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菩薩地〉來看菩薩道▪P3

  ..續本文上一頁膚粗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肉粗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淨智。于叁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斷。所余諸住,如其次第,修斷資糧。

  

  四、菩薩道的廣大因果

  

  以上只標示菩薩道的一些重要階段及其名相,重要的是,如何走上這條道路?這就需要順著因果來實踐。菩薩道是以無量清淨的善法爲因,積極實踐六度和四攝,最後才證得殊勝的佛果。

  

  (一)實踐六度和四攝

  

  整個菩薩道就是透過六度、四攝,積極地提升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能力。慈悲和智慧力的提升,或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培養,才是菩薩道的重點,〈菩薩地〉說:

  

  謂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別轉時,略有四法,當知令此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正勤修學,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何等爲四?一者善修事業;二者方便善巧;叁者饒益于他;四者無倒回向。雲何菩薩善修事業?謂諸菩薩于六波羅蜜多,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無罪修作。…雲何菩薩方便善巧?當知如是方便善巧略有十種。…雲何菩薩饒益于他?謂諸菩薩依四攝事,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能與一分有情利益,能與一分有情安樂,能與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菩薩所有饒益于他。…雲何菩薩無倒回向?謂諸菩薩叁門積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于他,去來今世一切攝取,以淳一味妙淨信心,回求無上正等菩提,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余果異熟,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可知,在家或出家行者所要走的菩薩道是相同的,都是鎖定「無上正等菩提」爲標的,去廣修六波羅蜜多的事業,依四攝事來利益有情,並以十種方便善巧來處理不同的對象(1憎背聖教有情,除其恚惱方便善巧;2處中有情,令其趣入方便善巧;3已趣入者,令其成熟方便善巧;4已成熟者,令得解脫方便善巧;5于諸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6于諸菩薩淨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巧;7于諸正願方便善巧;8于聲聞乘方便善巧;9于獨覺乘方便善巧;10于其大乘方便善巧),由于對世間一切異論、聲聞乘、獨覺乘和大乘都要方便善巧,所以在家或出家的菩薩行者都要廣學五明,將身語意所積集的一切善根,以淳一的清淨信心,回求無上正等菩提。

  

  (二)行十種波羅蜜多

  

  菩薩道的內容也可歸入十種波羅蜜多,菩薩之超過一切世間聲聞、獨覺,便是由于長時修習十種波羅蜜多,〈菩薩地〉行品說:

  

  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于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何等爲四?一者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叁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前說六種波羅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如是十種波羅蜜多,總名波羅蜜多行。…

  應知此中,施等十法,經叁大劫阿僧企耶,長時修習乃圓證故,自性清淨體殊勝故,過余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善根,攝受最勝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極長時乃能圓證,自性最極清淨殊勝,能得最極菩提妙果,是故說名波羅蜜多。

  

  此處明確指出,十種波羅蜜多是菩薩道的波羅蜜多行,要經長時期的耕耘才能成熟,這是順著因果而來,並不是可以隨便縮短的。

  

  (叁)播下十力的種子

  

  菩薩的「如是應學」,廣說是六度四攝,略說則是七事,〈菩薩地〉說:

  

  若諸菩薩,欲于菩薩所應學處精勤修學,最初定應(1)具多勝解、(2)應求正法、(3)應說正法、(4)應正修行法隨法行、(5)應正教授、(6)應正教誡、(7)應住無倒教授教誡方便所攝身、語、意業。

  

  此處菩薩的七事修學中,菩薩除了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之外,還要對他人說正法、教授、教誡等等。此中,菩薩求正法時,要廣學五明,〈菩薩地〉說:

  

  如是一切明處所攝有五明處:一內明處,二因明處,叁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業明處,菩薩于此五種明處若正勤求,則名勤求一切明處。…菩薩于是內明所顯正因果相,如實知已,精勤修習,令(1)處非處智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雲何內明論顯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謂諸有情自所作業,雖複作已,經多百劫,與果功能終無失壞。亦無不作,或複異作,而有異熟或異果熟。菩薩于是內明所顯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如實知已,精勤修習,令其(2)自業智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

  

  此處指出,菩薩勤求五種明處,因而播下(1)處非處智力和(2)自業智力等二力的種子。菩薩要勤修教授,教授的八種內容,依〈菩薩地〉是:

  

  當知教授略有八種:(1)謂諸菩薩或叁摩地爲依止故,或于長時共彼住故,于彼慈悲欲爲教授。(2)或由其余諸菩薩衆,或由如來爲作教授。(3)于教授時,先當審谛尋思其心,如實了知。(4)尋思如實了知心已,尋思其根,如實了知。(5)尋思如實了知根已,尋思意樂,如實了知。(6)尋思如實知意樂已,尋思隨眠,如實了知。(7)尋思如實知隨眠已,如其所應隨其所宜,示現種種所趣入門令其趣入,謂或修不淨、或複修慈、或修種種緣性緣起、或修界差別、或修阿那波那念。(8)如其所應,隨其所宜,示現種種所趣入門令趣入已,爲說能治常邊邪執處中之行、爲說能治斷邊邪執處中之行,令其除舍未作謂作、未得謂得、未觸謂觸、未證謂證諸增上慢。

  

  菩薩勤修教授,因而播下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等其他八力的種子,〈菩薩地〉說:

  

  如是菩薩,或由從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無倒教授,能令所余八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謂(1)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種性;(2)諸根勝劣智力種性;(3)種種勝解智力種性;(4)種種界智力種性;(5)遍趣行智力種性;(6)宿住隨念智力種性;(7)死生智力種性;(8)漏盡智力種性。…略說菩薩五種教誡,所謂遮止、開許、谏誨、呵擯、慶慰。雲何菩薩方便所攝身、語、意業?當知略說菩薩所有四種攝事,是名方便。如世尊言:菩薩成就四種攝事所攝方便,方名菩薩。

  

  此處指出,菩薩從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無倒教,因而播下八力的種子;並指出,菩薩勤修教誡,以遮止、開許、谏誨、呵擯、慶慰的方式,使所度者戒律清淨。而菩薩方便所攝的身、語、意業,就是實踐四攝。以上所說十力的性質爲何?〈菩薩地〉說:

  

  雲何如來十力自性?謂總五根,爲其自性。由慧勝故,且說十力,慧爲自性。所以但言:處非處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如處非處智力,如是余力當知亦爾。是名如來十力自性。

  

  整體而言,十力的性質,就是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此中又以慧爲勝,所以稱之爲十種智力。

  

  (四)感果

  

  由上述無量最勝、清淨的善法爲因,經過叁大劫阿僧企耶的長時修習,自然會得到殊勝的佛果,〈菩薩地〉說:

  

  (1)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廣說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無上正等菩提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

  (2)此中,所有難行施、難行戒,廣說乃至難行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成就無等希奇法果。

  (3)此中,所有一切門施、一切門戒,廣說乃至一切門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一切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果。

  (4)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廣說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于諸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以非想非非想處,于此一切有情類中最尊勝果。

  (5)此中,所有一切種施、一切種戒,廣說乃至一切種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無量殊勝福德所攝叁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身果。

  (6)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廣說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惱觸不傾動果。

  (7)此中,所有此世他世樂施、此世他世樂戒,廣說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樂果。

  (8)此中,所有清淨施、清淨戒,廣說乃至清淨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謂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亦感如來叁不護、十力、四無所畏、叁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極清淨果。

  

  此處扼要指出菩薩行者依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等六波羅蜜多以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事,分別配合九相(自性、一切、難行、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此世他世樂、清淨)來實踐菩薩道,最後終于到達「如來住」和「如來到究竟地」,菩薩道的最終修行結果,總結于〈菩薩地〉的「建立品」中,其內容就是佛世尊的一百四十項不共佛法:

  

  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謂諸如來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叁念住、叁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

  

  成佛後,便以如來十力來作利益衆生的事業,如何作呢?〈菩薩地〉說:

  (1)謂如來所有處非處智力,于諸因中如實知因,于諸果中如實知果,及能降伏無因、惡因種種诤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2)如來所有自業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業,如實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轉種種诤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3)如來所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能現叁種神變,無倒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種種相違異品怨害诤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從〈菩薩地〉來看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