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

  林崇安(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1998)

  提要

  本文以《阿含经》为主,探讨释尊所教导的止观法门。文中指出,在修止方面,释尊以观察「入出息」作为主要的教导;在修观方面,以观察 (1) 蕴 (2) 处 (3) 缘起 (4) 食 (5)谛 (6) 界 (7) 受作为主要的教导,这些对象都与个人的身心现象相关联,此中,又以观察感受最为重要。最后,文中引据经文指出,这种止观的实践是任何菩萨行者走在菩提道上所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1.止2.观3.入出息4.受

  一、前言

  在佛法的实践上,止与观是最核心的二大项目,其内涵相同于定与慧。于《杂阿含经》第三○五经中,释尊说︰

  何等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所谓名、色。何等法应知应断?所谓无明及有爱。何等法应知应证?所谓明、解脱。何等法应知应修?所谓止、观。

  此中明白地指出,佛弟子所要修习的是止与观;所要观察清楚的对象是名与色,此处名与色主要是指自己的身心五蕴;修习止观之后,就可断除无明及对三有的贪爱,由此证得明及解脱,这是修习止观的目的。阿难尊者曾问一位名叫「上座」的比丘,应以何法专精思惟,上座比丘说︰

  尊者阿难!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阿难听完上座比丘的上述回答后,再去问五百比丘以及释尊,都得到完全相同的回答,不由得赞叹︰

  奇哉世尊!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

  由此可知,释尊时期诸弟子都是修习相同的止观,在止观双运下证得解脱界。有关止观的实践,以《杂阿含经》最为具体、明确,以下便以此经作为主要的依据,来说明释尊所传的止观法门,并以此经的本母《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来阐释。

  

  二、止的实践

  什么是止?止的梵文是「samatha」,汉文音译作「奢摩他」,《瑜伽师地论》卷三○说︰

  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此处提出九种心住,作为修止的次第,在北传的《杂阿含经》五六○经中,有相近的经句︰

  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

  此段经文中,有止、观二字的译文,但若配合九心住的次第,可看出此处的相当字辞是︰住心指(一)内住及(二)等住;善住心指(三)安住;局住心指(四)近住;调伏心指(五)调顺;止指(六)寂静;观指(七)最极寂静;一心指(八)专注一趣;等受指(九)等持。此段经文,在《汉译南传大藏经》中作︰

  彼安住正内、正止、趣一境、正持。

  只大略对应出九心住中的(一)内住──正内;(七)最极寂静──正止;(八)专注一趣──趣一境;(九)等持──正持。故修止的次第虽有详略的不同,但都源自佛陀所说。修止的目的,不外使心不散乱于所观察的对象。在修习止时,所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依据《念住经》所观察的对象可以是身上的不净物、呼吸、身体的动作、四大等等。南传的论典归纳出「四十业处」。以下主要就不净观及观呼吸(入出息念)来探讨。释尊住在金刚聚落萨罗梨林时,曾为诸比丘说「不净观」,以观察身体的不净来修厌离,经上说︰

  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八○九经)

  此处指出,有的比丘修习不净观之后,由于厌患身体而自杀,此事的前因后果,在《善见律毗婆沙》卷十解说如下︰

  往昔有五百猎师,共入阿兰若处杀诸群鹿,以此为业;五百猎师堕三恶道,于三恶道受诸苦恼,经久得出。昔有微福,得生人间,出家为道,(于释尊处)受具足戒,五百比丘宿殃未尽,(将)于半月中更相杀害,复教他杀,如来见已,此恶业至,诸佛所不能救。…是故如来为诸凡人说不净观,因不净观故,厌离爱欲,若其命终,得生天上。

  由此可以看出,释尊传出不净观是使众生离欲生天的一个方便法门。此事件后,释尊便传出「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的摄心法门。释尊说︰

  当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八○二经)

  此处提出修习入出息念的好处,〈摄事分〉中解释如下︰

  奢摩他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发身惛沉、生心下劣,由正修习入出息念,身心轻安,能令惛沉下劣俱行身心粗重,皆悉远离。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发生种种寻伺、妄想,谓欲寻伺等不正寻伺,及无明分寻伺所起诸欲想等种种妄想,由正修习入出息念,令寻伺等悉皆静息。为欲对治彼无明分诸妄想故,纯修明分想,令速得圆满。

  此处指出,修习入出息念可将身之惛沉灭除(身止息)及心之下劣去除(心止息),也可将不正寻伺等静息(有觉有观寂灭),进而纯修「明分想」而灭除妄想。由此可以看出,修入出息念对于灭除止品(奢摩他品)及观品(毗钵舍那品)的随烦恼有正面的效果。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呢?什么是入出息念的所缘呢?《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谓缘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缘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缘。当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间入息。出息亦二。何等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间出息。入息者,谓出息无间,内门风转,乃至脐处。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入息出息有四异名,何等为四?一名风,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

  由此可看出,入出息念的所缘就是呼吸;整个呼吸的微细过程可分成入息、中间入息、出息、中间出息四个阶段。呼吸又称作「身行」。释尊曾以身示范,坐禅二月,修习入出息念,他说︰

  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沙门瞿昙于二月中,云何坐禅?』汝应答言︰『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八○七经)

  此处修学入出息念的过程共有十六胜行,依据〈声闻地〉的解说如下︰

  (1)若缘入息、出息境时,便知︰「我今能学念长入息、念长出息」。

  (2)若缘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境时,便知︰「我今能学念短入息、念短出息」。

  (3)若缘身中微细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随入诸毛孔中,缘此为境,便知︰「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出息」。

  (4)若于入息、中间入息已灭,出息、中间出息未生,缘入息出息空无位、入息出息远离位为境,便知︰「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息除,谓安定、平寂;身行谓呼吸;息除身行,谓平寂呼吸)。同样,在出息入息空无位、出息入息远离位,便知︰「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在勤习下,苦触平寂,而有乐触随转。

  (5)若得初静虑或第二静虑,便知︰「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出息」。

  (6)若得第三静虑,便知︰「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出息」。

  (7)于喜、于乐,或起有我、我所想等,能以慧通达,不深染着,便知︰「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出息」(心行,谓受、想)。

  (8)进而觉知︰「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出息」。

  (9)依未至定,觉察己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等等,觉知︰「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出息」。

  (10)若为昏沉、睡眠盖覆障其心,便缘净妙境界策发其心,觉知︰「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出息」。

  (11)若为掉举、恶作盖覆障其心,便于内安住寂静,制持其心,觉知︰「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出息」。

  (12)于诸盖中,心得清净,觉知︰「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出息」。

  (13)为断随眠,如理观察诸行无常法性,觉知︰「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出息」。

  (14)复于毗钵舍那修瑜伽行,于断界中,从彼随眠而求解脱,觉知︰「我今能学断随观入息出息」。断界,谓见道所断一切行断。

  (15)复于离欲界中,从彼随眠而求解脱,觉知︰「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入息出息」。离欲界,谓修道所断一切行断。

  (16)后于灭界中,从彼随眠而求解脱,觉知︰「我今能学灭随观入息出息」。灭界,谓一切依灭。

  由上述十六胜行,可看出观察入出息是层层深入,然其下手处,只是单纯地观察呼吸的进入、出去,而不加以任何干涉,也不加上任何观想、记数。以观察呼吸为例子,在达成「止」的整个过程,可用九心住来说明︰

  (1)内住︰将心从外境移到呼吸上,知其进出。

  (2)等住︰使心相续于所观的呼吸上,挫令微细。

  (3)安住︰心偶而往外散乱,复摄此心,安置呼吸上。

  (4)近住︰以念住力,心不再远住于外。

  (5)调顺︰觉察到色声香味触、贪瞋痴、男女等相都是过患,心不往此处流散。

  (6)寂静︰觉察到欲、恚、害诸恶寻思及贪欲盖等随烦恼都是过失,心不往此处流散。

  (7)最极寂静︰对偶起之恶寻思及随烦恼不能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

  (8)专注一趣︰达到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

  (9)等持︰进入无加行、无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其后,再生起身心轻安,就达成「止」了。

  以上是观察呼吸来修止,但是要使心不散乱,其所缘有很多种,以觉知身体的动作…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