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攝心,便是其中一個善巧的方法。
叁、觀的實踐
什麼是觀?觀的梵文是「vipashyana」,漢文音譯作「毗婆奢那」或「毗缽舍那」,近期意譯作「內觀」,指往內如實地觀察自己身心五蘊的實相。以下依據《雜阿含經》的(一)蘊(二)處(叁)緣起(四)食(五)谛(六)界(七)受等七個相應,來解析「觀的實踐」。
甲、蘊的觀察
在《雜阿含經》中,「蘊」譯作「陰」,是聚合的意思;「取蘊」譯作「受陰」。色、受、想、行、識等五取蘊代表個人的身心聚合體,對此要如實知,釋尊說︰
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于此五受陰,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雲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雲何色集如實知?于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雲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雲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雲何色離如實知?若于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若沙門、婆羅門,于色如實知、如實見,于色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若心得解脫者,則爲純一,純一者則梵行立,梵行立者離他自在,是名苦邊。受、、識,亦複如是。(四一經)
此中,以五種行相觀察五取蘊︰(一)五蘊自性:色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等,(二)五蘊因緣:于色喜愛即是色集;觸集是受集等,由此觀察得知五蘊生起有其因緣,(叁)五蘊雜染因緣:緣色、緣六受身、緣六想身、緣行、緣識因緣生喜樂而生愛味,(四)五蘊清淨因緣:五蘊是無常、苦、變易法,是其過患,(五)五蘊清淨:于五蘊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故「觀」之對象就是五取蘊本身,要直接如實了知其無常、苦、變易的性質,因而離欲而得解脫。因此,釋尊說︰
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雲何有常?如是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因此,禅修者要觀察五蘊的展轉變化中,因緣的不斷生滅,因滅則果生,果生則因滅,剎那流轉中,沒有「我」、「我所」,對此身心五蘊必須如此正觀;釋尊又說︰
于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叁經)
因此,爲了斷苦,必須(一)知:能善通達五蘊愛味之自相,(二)明:能善明了五蘊過患之共相,(叁)斷:欲貪不再現行或一分斷除,(四)離欲:于隨眠究竟超越,心得解脫。此四項依次配合1聞所成慧,2思所成慧,3思擇力及見道,4修道來達成。在整個修觀過程中,必須一直觀察五蘊的生滅無常,達到將我慢、我欲及我使完全滅除,《雜阿含經》第一○叁經說︰
雖于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然于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于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于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此中指出,于五取蘊雖已正觀非我、非我所,滅除了薩迦耶見,但是由于隨眠(經文譯作「使」)及纏未斷,因而仍有我慢、我欲、我使,〈攝事分〉說︰
言未斷者,由隨眠故。未遍知者,由彼纏故,彼于爾時有忘念故。言未滅者,雖于此纏暫得遠離,尋複現行。言未吐者,由彼隨眠未永拔故。
因此,必須對五取蘊再深入觀察其生滅,這樣才是「真實正觀」,才能使隨眠及纏完全拔除。對于五蘊的變化無實,釋尊說︰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正智系念住,有爲行長息,永得清涼處。(叁五六經)
因此,禅修者應不斷地觀察身心五蘊的變幻不實,體認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柱、識如幻事,終于到達涅槃清涼處。在觀察身心五蘊的實相中,對于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變化不實,要給予特別的重視,釋尊說︰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雲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多聞聖弟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于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叁五經)
此處明白指出,禅修者必須要以「止」來「內寂其心」,以「觀」來「如實觀察」;要達成「色受想行識滅」的滅谛,就要由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下手,由此純大苦聚皆悉滅除,因此,對于五取蘊的觀察中,要對叁受(樂、苦、不苦不樂)給予特別的重視。
乙、處的觀察
在《雜阿含經》中,「處」譯作「入處」,有六內處及六外處,釋尊說︰
有六內入處。雲何爲六?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叁二叁經)
有六外入處。雲何爲六?謂色是外入處、聲、香、味、觸、法是外入處。(叁二四經)
因此,屬于自己身心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其對象的色、聲、香、味、觸、法,便是此處所要觀察的對象;在觀察時,六內處是內在的身心,而六外處則是外界的所緣,在內外的交互作用中,要時時覺察自己身心的無常、無我,釋尊說︰
當正觀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離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離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一八八經)
因此,對于眼耳等六內處,要由觀察無常下手,進而體驗無我,生起正見,如此對于各種境界不生喜、貪,在不斷修習下,將煩惱從根拔除,而得到心解脫。因此,禅修者的觀察重點,是往內觀察身心的實相,要如實地觀察其當下無常、生滅的性質,並且看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內處,都是沒有來去,都是不實而生,雖有業報而無作者,身心五蘊或六內處只是前後剎那地變化而已,此中並沒有固定的「我」存在著,釋尊說︰
雲何爲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叁叁五經)
因此,對眼、耳等處直接觀察,知其前後相續,只有因果的變化,而沒有受者及作者,這便是第一義空。在觀察內外六處的過程中,叁種感受的觀察占有重要的地位,〈攝事分〉中說︰
由五種相,當知安立諸受差別︰一自性故,二所依故,叁所緣故,四助伴故,五隨轉故。自性故者,謂有叁受︰一苦、二樂、叁不苦不樂。所依故者,謂有六種,即、眼耳、鼻、舌、身與意。所緣故者,謂色等六所緣境界。
故知受之産生,與所依之眼耳等、所緣之色聲等內外處形成重要的關聯,對其集、滅、味、患、離都要如實知,釋尊說︰
如來于色…于聲、香、味、觸、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複染著、愛樂住。彼法變易、無常、滅盡,則生樂住。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叁事和合觸,觸緣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此受集、此受滅、此受味、此受患、此受離如實知,于彼色因緣生厄礙,厄礙盡已,名無上安穩涅槃。(叁○八經)
由此可知,必須在根塵接觸後産生的受上,如實觀察受之集、滅、味、患、離,由此方可安抵涅槃境界。在實踐的過程上,也是用止觀去體會內外處及受之無常的性質,釋尊說︰
當勤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于何如實知顯現?于眼如實知顯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如實知顯現。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此諸法無常、有爲,亦如是如實知顯現。(二○六經)
因此,對內外六處的觀察中,內心要如實了知觸與受的無常。
丙、緣起的觀察
在《雜阿含經》中,「緣起及緣起法」譯作「因緣法及緣生法」。釋尊說︰
雲何爲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雲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多聞聖弟子,于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二九六經)
此中指出,禅修者對于身心流轉過程中的緣起及緣起法要如實觀察;生起聞慧及思慧時,稱作「正知、善見」;生起修慧時,稱作「善覺」;生起聖谛現觀時,對盡所有性的了解,稱作「善修」;對如所有性的通達,稱作「善入」。整個十二支緣起,由(一)無明、(二)行、(叁)識,經過(四)名色、(五)六處、(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到(十一)生、(十二)老死的過程,不外是個人身心五蘊或六處的緣起、緣滅,禅修者必須對之如實觀察,體驗其無常、有爲、有漏的性質,釋尊說︰
比丘禅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雲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迹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迹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爲、有漏,如實顯現。(叁六七經)
因此,在止觀中,細心觀察十二…
《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