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来所有根胜劣智力,于诸有情软、中、上根部分差别,如实了知,及能于彼,如应如宜为说正法。
(5)如来所有种种胜解智力,于诸有情软、中、上品净与不净胜解差别,如实了知,其净胜解,令渐增长,不净胜解令渐舍离。
(6)如来所有种种界智力,于诸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别,如实了知,于诸有情能如其根、如其意乐、如其随眠,依于彼彼趣入门中,无倒教授,如应安立。…
(7)如来所有遍趣行智力,于一切苦能出离行、不出离行,如实了知,及令舍离不出离行,能正授与能出离行。
(8)如来所有宿住随念智力,于其前际本事、本生,数数念已,为令所化诸有情类心生厌离、心生净信,正为宣说,及能降伏执着常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9)如来所有死生智力,于诸弟子过往迁谢当所受生,能正记别,及能降伏执着断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10)如来所有漏尽智力,于自解脱无惑无疑,及能降伏于阿罗汉起增上慢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整个菩萨道的内容,可以说是为了培养如来的这十种智力。
五、菩萨道的修行条件和特色
以上总述菩萨道的道果,今探讨菩萨道的修行条件以及相关的修行特点。
(一)菩萨种性与真实菩萨
依据〈菩萨地〉的看法,走在菩萨道上的修行者,必须先拥有菩萨种性,这表示要有「菩萨的种子」才能灌溉出「真实的菩萨」,最后才能成长为「佛陀」。如果未具菩萨种性,那么连最基本的条件都没有,根本没有资格谈及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菩萨地〉说:
住无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故,虽有发心及行加行为所依止,定不堪任圆满无上正等菩提。
依据〈声闻地〉的看法,走在声闻道上的行者,必须先拥有声闻种性,才有资格谈及证得声闻阿罗汉的果位;走在独觉道上的行者,同理也必须先拥有独觉种性,才有资格证得独觉阿罗汉的果位。这种先有因才能得果的观点,是一种务实的看法。什么样的行者,才算拥有菩萨种性呢?〈菩萨地〉说:
云何菩萨种性住?云何菩萨住种性住?谓诸菩萨住种性住,性自仁贤,性自成就菩萨功德,菩萨所应众多善法,于彼现行,亦有显现,由性仁贤逼遣方便,令于善转,非由思择,有所制约,有所防护。若诸菩萨住种性住,任持一切佛法种子,于自体中、于所依中,已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种子。又诸菩萨住种性住,性离粗垢,不能现起上烦恼缠。
由此可知,住于菩萨种性的行者,禀性仁贤,自动自发地去行善(由性仁贤逼遣方便,令于善转),心无粗垢,不会现起上品的烦恼,这是菩萨行者所需拥有的最基本条件。所以,菩萨行者首先要拥有宽大的心胸,能自动乐于行善,以此菩萨种性为基点,而后耐心地耕耘,不断提升慈悲和智慧的能力,最后终必圆证无上正等菩提。具有菩萨种性的行者,发菩提心后,怎样才算是真实的菩萨呢?〈菩萨地〉说: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当知是名真实菩萨。
「谓诸菩萨有五真实菩萨之相,若成就者,堕菩萨数。何等为五?一者哀愍;二者爱语;三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能解甚深义理密意。
此处指出,真实的菩萨是勤于修菩萨行,以哀愍、爱语、勇猛、惠施展现出慈悲心,以能解甚深义理密意展现出智慧,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真实菩萨。至于处于圣位的菩萨,有何征兆可以鉴别出来呢?以初地菩萨(极欢喜住菩萨)为例,可以得到何种的受生与威力呢?〈菩萨地〉说:
又住于此,在在生处多作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远离一切所有悭垢,威被有情,调伏悭吝。诸四摄事所作业中,一切不离佛法僧宝,证一切种菩提作意,恒发愿言:『我当一切有情中尊,作诸有情一切义利所依止处!』若乐发起如是精进,弃舍一切家属财位,归佛圣教,净信出家,一剎那顷,瞬息须臾能证菩萨百三摩地,以净天眼能于种种诸佛国土见百如来。又即于彼变化住持,菩萨住持,皆能解了,以神通力动百世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周匝遍照,普令他见,化为百类,成熟百种所化有情。若欲留命,能住百劫,于前后际各百劫事,智见能入蕴界处等诸法门中,于百法门能正思择,化作百身,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围绕。
此处指出,初地菩萨依其精进力与正愿力的修行成果,若处在家则常作轮王,得大自在,以四摄事调伏有情;若出家则一剎那顷能够证得菩萨百三摩地,以清净天眼能于诸佛国土见百如来,又能以神通力振动百世界,若欲留命,能住百劫等等威力。这些威力虽不可思议,但由因果来看,一位菩萨从发菩提心起,不断提升慈悲和智慧的能力,培养了第一无数劫后,依靠如此长期所种下的福慧资粮,成为初地菩萨,因而拥有这些威力。如果没有长期种下福慧资粮,就想一下子拥有这些威力,是不合因果的。任何一位菩萨若未拥有这些威力,不外表示自己还是处在第一无数劫内的凡夫,离成佛还很遥远。
(二)忏悔与消灾
〈菩萨地〉中,属于消极的「忏悔」内容,只占很少的份量,归入「戒波罗蜜」的一部分,〈菩萨地〉说:
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由诸菩萨于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
此处指出,菩萨对所受的净戒深敬专念,能善防护,无有违犯。若违犯了所受的净戒,便生起惭愧之心,使己还净,这是消极的针对已犯的过错忏悔。
至于「消灾」,则以积极消除众生之灾难为修行的内容,是属于有智(圣者)菩萨之所行,这是针对正要发生的具体不幸事件去消灾,而不是消除抽象的「过去业障」,〈菩萨地〉说:
云何菩萨除灾生?谓诸菩萨,或大愿力或自在力,于诸饥馑厄难旷野正现前时,为令众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济,于大鱼等种类中生,身形广大,随所生处,以自身肉普给一切饥饿众生,皆令饱满。于诸有情众多疾疫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持有神验诸明咒力摄受广大良药王身,息除一切有情疾疫。于诸有情邻国战诤互相逼恼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作大地主具大势力,以法正治方便善巧,息除邻国战诤逼恼。于诸有情互相违诤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发诚信言,往返和好,除其怨结。于诸众生遭遇恶王非理缚录治罚逼迫身心扰乱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生彼王家,作如法王,哀愍众生,息除一切逼恼苦事。若诸有情起诸邪见,造诸恶行,随一天处深生信解,哀愍彼故,以大愿力得自在力,生彼天处,方便断除邪见恶行。是名略说菩萨除灾生。」
此处指出,圣者菩萨面对「正现前」的饥馑、众多疾疫、邻国战诤、互相违诤、遭遇恶王非理逼迫、起邪见造恶行等天灾人祸,以大愿力、自在力,生在该危难之地,化解众生之苦,但是凡夫菩萨就无此大愿力和自在力,这是由于慈悲和智慧的能力有所不足之故。
(三)菩萨道的超越处
菩萨道之所以超越声闻道和独觉道是由于菩萨行者所培养的无量善法是最胜而无上的,〈菩萨地〉说:
彼诸善法,由广大故,无杂染故,应知最胜,亦名无上,亦名不共。当知此中,由有情无别故,事无别故,时无别故,名为广大:(1)有情无别者,谓诸菩萨普于一切有情处所,普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专为己。(2)事无别者,谓诸菩萨普于一切及一切种施等善根,精勤受学。(3)时无别者,谓诸菩萨恒常无间不离加行,不舍善轭,若昼若夜,现法后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无替。当知此中,由四种相,成无杂染:(1)谓诸菩萨怀欢喜心修诸善法,由是因缘无苦、无忧、无诸变悔。(2)又诸菩萨不损恼他,不着见趣,不杂恶行,修行施等无量善根。(3)又诸菩萨殷重遍体,于其施等无量善法,唯见功德,唯见真实,唯见寂静,极善决定,不从他缘,非余引夺而正受学。(4)又诸菩萨不因所修施等善法,悕异熟果,或转轮王、或天帝释、或魔、或梵,亦不于他悕求返报,无所依止,不依一切利养恭敬世俗名誉,乃至不依养活身命。
此处明确指出,菩萨广修施等无量善根,是「普为一切有情」而精勤受学,恒常无间修习,并怀欢喜心,不损恼他人,不执着邪见,不参杂恶行,以殷重之心来修行,修时不悕求作转轮王、或天帝释、或魔、或梵,不也悕求利养恭敬、世俗名誉、养活身命等事。由于是「普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施等善根,超越了声闻道、独觉道,所以大悲心的培养成为菩萨道的一大特色,〈菩萨地〉说:
又诸菩萨由前所说百一十苦,于诸有情修悲心时,则为修习一切菩萨所有悲心,复能速证悲意乐净,证入菩萨净意乐地,于诸有情,获得菩萨极亲厚心,极爱念心,欲作恩心,无厌惓心,代受苦心,调柔自在有堪能心。诸圣声闻已得证入苦谛现观,已到究竟,于苦深远厌俱行心,相续而转,不如菩萨于诸有情悲前行心,正观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菩萨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于内外事无有少分而不能舍;无戒律仪而不能学;无他怨害而不能忍;无有精进而不能起;无有静虑而不能证;无有妙…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