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P5

  ..续本文上一页慧而不能入。

  是故如来若有请问:「菩萨菩提谁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萨菩提,悲所建立。

  如前所说:一一无量皆有无量,菩萨如意圆德随转,皆能摄受无量爱果,皆无量种,一向妙善,无罪随转。当知菩萨精勤修习如是无量,能得四种功德胜利:谓由修习此无量故,先得最胜现法乐住;摄受增长无量最胜福德资粮;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意乐坚固;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于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由于菩萨道是「普为一切法界有情」,所以菩萨的有些作为的标准会和声闻行者有所不同,例如戒律方面,〈菩萨地〉说:

  

  A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

  B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

  C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由此可知,菩萨道与声闻道对戒的取舍标准,有同也有异:A对「护他」的遮罪(如不饮酒),为令众生未信者信,信者增长,这些遮罪,菩萨同样遵守。B但为利益大众,对遮罪中消极的「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则转为必须积极求取众多的衣、钵、丝缕、憍世耶衣、诸坐卧具、金银(生色、可染)等物,以利众生。C性罪方面,菩萨同样遵守声闻的性罪,但为利益大众,有些特殊情况可以开许性罪(少分现行):(1)于杀生:盗贼欲杀多人,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种无间业时,菩萨可以以怜愍心而断彼命。(2)于不与取:可以夺回盗贼、园主所盗之僧伽物、窣堵波物。(3)于欲邪行:在家菩萨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求非梵行,为了勿令其心恚多生非福,令种善根、令舍不善业,可以以慈愍心行非梵行。出家菩萨则不开许。(4)于虚妄语:为了解脱众多有情的命难,可以说妄语。(5)于离间语:以离间语,令离恶友。(6)于粗恶语:以粗恶语,使非法的有情出不善处。(7)于绮语:以诸绮语,使乐于绮语者出不善处。(8)废黜上品暴恶的国王、宰官。这些行为,不但于菩萨戒无所违犯,而且生多功德。菩萨道超越了声闻道和独觉道,是由于播种六项广大的因和获得一项广大的果,而被称为「大乘」,〈菩萨地〉说:

  

  诸菩萨乘与七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何等为七?一者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摄方广之教。二者发心大性,谓有一类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发正愿心。三者胜解大性,谓有一类于法大性生胜信解。四者增上意乐大性,谓有一类已过胜解行地,证入净胜意乐地。五者资粮大性,谓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修习圆满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六者时大性,谓经于三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七者圆证大性,谓即所证无上菩提,由此圆证菩提自体,比余圆证功德自体,尚无与等,何况得有若过若增!当知此中,若法大性、若发心大性、若胜解大性、若增上意乐大性、若资粮大性、若时大性,如是六种,皆是圆证大性之因。圆证大性,是前六种大性之果。有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一者菩萨藏教;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者如理思为先,趣胜意乐;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

  

  此处指出,菩萨道的行者先听闻菩萨藏的「方广」,而后如理作意,生起殊胜的信解和意乐,于无上正等菩提发正愿心,入修行相,经历胜解行地,证入净胜意乐地,修习圆满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经于三无数大劫,最后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于菩萨行者是锁定「无上正等菩提」为修行的目标,所以必须以「三无数大劫」的长时间来圆满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菩萨道超越了声闻道和独觉道便是由于:法大、发心大、胜解大、增上意乐大、资粮大、时大和圆证大,依此广大的心胸来修行,才配称作大乘菩萨行者。此中的「时大」,是指整个菩萨道要经历下品成熟、中品成熟和上品成熟的三个长阶段,才能成佛,〈菩萨地〉说:

  

  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住堕决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若时菩萨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若时菩萨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若时菩萨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

  

  由此可知,菩萨住胜解行地(第二住),为下品成熟时期,与觉品善法尚未相应,此共经历第一无数劫。菩萨住净胜意乐地开始(第三至第九住),为中品成熟时期,与炽然、无动之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此共经历第二无数劫。菩萨住堕决定地到究竟地(第十至第十二住),为上品成熟时期,成就炽然、无动、极善清净之觉品善法,此共经历第三无数劫。

  

  六、结语

  

  《瑜伽师地论》是印度佛教中期和后期(约西元300年至1100年)最重要的佛学论典,其中的〈菩萨地〉更是大乘行者实践六度四摄的指导依据,本文一方面示出菩萨道的难能可贵,一方面强调有意踏上菩萨道的行者,要先放大心胸,放宽视野,以拥有菩萨种性作为起点,而后耐心地耕耘,经历三无数大劫的灌溉,不断累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不断培养十力,最后终必圆证无上正等菩提。总而言之,由于任重而道远,菩萨道的行者,要认清自己的目标,要知道自己处在菩萨道的何处,要时时激励自己不到佛位终不歇息。但是任何菩萨行者要认清,自己如果尚未具足菩萨种性,就奢谈开悟、成佛,不外是戏论而已。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