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指出另有第二说的三种色是「根所摄,有执有受色」、「非根所摄,无执无受色」、「非根所摄,有执有受色」。第三说的三种色是「自内定地,轻安俱行色」、「自内不定地,粗重俱行色」、「他轻安俱行,粗重俱行色」。第四说是「内能造大种色」、「外能造大种色」、「能造大种色所生根境所摄造色」。第五说是「有识身内色」、「无识身有情数青瘀等位色」、「无识身色于过去时有识性,有识身色于未来时无识性,相似法性、平等法性」。第六说是「自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他中身,发毛爪齿等相」、「内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及外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相似法性、平等法性」。此中,由来源不同的三种色,产生内受、外受及内外受,这些受都产生在修行者自身之上,而不是生在别人身上。
三、依据《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七的解说︰
自相续所摄受名内受,他相续所摄受名外受。胁尊者言︰现在名内,过去、未来及无为名外。问︰何故现在名内,过去、未来及无为名外耶?答︰以现在法多令有情摄受贪着,非过去、未来及无为故。
此处先提出自己身上的感受才是内受,他人身上的感受是外受。另外,胁尊者则以现在的感受作为内受,过去、未来的感受作为外受,此点与《法蕴足论》有相通之处。
四、由修行者的观点来看,所观察的应以自己身上的感受为对象;而感受的产因,有来自自己,有来自外在刺激,因而称前者为「内受」,后者为「外受」。但若禅修者具有四禅八定,那么,就有能力观察自己与别人身上的感受,分别称为「内受」与「外受」。
六、兼论阿含的传承
由受念住经文的比对,可看出南传巴利文的经句与北传《增一阿含经》中的经句,甚为一致,同样列出九种感受。就传承来看,南传巴利经典是由︰(一)优波离(二)大象拘(三)苏那拘(四)悉伽符及陀跋阇(五)目犍连子帝须(六)摩哂陀等人依次下传。而《增一阿含经》的所属部派,一般认为是大众部,而大众部的一个传承是︰(一)优波离(二)陀娑婆罗(三)树提陀娑(四)耆哆(五)根护(六)法高。由于优波离是首陀罗出身,故其下传弟子以一般平民为主,所采用语言为「半摩揭陀语」(注二),属印度古代东部的方言,下传至西部(优禅尼)后,改为当地平民通用的巴利语,后来摩哂陀传往钖兰的佛法就是用这语言。总之,南传巴利经典(属上座部铜鍱系)及《增一阿含经》(属大众部)采用当地一般平民的方言为主,二者文法语尾略有出入,但大体而言是很一致的。
至于北传《中阿含经》、《杂阿含经》、《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等,都是属于「说一切有部」的经典,其文句常较巴利经典细腻,例如前述,受念住中列出二十一种感受。此部的主要传承是︰(一)大迦叶、阿难(二)缺名(三)缺名(四)名(五)末阐提,(注三)在迦湿弥罗大为弘开,采用梵文,文法细腻,主要由高层社会所支持。
故知阿含经文的传诵,有一般平民与高层社会二种系统的不同,其不同是由于释尊的因材施教,并不要求只用一种语言来传播佛法。只要义理不失即可。这是释尊的基本原则,因此,在王舍城结集后,一般平民与上层社会囗诵的经文,并不一定句句相同,只是义理一致而已。今日保留的巴利经文,便是一般平民所持诵的;而说一切有部的经文,便是上层社会所持诵的。至于经文次序的调动,则是毗舍离及华氏城结集的结果(注四)。属梵文系统的经论,一般文句较为细致,由巴利原文《相应部》,与梵文汉译本《杂阿含经》的经文比对,即可看出后者较为细致,例如,上文所引的二十一种感受、八种观察等即是。
七、结语
本文比较南北传的受念住经文,由此看出有二种不同的传承,但对受念住的修法,都认为要对身上的感受清清楚楚地觉知,而后要体验粗品及细品的无常变化,觉察到感受只是感受而已,并不是我、我所,由此而去除我执,证得涅槃。最后,当知修习念住是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弟子所必须,《瑜伽师地论》卷九八说︰
又此念住修习道理,非今世尊出现于世方始宣说、今圣弟子适初修习;然于过去无始时来,于诸念住修习流转,于未来世当知修习亦无穷尽。
这段经文是说:修习四念住的道理,并不是现今释尊出世才开始宣说,现在圣弟子们才开始修习,而是过去诸佛无始以来都有宣说及修习四念住,将来诸佛也宣说四念住,其弟子亦同样修习,没有穷尽。因此,众生要想克服愁叹、灭除苦忧,都要好好修习念住法门。
注释
注一 《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附录(下)所集诸文,台北: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注二 季羡林,〈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收集在《季羡林佛教学术语文集》,页九三,台北︰东初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注三 林崇安,〈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台北︰《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页二五~ 四六,一九九○年。
注四 林崇安,〈阿含经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之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页一~ 二八,一九九一年。
《受念住的研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