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的成佛之道

  佛学论文选集

  

  

《阿含经》的成佛之道

  

  

林崇安(1997)

  

  《阿含经》中所揭示出来的正道,不是只拘于声闻道而已,例如,在《杂阿含三九三经》中,释尊说:

  

  一、「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三结是戒禁取、疑、身见三种烦恼。一个人如果灭尽了戒禁取、疑、身见这三种烦恼,就证得须陀洹的果位,他如实知道四圣谛)

  

  二、「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一个人如果灭尽三结而且贪嗔痴削弱了,就证得斯陀含的果位,他如实知道四圣谛)

  

  三、「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一个人如果灭尽了戒禁取、疑、身见、瞋、欲贪这五个烦恼,投生到色界处涅槃,证得阿那含的果位,不再生到欲界世间,他如实知道四圣谛)

  

  四、「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漏是烦恼。一个人如果听闻佛陀的教导,灭尽一切烦恼,得到心解脱、慧解脱,见到真理,证得声闻阿罗汉的果位,他自证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建立,所要做的已做,不再受业力牵引去投生后世,他如实知道四圣谛)

  

  五、「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一个人如果证得辟支佛的果位,他如实知道四圣谛)

  

  六、「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一个人如果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位,他如实知道四圣谛。什么是四圣谛?就是知道苦、苦的生起、苦的灭尽以及灭苦之道等四个圣者的真理)

  

  以上六段经文,分别指出预流果(须陀洹)、一来果(斯陀含)、不还果(阿那含)、声闻阿罗汉、独觉阿罗汉(辟支佛)及佛等六种圣者,都必须知四圣谛。换言之,《阿含经》已明确指出要成佛不可不知四圣谛。释尊在《阿含经》中,更指出观察五蕴、观察感受等项目都是成佛之道所必备,也指出四念住、六法等为「一乘道」,表示是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及无上菩提所共同必经之道,以下便引据《阿含经》及解释经义的《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大毗婆沙论》来说明成佛之道。

  

  一、成佛的要件

  

  在《阿含经》中,有那些项目是成佛所必备的?可分成修定及修慧二部分来看。在修定方面,释尊所重视的一个方法是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杂阿含经》八○七经说:

  

  佛告诸比丘: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位、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现法乐住。

  

  这一段经文的相当经句以及解释,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六中,叙述如下:

  

  佛告苾刍:「若有问言:云何圣住?云何天住?云何梵住?云何佛住?云何学住?云何无学住?应正答言:谓持息念。所以者何?此持息念能令学者证所未证,能令无学者得现法乐住。」此持息念不杂烦恼,故名圣住;自性光净,故名天住;自性寂静,故名梵住;诸佛多住,故名佛住;学所得故,名为学住;无学得故,名无学住;学者由此得胜现观,断除烦恼,故名证所未证;无学者由此得不动心解脱,故名得现法乐住。

  由上列经论,可以看出安那般那念(持息念、入出息念)可以使学者证所未证,无学者现法乐住,诸佛所多住,因而被称作学住、无学住、佛住(如来住)。以入出息念可以修得四禅八定而得到现法乐住。在成佛之道上,必须广学各种修定的方法,因此,「入出息念」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法门。

  接着,在修慧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是什么?在《阿含经》中,释尊具体提出其内容。首先,在《杂阿含经》十三经中,释尊说: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已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愁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释尊明白地指出要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必须如实地观察五取蕴(五受阴),必须观察自己身心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爱味、过患、出离,由此可看出,成佛的一个要项是如实地观察五蕴,此种观察,便是慧学。同样类型的经文,也出现在观察五蕴中的受蕴上,《杂阿含经》四七九经中,释尊说:

  

  若我于诸受不如实知,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我于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得解脱、出离、脱诸颠倒,亦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我于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故,于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为脱、为出、为脱诸颠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中,释尊特别指出五蕴中的「受蕴」作为如实观察的对象,必须观察(一)诸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二)受集──触集。(三)受灭──触灭。(四)受集道迹──于受爱乐、赞叹、染着、坚住。(五)受灭道迹──于受不爱乐、赞叹、染着、坚住。(六)受味──若受因缘生喜乐。(七)受患──受无常变易。(八)受离──于受断欲贪、越欲贪。所以,成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项是观察自己身上的感受。相同类型的经文,又见于《杂阿含经》三七九经,释尊说: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释尊指出,必须观察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才能成佛,此中,依次三周正转十二相智,在初转时有四行相:「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此是灭圣谛,此是道圣谛」,在二转时有四行相:「应当遍知未知苦谛,应当永断未断集谛,应当作证未证灭谛,应当修习未修道谛。」在三转时有四行相:「已遍知苦谛,已永断集谛、已遍证灭谛、已遍修道谛。」经由如是修习,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因此,成佛的一个要项是观察四圣谛。相同类型的经文,又见于《杂阿含经》六五○经,释尊说:

  

  诸比丘!若我于此信根、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不如实知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

  诸比丘!我于此信根,正智如实观察故,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正智如实观察故,我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进、念、定、慧根,亦如是说。

  

  此处释尊指出,对五根(信、精进、念、定、慧)、五根的集、五根的灭、五根的灭道迹都必须以正智如实地观察;在《杂阿含经》六五一经也指出对五根的集、没、味、患、离要如实地观察。因此,观察五根是成佛的一个要项,同时也明示出,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完满地培养出信、精进、念、定、慧这五个重要的心性品质。在观察十二缘起方面,释尊于《杂阿含经》二八七经说: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

  

  由此可以看出,释尊在成佛前,观察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的过程,发现了古仙人道,此道即是八圣道,由此亲见十二缘起及其集、灭、灭道迹而成佛。故观察十二缘起、实践八圣道是成佛不可或缺的要项。释尊在成佛前,也观察自心的习性,《杂阿含经》二一一经说:

  

  我昔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观察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我观多逐过去五欲心已,极生方便,精勤自护,不复令随过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护故,渐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指出,对过去所受用之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易起贪者,必须精勤自护,使自己活在当下,才能成佛。在《杂阿含经》七二七经中,佛告阿难:

  

  唯精进修习、多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知,精进是成佛的一个要项。总上所述,要想证得无上菩提,就必须观察五蕴的味、患、离,特别是受蕴的集、灭、道、味、患、离,也必须观察四圣谛,以及五根的集、灭、道,对于十二缘起也必须如实观察。这些项目,虽名目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其实相同…

《《阿含经》的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受念住的研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