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净土的达成

  佛学论文选集 单元3【禅修与生活】

  

  

人间净土的达成

  

  

林崇安(1997)

  提要

  

  本文先探讨人间净土的意义,此中指出:人间净土必须要有净化心灵的方法被人们实践着,因而在人间就可以达到灭苦的标的,故有别于一般的人天善趣;也就是说,在人间净土中,除了奉行人天善趣的五戒十善外,必须要有定与慧的具体修持方法。然而,在今日复杂而多样的文化、社会、宗教背景下,要如何达成人间净土呢?本文指出能够契合大众的修持方法必须(1)普遍性──任何人皆可采纳,(2)连续性──任何时间皆可适用,(3)直接性──要能对症下药,直接趋入实相,合乎科学,可以立竿见影。在今日科技时代,有什么契机的修持方法满足上述的要求呢?文中指出,释尊当年所教导的直接观察身心的实相便是一个非常适宜的方法:以安那般那(入出息念)直接观察自己气息的实相来修定,以毗婆舍那(内观)直接观察自己身心五蕴交互作用的实相来修慧。在这种定慧的具体实践下,人人皆可自净其意。在「心净则土净」的原理下,人间净土自然可以达成。文中最后,以阿育王时期的印度为例,来说明人间净土。

  

  一、人间净土的意义

  

  什么是人间净土呢?人间是指以人类为主的整个生活共同圈,此中至少包含了「六道」中的人类及畜生;所活动的范围,则广及整个太阳系,此中包含了地球、海洋、大气以及太空。因此,人间有「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二部分,这二部分是息息相关的。净土是指奉行正法的乐土;一般所熟知的净土有(1)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西方净土),(2)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东方净土),(3)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这些净土的一个特色是大众奉行着正法,不断地净化心灵。因此,「人间净土」的实现,便是以人类为主的整个生活共同圈中,要奉行着正法,过着安详和谐的生活。为何要奉行正法,才算净土呢?因为唯有实践正法才能使众生之心清净,心净之后则国土净。在《杂阿含经》中,佛说: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

  

  由此可知,只要依循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法原则,将自心净化,则众生之间相处和谐,整个环境也跟着弥漫着安详的气氛。因此,人间净土的达成,必须有净化心灵的正法被人们实践着,人们在人间就可以达成灭苦的标的,而不须往生他方净土后才达成;由此也可看出「人间净土」有别于一般的「人天善趣」;在人间净土中,除了奉行人天善趣的五戒十善外,必须要有具体的灭苦方法被人们实践着。人间净土的达成,与正法的实践,其实具有相同的内涵。然而,什么才是正法的内涵及特色呢?这就要好好地检视一下。

  

  二、正法的内涵及特色

  

  正法与非法的区别,在《杂阿含经》中,佛陀说:

  

  有非法、是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非法、是法?谓邪见非法,正见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

  

  此处指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圣道支是「法」。而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则是「非法」。因此,正法的内涵不外是八圣道。八圣道又可归纳为戒律、禅定及智慧三学。这些正法有何特色呢?在《杂阿含经》912经中,佛陀对王顶聚落主说:

  

  聚落主!如此现法永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现身缘自觉知者,为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此处佛陀指出正法(八圣道)有六个特色:现法永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现身缘自觉知,这六个特色在《瑜伽师地论》中,玄奘法师译作(1)现见、(2)无炽然、(3)应时、(4)引导、(5)唯此见、(6)内所证。在《杂阿含经》215经则称作(1)现见法、(2)灭炽然、(3)不待时、(4)正向、(5)即此见、(6)缘自觉。《瑜伽师地论》卷90解释这六个特色如下:

  

  当知八圣支道法最胜、无罪,谓于现法烦恼有无,善分别故,名为『现见』。能令烦恼得离系故,名『无炽然』。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时中皆可修习,易修习故,名为『应时』。导涅槃故,名为『引导』。不共一切诸外道故,名『唯此见』。远离信他、欣乐、行相周遍寻思、随闻所起、见审察忍,唯自证故,名『内所证』。

  

  此中,可看出正法的特色必须如下:

  (1)现见(现法):于此时此刻就可看出烦恼的有无,也就是说,在修习正法后,自己的烦恼在此世就明显地由有而无,不断地减少,并不须等到临终或来世才看出来。这种直接而显著的效果,是正法的一个特色。

  (2)无炽然:在修习正法后,必然可以达到烦恼的完全去除;去除之后,不会再生出。这是正法的一个直接效果。

  (3)应时(不待时节):正法的修习,不待时节的限制,任何时候,行住坐卧中都可修习,因而可以连续地净化身心。

  (4)引导(正向、亲近涅槃):修习正法,必可一路走向灭苦的标的,其效果必会呈现。

  (5)唯此见(即此见):一直走向灭苦的这条道路,是由佛陀所发现,是一条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则,就犹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一样,这都是唯一而独特的发现,所发现的是自然的法则。依循着正法才能走向涅槃,这也是自然的法则,一个普遍的法则。

  (6)内所证(缘自觉):依正法走向涅槃的这条道路,必须由各人亲身体验,而所体验到的也必然是相同的,有其普遍性,就犹如做化学实验、物理实验,依据相同的原则,就会得出相同的结果,有其普遍性。

  因此,要想达成人间净土,人们所遵循的正法,必须满足(1)普遍性:任何人皆可采纳,(2)连续性:任何时间皆可适用,(3)直接性:能够针对标的前进,立竿见影,有其实效,且此世就可看到效果。这种观点,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即明白地说出来:

  

  阿难!我所说之法,于内于外悉无区别。阿难!如来所说之法,于弟子是无隐秘、握拳不放。(《汉译南传大藏经》册7,51页,妙林出版社,1984)

  

  此处指出正法是公开的,对于内道、外道都是可以适用的;佛陀对一切众生都视如己子,毫无保留地将正法传给他们。在经上也可以处处看到佛陀对不同教派的人士开示没有隐秘的正法,他们依之实践也都得到了灭苦的相同标的。

  

  三、正法的实践

  

  在今日复杂而多样的文化、社会、宗教背景下,要如何达成人间净土呢?前面已指出能够契合大众的修持方法必须具有普遍性(任何人皆可采纳)、连续性(任何时候皆可修习)、直接性(此世就有具体的效果),而佛陀当年所教导的正法,便合乎这些要求。但由于时代的演变,佛陀灭后不同宗派间的相亘冲击,佛法中修定、修慧的方法也变得混杂不清了,因此,《毗尼母经》卷3说:

  

  初百岁中,有解脱坚固法,安住于此中,悉能达解义。第二百岁中,复有坚固定。第三百岁中,持戒亦不毁。第四百岁中,有能多闻者。第五百岁中,复有能布施。从是如来法,念念中渐减。

  

  因此,佛法中的戒定慧三学,在佛灭后,修慧、修定的方法依次失落。幸好三藏经文犹在,可供我们在今日依据正法的特色,找出实践正法的方法。正法的内容,不外是八圣道。八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属于定学。正思惟、正见属于慧学。因此,正法的内容,不出戒定慧三学。以下就三学来探讨正法的实践:

  

  (一)戒学

  戒学是有关道德生活的规范,但有不同层次的标准。首先,是消极地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及不吸食麻醉品)等五戒。而后经由禅定的训练后,禅修者将警觉到这些外在的杀生、偷盗等行为是来自内心的贪、瞋、痴,每当自己生起贪、瞋、痴的心理时,首先伤害到的就是自己,因此,将道德规范的标准要求做到十善: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粗恶语、离离间语、离杂秽语、离贪、离瞋、离邪见。最后,经由禅定与智慧的训练后,将心中的烦恼不净逐渐清除,这时候高层次的道德生活才能达成,此时积极地行善、布施、护生,同时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由此可知,戒学固然是定学与慧学的基础,但要达成圆满的戒学,又非有定学与慧学配合不可。所以在实践正法的道上,三学必须是整体地实行,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地奉行八圣道。但要如何使定学与慧学结合到日常生活当中呢?这就要仔细检察修定与修慧的法门是否合乎普遍性、连续性、直接性。

  

  (二)定学

  释尊以「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作为修定的基本法门,《杂阿含经》802经说:

  

  当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经由修习「入出息念」,可以得到身心轻安,并令寻、伺(即觉、观)悉皆静息。而要如何修「入出息念」呢?南传《大念住经》说:

  

  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

《人间净土的达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