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论文选集
受念住的研究
林崇安(1996)
四念住,或作四念处,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杂阿含经》说︰
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第六○七经)
这段经文是说: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的真相,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四念处)。是哪四个念住呢?就是于身观身的「身念住」,于受观受的「受念住」,于心观心的「心念住」,以及于法观法的「法念住」。
在四念住中,受念住占有显著的地位,释尊在《杂阿含经》中指出︰
以我于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故,于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为脱、为出、为脱诸颠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四七九经)
这段经文是说:我(释尊)由于能够如实知道诸受的自性、受的现在流转(受集)、受的现在还灭(受灭)、受的未来流转(受集道迹)、受的杂染(受味)、受的清受因缘(受惠)以及受的出离(受离),因而能够超越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脱离颠倒、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必须超越对感受的执着,才能成佛。
有关四念住中的受念住,在今日南北传的经典中,重要的有下列资料︰
(一) 《大念住经》:巴利文《长部》第二经,
(二) 《念住经》:巴利文《中部》第十经,
(三) 〈四意止〉:汉文《增一阿含经》卷五,
(四) 《念处经》:汉文《中阿含经》卷二十七,
(五) 〈念处相应〉:巴利文《相应文》第四十七,
(六) 〈念处相应〉:汉文《杂阿含经》卷二十四,
(七) 〈受相应〉:巴利文《相应部》第三十六,
(八) 〈受相应〉:汉文《杂阿含经》卷十七。
与受念住相关的注释,散见各论典内,例如,《瑜伽师地论》卷二八、卷九六、卷九八等都有所阐释。以下的探讨,以上列前四经为主,比较受念住的经文;以其他为辅,研究其涵意,并兼及传承这一个问题。
一、南传受念住的经文
在巴利文的《大念住经》及《念住经》中,有相同的受念住经文,汉译如下:
一、比丘们!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
二、比丘们!比丘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在经历快乐而有执着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而有执着的感受。在经历快乐而无执着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而无执着的感受。在经历痛苦而有执着的感受时, 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而有执着的感受。在经历痛苦而无执着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而无执着的感受。在经历不苦不乐而有执着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而有执着的感受。在经历不苦不乐而无执着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而无执着的感受。
三、于是他于内部就感受观察感受,于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同时于内部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
四、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五、于是他清楚了知︰「这是感受!」如是唯有了知,唯有觉照。
六、于是他无所染着,对(身心)世界无所执取了。
七、比丘们!比丘如是就感受观察感受。
以上将「受念住」分成七段,今就内容略分析如下︰
(一) 第一段提出什么是受念住?此中强调「就感受观察感受」,不是「在感受之外去观察感受」。
(二) 第二段列出九种感受的单纯觉知。
(三) 第三段列出「于内部」、「于外部」、「于内部外部」三方面就感受观察感受。
(四) 第四段观察感受生起、灭去或生灭同时的现象。
(五) 第五段指出要觉知「感受就只是感受而已」,此中无我、无我所。
(六) 第六段为修行受念住的结果︰心无染着而得解脱。
(七) 第七段︰总结以上就是受念住。
二、北传《增一阿含》内的经文
在北传《增一阿含经》中,受念住的经文如下︰
一、云何比丘内观痛痛?
二、于是,比丘得乐痛时,即自觉知︰「我得乐痛。得苦痛时,即自觉知︰「我得苦痛。得不苦不乐痛时,即自觉知︰「我得不苦不乐痛。若得食乐痛时,便自觉知︰「我得食乐痛。若得食苦痛时,便自觉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乐痛时,亦自觉知︰「我得食不苦不乐痛。若得不食乐痛时,便自觉知︰「我得不食乐痛。若得不食苦痛时,亦自觉知︰「我得不食苦痛。若得不食不苦不乐痛时,亦自觉知︰「我得不食不苦不乐痛。
三、如是,比丘内自观痛。复次,若复比丘得乐痛时,尔时不得苦痛,尔时自觉知︰「我受乐痛。若得苦痛时,尔时不得乐痛,自觉知︰「我受苦痛。若得不苦不乐痛时,尔时无苦无乐,自觉知︰「我受不苦不乐痛。
四、彼集法而自娱乐,亦观尽法,复观集尽之法。
五、或复有「痛」而现在前,可知可见。
六、思惟原本,无所依倚而自娱乐,不起世间想。 于其中亦不惊怖,以不惊怖,便得泥洹,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真实知。
七、如是,比丘内自观痛,除去乱念,无有愁忧;外自观痛、内外观痛,除去乱念,无有愁忧。如是,比丘内外观痛。
以上也将经文分成七段,与南传的七段经文相比较, 同异之处如下︰
(一) 《增一》中,将「感受」译为「痛」,且第一段是问「于内部」观察感受。
(二) 《增一》与南传经文皆列出相同的九种感受。《增一》中,将「有执着」译为「食」,「无执着」译为「不食」。
(三) 南传有「于内部」、「于外部」及「于内部外部」三方面的观察,《增一》此处列出「内」一种,而将「外」及「内外」置于第七段经文。《增一》第三段后面多出觉知三种感受的经文。
(四) 《增一》中,将「生起的现象」、「灭去的现象」、「同时生起灭去的现象」分别译为「集法」、「尽法」、「集尽之法」。将「住」(viharati)有时译出,译作「自娱乐」。
(五) 「这是感受!」在《增一》中译为「痛」一字而已,意义不明朗。南传的「唯有了知,唯有觉照」,《增一》 中译为「可知可见」,将经文所强调的「唯」未表达出来。
(六) 南传「无所染着」,《增一》中作「无所依倚」。南传「对(身心)世界无所执取了」,《增一》中作「不起世间想」。接着,《增一》中多出一段经文︰「于其中亦不惊怖,以不惊怖,便得泥洹,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真实知。,用以描述果位。
(七) 《增一》中,除了将南传第三段移此外,并有「除去乱念,无有愁忧」的经句,用以描述修行念住之果。
由以上各段的比较,可明显看出南传的受念住与北传《增一》中的受念住大致相同,《增一》在第三段、第六段及第七段中,多出一些文句。
三、北传《中阿含》内的经文
在北传《中阿含经》中,受念住的经文如下:
一、云何观觉如觉念处?
二、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
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
四、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五、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以上经文只有五段,将此与南传受念住经文比较:
(一) 此处将「感受」译作「觉」。
(二) 此处第二段列出二十一种感受。
(三) 此处第三段只列出「内」、「外」二方面的观察,少了「内外」这一种。
(四) 此处第四段,相当于南传第五段。此中,将「这是感受!」只译为「觉」一字而已。将「唯有了知,唯有觉照」译作「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未将「唯」强调出来。
(五) 此处第五段,相当于南传第七段,然而多出「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由上列比较,可看出南传的受念住与北传《中阿含》的受念住有四项经文出入:一为感受的类别,二为北传《中阿含》少了「内外」的观察,三为北传《中阿含》少了感受之生灭经文,四为少了修习四念住的结果:「无所染着,对(身心)世界无所执取了!」这一段经文。第一项的不同,是来自传承的不同,见下一节讨论;后三项的出入,是否汉译者之省略,不得而知。但是由于北传《中阿含经》的经本属「说一切有部」所传诵,因而可用同属「说一切有部」的汉译〈杂阿含经〉(注一),及其相关论典来补充有关「受念住」的内容。
四、感受的类别分析
在南传的受念住及北传《增一阿含》中,感受的类别同样是九种如下:
(一) …
《受念住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