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淨土的達成

  佛學論文選集 單元3【禅修與生活】

  

  

人間淨土的達成

  

  

林崇安(1997)

  提要

  

  本文先探討人間淨土的意義,此中指出:人間淨土必須要有淨化心靈的方法被人們實踐著,因而在人間就可以達到滅苦的標的,故有別于一般的人天善趣;也就是說,在人間淨土中,除了奉行人天善趣的五戒十善外,必須要有定與慧的具體修持方法。然而,在今日複雜而多樣的文化、社會、宗教背景下,要如何達成人間淨土呢?本文指出能夠契合大衆的修持方法必須(1)普遍性──任何人皆可采納,(2)連續性──任何時間皆可適用,(3)直接性──要能對症下藥,直接趨入實相,合乎科學,可以立竿見影。在今日科技時代,有什麼契機的修持方法滿足上述的要求呢?文中指出,釋尊當年所教導的直接觀察身心的實相便是一個非常適宜的方法:以安那般那(入出息念)直接觀察自己氣息的實相來修定,以毗婆舍那(內觀)直接觀察自己身心五蘊交互作用的實相來修慧。在這種定慧的具體實踐下,人人皆可自淨其意。在「心淨則土淨」的原理下,人間淨土自然可以達成。文中最後,以阿育王時期的印度爲例,來說明人間淨土。

  

  一、人間淨土的意義

  

  什麼是人間淨土呢?人間是指以人類爲主的整個生活共同圈,此中至少包含了「六道」中的人類及畜生;所活動的範圍,則廣及整個太陽系,此中包含了地球、海洋、大氣以及太空。因此,人間有「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二部分,這二部分是息息相關的。淨土是指奉行正法的樂土;一般所熟知的淨土有(1)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西方淨土),(2)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琉璃世界(東方淨土),(3)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這些淨土的一個特色是大衆奉行著正法,不斷地淨化心靈。因此,「人間淨土」的實現,便是以人類爲主的整個生活共同圈中,要奉行著正法,過著安詳和諧的生活。爲何要奉行正法,才算淨土呢?因爲唯有實踐正法才能使衆生之心清淨,心淨之後則國土淨。在《雜阿含經》中,佛說:

  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衆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由此可知,只要依循著「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佛法原則,將自心淨化,則衆生之間相處和諧,整個環境也跟著彌漫著安詳的氣氛。因此,人間淨土的達成,必須有淨化心靈的正法被人們實踐著,人們在人間就可以達成滅苦的標的,而不須往生他方淨土後才達成;由此也可看出「人間淨土」有別于一般的「人天善趣」;在人間淨土中,除了奉行人天善趣的五戒十善外,必須要有具體的滅苦方法被人們實踐著。人間淨土的達成,與正法的實踐,其實具有相同的內涵。然而,什麼才是正法的內涵及特色呢?這就要好好地檢視一下。

  

  二、正法的內涵及特色

  

  正法與非法的區別,在《雜阿含經》中,佛陀說:

  

  有非法、是法。谛聽、善思,當爲汝說。何等爲非法、是法?謂邪見非法,正見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

  

  此處指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聖道支是「法」。而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則是「非法」。因此,正法的內涵不外是八聖道。八聖道又可歸納爲戒律、禅定及智慧叁學。這些正法有何特色呢?在《雜阿含經》912經中,佛陀對王頂聚落主說:

  

  聚落主!如此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現身緣自覺知者,爲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此處佛陀指出正法(八聖道)有六個特色: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現身緣自覺知,這六個特色在《瑜伽師地論》中,玄奘法師譯作(1)現見、(2)無熾然、(3)應時、(4)引導、(5)唯此見、(6)內所證。在《雜阿含經》215經則稱作(1)現見法、(2)滅熾然、(3)不待時、(4)正向、(5)即此見、(6)緣自覺。《瑜伽師地論》卷90解釋這六個特色如下:

  

  當知八聖支道法最勝、無罪,謂于現法煩惱有無,善分別故,名爲『現見』。能令煩惱得離系故,名『無熾然』。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時中皆可修習,易修習故,名爲『應時』。導涅槃故,名爲『引導』。不共一切諸外道故,名『唯此見』。遠離信他、欣樂、行相周遍尋思、隨聞所起、見審察忍,唯自證故,名『內所證』。

  

  此中,可看出正法的特色必須如下:

  (1)現見(現法):于此時此刻就可看出煩惱的有無,也就是說,在修習正法後,自己的煩惱在此世就明顯地由有而無,不斷地減少,並不須等到臨終或來世才看出來。這種直接而顯著的效果,是正法的一個特色。

  (2)無熾然:在修習正法後,必然可以達到煩惱的完全去除;去除之後,不會再生出。這是正法的一個直接效果。

  (3)應時(不待時節):正法的修習,不待時節的限製,任何時候,行住坐臥中都可修習,因而可以連續地淨化身心。

  (4)引導(正向、親近涅槃):修習正法,必可一路走向滅苦的標的,其效果必會呈現。

  (5)唯此見(即此見):一直走向滅苦的這條道路,是由佛陀所發現,是一條適用于全人類的法則,就猶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一樣,這都是唯一而獨特的發現,所發現的是自然的法則。依循著正法才能走向涅槃,這也是自然的法則,一個普遍的法則。

  (6)內所證(緣自覺):依正法走向涅槃的這條道路,必須由各人親身體驗,而所體驗到的也必然是相同的,有其普遍性,就猶如做化學實驗、物理實驗,依據相同的原則,就會得出相同的結果,有其普遍性。

  因此,要想達成人間淨土,人們所遵循的正法,必須滿足(1)普遍性:任何人皆可采納,(2)連續性:任何時間皆可適用,(3)直接性:能夠針對標的前進,立竿見影,有其實效,且此世就可看到效果。這種觀點,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即明白地說出來:

  

  阿難!我所說之法,于內于外悉無區別。阿難!如來所說之法,于弟子是無隱秘、握拳不放。(《漢譯南傳大藏經》冊7,51頁,妙林出版社,1984)

  

  此處指出正法是公開的,對于內道、外道都是可以適用的;佛陀對一切衆生都視如己子,毫無保留地將正法傳給他們。在經上也可以處處看到佛陀對不同教派的人士開示沒有隱秘的正法,他們依之實踐也都得到了滅苦的相同標的。

  

  叁、正法的實踐

  

  在今日複雜而多樣的文化、社會、宗教背景下,要如何達成人間淨土呢?前面已指出能夠契合大衆的修持方法必須具有普遍性(任何人皆可采納)、連續性(任何時候皆可修習)、直接性(此世就有具體的效果),而佛陀當年所教導的正法,便合乎這些要求。但由于時代的演變,佛陀滅後不同宗派間的相亘沖擊,佛法中修定、修慧的方法也變得混雜不清了,因此,《毗尼母經》卷3說:

  

  初百歲中,有解脫堅固法,安住于此中,悉能達解義。第二百歲中,複有堅固定。第叁百歲中,持戒亦不毀。第四百歲中,有能多聞者。第五百歲中,複有能布施。從是如來法,念念中漸減。

  

  因此,佛法中的戒定慧叁學,在佛滅後,修慧、修定的方法依次失落。幸好叁藏經文猶在,可供我們在今日依據正法的特色,找出實踐正法的方法。正法的內容,不外是八聖道。八聖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屬于戒學。正精進、正念、正定屬于定學。正思惟、正見屬于慧學。因此,正法的內容,不出戒定慧叁學。以下就叁學來探討正法的實踐:

  

  (一)戒學

  戒學是有關道德生活的規範,但有不同層次的標准。首先,是消極地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及不吸食麻醉品)等五戒。而後經由禅定的訓練後,禅修者將警覺到這些外在的殺生、偷盜等行爲是來自內心的貪、瞋、癡,每當自己生起貪、瞋、癡的心理時,首先傷害到的就是自己,因此,將道德規範的標准要求做到十善: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粗惡語、離離間語、離雜穢語、離貪、離瞋、離邪見。最後,經由禅定與智慧的訓練後,將心中的煩惱不淨逐漸清除,這時候高層次的道德生活才能達成,此時積極地行善、布施、護生,同時並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由此可知,戒學固然是定學與慧學的基礎,但要達成圓滿的戒學,又非有定學與慧學配合不可。所以在實踐正法的道上,叁學必須是整體地實行,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地奉行八聖道。但要如何使定學與慧學結合到日常生活當中呢?這就要仔細檢察修定與修慧的法門是否合乎普遍性、連續性、直接性。

  

  (二)定學

  釋尊以「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作爲修定的基本法門,《雜阿含經》802經說:

  

  當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經由修習「入出息念」,可以得到身心輕安,並令尋、伺(即覺、觀)悉皆靜息。而要如何修「入出息念」呢?南傳《大念住經》說:

  

  盤腿而坐,端正身體,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圍的區域,保持覺知,覺知呼吸時氣息的出入情況。入息長時,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長。入息短時,他清…

《人間淨土的達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