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指出另有第二說的叁種色是「根所攝,有執有受色」、「非根所攝,無執無受色」、「非根所攝,有執有受色」。第叁說的叁種色是「自內定地,輕安俱行色」、「自內不定地,粗重俱行色」、「他輕安俱行,粗重俱行色」。第四說是「內能造大種色」、「外能造大種色」、「能造大種色所生根境所攝造色」。第五說是「有識身內色」、「無識身有情數青瘀等位色」、「無識身色于過去時有識性,有識身色于未來時無識性,相似法性、平等法性」。第六說是「自中身,發毛爪齒等相」、「他中身,發毛爪齒等相」、「內表身,變異不變異、青瘀等相;及外表身,變異不變異、青瘀等相,相似法性、平等法性」。此中,由來源不同的叁種色,産生內受、外受及內外受,這些受都産生在修行者自身之上,而不是生在別人身上。
叁、依據《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七的解說︰
自相續所攝受名內受,他相續所攝受名外受。脅尊者言︰現在名內,過去、未來及無爲名外。問︰何故現在名內,過去、未來及無爲名外耶?答︰以現在法多令有情攝受貪著,非過去、未來及無爲故。
此處先提出自己身上的感受才是內受,他人身上的感受是外受。另外,脅尊者則以現在的感受作爲內受,過去、未來的感受作爲外受,此點與《法蘊足論》有相通之處。
四、由修行者的觀點來看,所觀察的應以自己身上的感受爲對象;而感受的産因,有來自自己,有來自外在刺激,因而稱前者爲「內受」,後者爲「外受」。但若禅修者具有四禅八定,那麼,就有能力觀察自己與別人身上的感受,分別稱爲「內受」與「外受」。
六、兼論阿含的傳承
由受念住經文的比對,可看出南傳巴利文的經句與北傳《增一阿含經》中的經句,甚爲一致,同樣列出九種感受。就傳承來看,南傳巴利經典是由︰(一)優波離(二)大象拘(叁)蘇那拘(四)悉伽符及陀跋阇(五)目犍連子帝須(六)摩哂陀等人依次下傳。而《增一阿含經》的所屬部派,一般認爲是大衆部,而大衆部的一個傳承是︰(一)優波離(二)陀娑婆羅(叁)樹提陀娑(四)耆哆(五)根護(六)法高。由于優波離是首陀羅出身,故其下傳弟子以一般平民爲主,所采用語言爲「半摩揭陀語」(注二),屬印度古代東部的方言,下傳至西部(優禅尼)後,改爲當地平民通用的巴利語,後來摩哂陀傳往钖蘭的佛法就是用這語言。總之,南傳巴利經典(屬上座部銅鍱系)及《增一阿含經》(屬大衆部)采用當地一般平民的方言爲主,二者文法語尾略有出入,但大體而言是很一致的。
至于北傳《中阿含經》、《雜阿含經》、《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等,都是屬于「說一切有部」的經典,其文句常較巴利經典細膩,例如前述,受念住中列出二十一種感受。此部的主要傳承是︰(一)大迦葉、阿難(二)缺名(叁)缺名(四)名(五)末闡提,(注叁)在迦濕彌羅大爲弘開,采用梵文,文法細膩,主要由高層社會所支持。
故知阿含經文的傳誦,有一般平民與高層社會二種系統的不同,其不同是由于釋尊的因材施教,並不要求只用一種語言來傳播佛法。只要義理不失即可。這是釋尊的基本原則,因此,在王舍城結集後,一般平民與上層社會囗誦的經文,並不一定句句相同,只是義理一致而已。今日保留的巴利經文,便是一般平民所持誦的;而說一切有部的經文,便是上層社會所持誦的。至于經文次序的調動,則是毗舍離及華氏城結集的結果(注四)。屬梵文系統的經論,一般文句較爲細致,由巴利原文《相應部》,與梵文漢譯本《雜阿含經》的經文比對,即可看出後者較爲細致,例如,上文所引的二十一種感受、八種觀察等即是。
七、結語
本文比較南北傳的受念住經文,由此看出有二種不同的傳承,但對受念住的修法,都認爲要對身上的感受清清楚楚地覺知,而後要體驗粗品及細品的無常變化,覺察到感受只是感受而已,並不是我、我所,由此而去除我執,證得涅槃。最後,當知修習念住是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弟子所必須,《瑜伽師地論》卷九八說︰
又此念住修習道理,非今世尊出現于世方始宣說、今聖弟子適初修習;然于過去無始時來,于諸念住修習流轉,于未來世當知修習亦無窮盡。
這段經文是說:修習四念住的道理,並不是現今釋尊出世才開始宣說,現在聖弟子們才開始修習,而是過去諸佛無始以來都有宣說及修習四念住,將來諸佛也宣說四念住,其弟子亦同樣修習,沒有窮盡。因此,衆生要想克服愁歎、滅除苦憂,都要好好修習念住法門。
注釋
注一 《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附錄(下)所集諸文,臺北:佛光出版社,一九八叁年。
注二 季羨林,〈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收集在《季羨林佛教學術語文集》,頁九叁,臺北︰東初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注叁 林崇安,〈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臺北︰《中華佛學學報》第叁期,頁二五~ 四六,一九九○年。
注四 林崇安,〈阿含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頁一~ 二八,一九九一年。
《受念住的研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