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菩薩地〉來看菩薩道▪P5

  ..續本文上一頁慧而不能入。

  是故如來若有請問:「菩薩菩提誰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

  如前所說:一一無量皆有無量,菩薩如意圓德隨轉,皆能攝受無量愛果,皆無量種,一向妙善,無罪隨轉。當知菩薩精勤修習如是無量,能得四種功德勝利:謂由修習此無量故,先得最勝現法樂住;攝受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意樂堅固;爲欲饒益諸有情故,于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由于菩薩道是「普爲一切法界有情」,所以菩薩的有些作爲的標准會和聲聞行者有所不同,例如戒律方面,〈菩薩地〉說:

  

  A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毗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于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

  B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毗奈耶中,爲令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于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如是菩薩爲利他故,從非親裏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缽亦爾。如求衣、缽,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裏爲織作衣,爲利他故,應畜種種憍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複過是數,亦應取積。

  C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爲利他故,于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由此可知,菩薩道與聲聞道對戒的取舍標准,有同也有異:A對「護他」的遮罪(如不飲酒),爲令衆生未信者信,信者增長,這些遮罪,菩薩同樣遵守。B但爲利益大衆,對遮罪中消極的「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則轉爲必須積極求取衆多的衣、缽、絲縷、憍世耶衣、諸坐臥具、金銀(生色、可染)等物,以利衆生。C性罪方面,菩薩同樣遵守聲聞的性罪,但爲利益大衆,有些特殊情況可以開許性罪(少分現行):(1)于殺生:盜賊欲殺多人,或複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複欲造多種無間業時,菩薩可以以憐愍心而斷彼命。(2)于不與取:可以奪回盜賊、園主所盜之僧伽物、窣堵波物。(3)于欲邪行:在家菩薩見有母邑現無系屬、習淫欲法,求非梵行,爲了勿令其心恚多生非福,令種善根、令舍不善業,可以以慈愍心行非梵行。出家菩薩則不開許。(4)于虛妄語:爲了解脫衆多有情的命難,可以說妄語。(5)于離間語:以離間語,令離惡友。(6)于粗惡語:以粗惡語,使非法的有情出不善處。(7)于绮語:以諸绮語,使樂于绮語者出不善處。(8)廢黜上品暴惡的國王、宰官。這些行爲,不但于菩薩戒無所違犯,而且生多功德。菩薩道超越了聲聞道和獨覺道,是由于播種六項廣大的因和獲得一項廣大的果,而被稱爲「大乘」,〈菩薩地〉說:

  

  諸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說名大乘。何等爲七?一者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攝方廣之教。二者發心大性,謂有一類于其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叁者勝解大性,謂有一類于法大性生勝信解。四者增上意樂大性,謂有一類已過勝解行地,證入淨勝意樂地。五者資糧大性,謂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修習圓滿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者時大性,謂經于叁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七者圓證大性,謂即所證無上菩提,由此圓證菩提自體,比余圓證功德自體,尚無與等,何況得有若過若增!當知此中,若法大性、若發心大性、若勝解大性、若增上意樂大性、若資糧大性、若時大性,如是六種,皆是圓證大性之因。圓證大性,是前六種大性之果。有八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者菩薩藏教;二者即于如是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叁者即于如是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威力之教;四者于上所說,如理聽聞;五者如理思爲先,趣勝意樂;六者趣勝意樂爲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爲先,修果成滿;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滿,究竟出離。

  

  此處指出,菩薩道的行者先聽聞菩薩藏的「方廣」,而後如理作意,生起殊勝的信解和意樂,于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入修行相,經曆勝解行地,證入淨勝意樂地,修習圓滿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經于叁無數大劫,最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于菩薩行者是鎖定「無上正等菩提」爲修行的目標,所以必須以「叁無數大劫」的長時間來圓滿福德資糧、智慧資糧。菩薩道超越了聲聞道和獨覺道便是由于:法大、發心大、勝解大、增上意樂大、資糧大、時大和圓證大,依此廣大的心胸來修行,才配稱作大乘菩薩行者。此中的「時大」,是指整個菩薩道要經曆下品成熟、中品成熟和上品成熟的叁個長階段,才能成佛,〈菩薩地〉說: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住墮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若時菩薩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若時菩薩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善法,未得相應。若時菩薩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叁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

  

  由此可知,菩薩住勝解行地(第二住),爲下品成熟時期,與覺品善法尚未相應,此共經曆第一無數劫。菩薩住淨勝意樂地開始(第叁至第九住),爲中品成熟時期,與熾然、無動之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此共經曆第二無數劫。菩薩住墮決定地到究竟地(第十至第十二住),爲上品成熟時期,成就熾然、無動、極善清淨之覺品善法,此共經曆第叁無數劫。

  

  六、結語

  

  《瑜伽師地論》是印度佛教中期和後期(約西元300年至1100年)最重要的佛學論典,其中的〈菩薩地〉更是大乘行者實踐六度四攝的指導依據,本文一方面示出菩薩道的難能可貴,一方面強調有意踏上菩薩道的行者,要先放大心胸,放寬視野,以擁有菩薩種性作爲起點,而後耐心地耕耘,經曆叁無數大劫的灌溉,不斷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不斷培養十力,最後終必圓證無上正等菩提。總而言之,由于任重而道遠,菩薩道的行者,要認清自己的目標,要知道自己處在菩薩道的何處,要時時激勵自己不到佛位終不歇息。但是任何菩薩行者要認清,自己如果尚未具足菩薩種性,就奢談開悟、成佛,不外是戲論而已。

  

《從〈菩薩地〉來看菩薩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