贪。离喜、离贪故,比丘!我说心正解脱。(一八八经)
因此,对于眼耳等六内处,要由观察无常下手,进而体验无我,生起正见,如此对于各种境界不生喜、贪,在不断修习下,将烦恼从根拔除,而得到心解脱。因此,禅修者的观察重点,是往内观察身心的实相,要如实地观察其当下无常、生灭的性质,并且看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内处,都是没有来去,都是不实而生,虽有业报而无作者,身心五蕴或六内处只是前后剎那地变化而已,此中并没有固定的「我」存在着,释尊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三三五经)
因此,对眼、耳等处直接观察,知其前后相续,只有因果的变化,而没有受者及作者,这便是第一义空。在观察内外六处的过程中,三种感受的观察占有重要的地位,〈摄事分〉中说︰
由五种相,当知安立诸受差别︰一自性故,二所依故,三所缘故,四助伴故,五随转故。自性故者,谓有三受︰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所依故者,谓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与意。所缘故者,谓色等六所缘境界。
故知受之产生,与所依之眼耳等、所缘之色声等内外处形成重要的关联,对其集、灭、味、患、离都要如实知,释尊说︰
如来于色…于声、香、味、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复染着、爱乐住。彼法变易、无常、灭尽,则生乐住。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此受集、此受灭、此受味、此受患、此受离如实知,于彼色因缘生厄碍,厄碍尽已,名无上安稳涅槃。(三○八经)
由此可知,必须在根尘接触后产生的受上,如实观察受之集、灭、味、患、离,由此方可安抵涅槃境界。在实践的过程上,也是用止观去体会内外处及受之无常的性质,释尊说︰
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二○六经)
因此,对内外六处的观察中,内心要如实了知触与受的无常。
丙、缘起的观察
在《杂阿含经》中,「缘起及缘起法」译作「因缘法及缘生法」。释尊说︰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二九六经)
此中指出,禅修者对于身心流转过程中的缘起及缘起法要如实观察;生起闻慧及思慧时,称作「正知、善见」;生起修慧时,称作「善觉」;生起圣谛现观时,对尽所有性的了解,称作「善修」;对如所有性的通达,称作「善入」。整个十二支缘起,由(一)无明、(二)行、(三)识,经过(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到(十一)生、(十二)老死的过程,不外是个人身心五蕴或六处的缘起、缘灭,禅修者必须对之如实观察,体验其无常、有为、有漏的性质,释尊说︰
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三六七经)
因此,在止观中,细心观察十二…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