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P3

  ..续本文上一页肤粗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得一切障极清净智。于三住中,烦恼、所知二障永断。所余诸住,如其次第,修断资粮。

  

  四、菩萨道的广大因果

  

  以上只标示菩萨道的一些重要阶段及其名相,重要的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这就需要顺着因果来实践。菩萨道是以无量清净的善法为因,积极实践六度和四摄,最后才证得殊胜的佛果。

  

  (一)实践六度和四摄

  

  整个菩萨道就是透过六度、四摄,积极地提升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能力。慈悲和智慧力的提升,或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才是菩萨道的重点,〈菩萨地〉说:

  

  谓诸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别转时,略有四法,当知令此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正勤修学,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何等为四?一者善修事业;二者方便善巧;三者饶益于他;四者无倒回向。云何菩萨善修事业?谓诸菩萨于六波罗蜜多,决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无罪修作。…云何菩萨方便善巧?当知如是方便善巧略有十种。…云何菩萨饶益于他?谓诸菩萨依四摄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能与一分有情利益,能与一分有情安乐,能与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乐,是名略说菩萨所有饶益于他。…云何菩萨无倒回向?谓诸菩萨三门积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业、方便善巧、饶益于他,去来今世一切摄取,以淳一味妙净信心,回求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间余果异熟,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由此可知,在家或出家行者所要走的菩萨道是相同的,都是锁定「无上正等菩提」为标的,去广修六波罗蜜多的事业,依四摄事来利益有情,并以十种方便善巧来处理不同的对象(1憎背圣教有情,除其恚恼方便善巧;2处中有情,令其趣入方便善巧;3已趣入者,令其成熟方便善巧;4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方便善巧;5于诸世间一切异论方便善巧;6于诸菩萨净戒律仪受持、毁犯,能正观察方便善巧;7于诸正愿方便善巧;8于声闻乘方便善巧;9于独觉乘方便善巧;10于其大乘方便善巧),由于对世间一切异论、声闻乘、独觉乘和大乘都要方便善巧,所以在家或出家的菩萨行者都要广学五明,将身语意所积集的一切善根,以淳一的清净信心,回求无上正等菩提。

  

  (二)行十种波罗蜜多

  

  菩萨道的内容也可归入十种波罗蜜多,菩萨之超过一切世间声闻、独觉,便是由于长时修习十种波罗蜜多,〈菩萨地〉行品说:

  

  菩萨始从胜解行地,乃至最后到究竟地,于此一切菩萨地中,当知略有四菩萨行。何等为四?一者波罗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前说六种波罗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如是十种波罗蜜多,总名波罗蜜多行。…

  应知此中,施等十法,经三大劫阿僧企耶,长时修习乃圆证故,自性清净体殊胜故,过余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善根,摄受最胜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极长时乃能圆证,自性最极清净殊胜,能得最极菩提妙果,是故说名波罗蜜多。

  

  此处明确指出,十种波罗蜜多是菩萨道的波罗蜜多行,要经长时期的耕耘才能成熟,这是顺着因果而来,并不是可以随便缩短的。

  

  (三)播下十力的种子

  

  菩萨的「如是应学」,广说是六度四摄,略说则是七事,〈菩萨地〉说:

  

  若诸菩萨,欲于菩萨所应学处精勤修学,最初定应(1)具多胜解、(2)应求正法、(3)应说正法、(4)应正修行法随法行、(5)应正教授、(6)应正教诫、(7)应住无倒教授教诫方便所摄身、语、意业。

  

  此处菩萨的七事修学中,菩萨除了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外,还要对他人说正法、教授、教诫等等。此中,菩萨求正法时,要广学五明,〈菩萨地〉说:

  

  如是一切明处所摄有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业明处,菩萨于此五种明处若正勤求,则名勤求一切明处。…菩萨于是内明所显正因果相,如实知已,精勤修习,令(1)处非处智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云何内明论显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谓诸有情自所作业,虽复作已,经多百劫,与果功能终无失坏。亦无不作,或复异作,而有异熟或异果熟。菩萨于是内明所显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如实知已,精勤修习,令其(2)自业智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

  

  此处指出,菩萨勤求五种明处,因而播下(1)处非处智力和(2)自业智力等二力的种子。菩萨要勤修教授,教授的八种内容,依〈菩萨地〉是:

  

  当知教授略有八种:(1)谓诸菩萨或三摩地为依止故,或于长时共彼住故,于彼慈悲欲为教授。(2)或由其余诸菩萨众,或由如来为作教授。(3)于教授时,先当审谛寻思其心,如实了知。(4)寻思如实了知心已,寻思其根,如实了知。(5)寻思如实了知根已,寻思意乐,如实了知。(6)寻思如实知意乐已,寻思随眠,如实了知。(7)寻思如实知随眠已,如其所应随其所宜,示现种种所趣入门令其趣入,谓或修不净、或复修慈、或修种种缘性缘起、或修界差别、或修阿那波那念。(8)如其所应,随其所宜,示现种种所趣入门令趣入已,为说能治常边邪执处中之行、为说能治断边邪执处中之行,令其除舍未作谓作、未得谓得、未触谓触、未证谓证诸增上慢。

  

  菩萨勤修教授,因而播下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等其他八力的种子,〈菩萨地〉说:

  

  如是菩萨,或由从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无倒教授,能令所余八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谓(1)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种性;(2)诸根胜劣智力种性;(3)种种胜解智力种性;(4)种种界智力种性;(5)遍趣行智力种性;(6)宿住随念智力种性;(7)死生智力种性;(8)漏尽智力种性。…略说菩萨五种教诫,所谓遮止、开许、谏诲、呵摈、庆慰。云何菩萨方便所摄身、语、意业?当知略说菩萨所有四种摄事,是名方便。如世尊言:菩萨成就四种摄事所摄方便,方名菩萨。

  

  此处指出,菩萨从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无倒教,因而播下八力的种子;并指出,菩萨勤修教诫,以遮止、开许、谏诲、呵摈、庆慰的方式,使所度者戒律清净。而菩萨方便所摄的身、语、意业,就是实践四摄。以上所说十力的性质为何?〈菩萨地〉说:

  

  云何如来十力自性?谓总五根,为其自性。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所以但言:处非处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如处非处智力,如是余力当知亦尔。是名如来十力自性。

  

  整体而言,十力的性质,就是信、精进、念、定、慧等五根,此中又以慧为胜,所以称之为十种智力。

  

  (四)感果

  

  由上述无量最胜、清净的善法为因,经过三大劫阿僧企耶的长时修习,自然会得到殊胜的佛果,〈菩萨地〉说:

  

  (1)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广说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无上正等菩提金刚坚固身正法久住果。

  (2)此中,所有难行施、难行戒,广说乃至难行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成就无等希奇法果。

  (3)此中,所有一切门施、一切门戒,广说乃至一切门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一切最胜有情天人所供养果。

  (4)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广说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于诸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以非想非非想处,于此一切有情类中最尊胜果。

  (5)此中,所有一切种施、一切种戒,广说乃至一切种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无量殊胜福德所摄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身果。

  (6)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广说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恼触不倾动果。

  (7)此中,所有此世他世乐施、此世他世乐戒,广说乃至此世他世乐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最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乐果。

  (8)此中,所有清净施、清净戒,广说乃至清净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四一切种清净果,谓所依净、所缘净、心净、智净,亦感如来三不护、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极清净果。

  

  此处扼要指出菩萨行者依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等六波罗蜜多以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事,分别配合九相(自性、一切、难行、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此世他世乐、清净)来实践菩萨道,最后终于到达「如来住」和「如来到究竟地」,菩萨道的最终修行结果,总结于〈菩萨地〉的「建立品」中,其内容就是佛世尊的一百四十项不共佛法:

  

  依如来住,及依如来到究竟地,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谓诸如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

  

  成佛后,便以如来十力来作利益众生的事业,如何作呢?〈菩萨地〉说:

  (1)谓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于诸果中如实知果,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2)如来所有自业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3)如来所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能现三种神变,无倒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种种相违异品怨害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