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受念住的研究

  佛學論文選集

  

  

受念住的研究

  

  林崇安(1996)

  

  四念住,或作四念處,是整個佛法的核心,《雜阿含經》說︰

  

  有一乘道,淨諸衆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爲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第六○七經)

  

  這段經文是說:有一條道路可以使衆生清淨、克服愁歎、滅除苦憂、實踐真理、體證涅槃的真相,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四念處)。是哪四個念住呢?就是于身觀身的「身念住」,于受觀受的「受念住」,于心觀心的「心念住」,以及于法觀法的「法念住」。

  在四念住中,受念住占有顯著的地位,釋尊在《雜阿含經》中指出︰

  

  以我于諸受、受集、受滅、受集道迹、受滅道迹、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于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爲脫、爲出、爲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第四七九經)

  

  這段經文是說:我(釋尊)由于能夠如實知道諸受的自性、受的現在流轉(受集)、受的現在還滅(受滅)、受的未來流轉(受集道迹)、受的雜染(受味)、受的清受因緣(受惠)以及受的出離(受離),因而能夠超越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脫離顛倒、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必須超越對感受的執著,才能成佛。

  有關四念住中的受念住,在今日南北傳的經典中,重要的有下列資料︰

  (一) 《大念住經》:巴利文《長部》第二經,

  (二) 《念住經》:巴利文《中部》第十經,

  (叁) 〈四意止〉:漢文《增一阿含經》卷五,

  (四) 《念處經》:漢文《中阿含經》卷二十七,

  (五) 〈念處相應〉:巴利文《相應文》第四十七,

  (六) 〈念處相應〉:漢文《雜阿含經》卷二十四,

  (七) 〈受相應〉:巴利文《相應部》第叁十六,

  (八) 〈受相應〉:漢文《雜阿含經》卷十七。

  與受念住相關的注釋,散見各論典內,例如,《瑜伽師地論》卷二八、卷九六、卷九八等都有所闡釋。以下的探討,以上列前四經爲主,比較受念住的經文;以其他爲輔,研究其涵意,並兼及傳承這一個問題。

  

  一、南傳受念住的經文

  

  在巴利文的《大念住經》及《念住經》中,有相同的受念住經文,漢譯如下:

  

  一、比丘們!比丘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呢?

  二、比丘們!比丘在經曆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快樂的感受。在經曆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痛苦的感受。在經曆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不苦不樂的感受。在經曆快樂而有執著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快樂而有執著的感受。在經曆快樂而無執著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快樂而無執著的感受。在經曆痛苦而有執著的感受時, 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痛苦而有執著的感受。在經曆痛苦而無執著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痛苦而無執著的感受。在經曆不苦不樂而有執著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不苦不樂而有執著的感受。在經曆不苦不樂而無執著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不苦不樂而無執著的感受。

  叁、于是他于內部就感受觀察感受,于外部就感受觀察感受,同時于內部外部就感受觀察感受。

  四、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

  五、于是他清楚了知︰「這是感受!」如是唯有了知,唯有覺照。

  六、于是他無所染著,對(身心)世界無所執取了。

  七、比丘們!比丘如是就感受觀察感受。

  

  以上將「受念住」分成七段,今就內容略分析如下︰

  (一) 第一段提出什麼是受念住?此中強調「就感受觀察感受」,不是「在感受之外去觀察感受」。

  (二) 第二段列出九種感受的單純覺知。

  (叁) 第叁段列出「于內部」、「于外部」、「于內部外部」叁方面就感受觀察感受。

  (四) 第四段觀察感受生起、滅去或生滅同時的現象。

  (五) 第五段指出要覺知「感受就只是感受而已」,此中無我、無我所。

  (六) 第六段爲修行受念住的結果︰心無染著而得解脫。

  (七) 第七段︰總結以上就是受念住。

  

  二、北傳《增一阿含》內的經文

  

  在北傳《增一阿含經》中,受念住的經文如下︰

  

  一、雲何比丘內觀痛痛?

  二、于是,比丘得樂痛時,即自覺知︰「我得樂痛。得苦痛時,即自覺知︰「我得苦痛。得不苦不樂痛時,即自覺知︰「我得不苦不樂痛。若得食樂痛時,便自覺知︰「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自覺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亦自覺知︰「我得食不苦不樂痛。若得不食樂痛時,便自覺知︰「我得不食樂痛。若得不食苦痛時,亦自覺知︰「我得不食苦痛。若得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亦自覺知︰「我得不食不苦不樂痛。

  叁、如是,比丘內自觀痛。複次,若複比丘得樂痛時,爾時不得苦痛,爾時自覺知︰「我受樂痛。若得苦痛時,爾時不得樂痛,自覺知︰「我受苦痛。若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苦無樂,自覺知︰「我受不苦不樂痛。

  四、彼集法而自娛樂,亦觀盡法,複觀集盡之法。

  五、或複有「痛」而現在前,可知可見。

  六、思惟原本,無所依倚而自娛樂,不起世間想。 于其中亦不驚怖,以不驚怖,便得泥洹,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真實知。

  七、如是,比丘內自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外自觀痛、內外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如是,比丘內外觀痛。

  

  以上也將經文分成七段,與南傳的七段經文相比較, 同異之處如下︰

  (一) 《增一》中,將「感受」譯爲「痛」,且第一段是問「于內部」觀察感受。

  (二) 《增一》與南傳經文皆列出相同的九種感受。《增一》中,將「有執著」譯爲「食」,「無執著」譯爲「不食」。

  (叁) 南傳有「于內部」、「于外部」及「于內部外部」叁方面的觀察,《增一》此處列出「內」一種,而將「外」及「內外」置于第七段經文。《增一》第叁段後面多出覺知叁種感受的經文。

  (四) 《增一》中,將「生起的現象」、「滅去的現象」、「同時生起滅去的現象」分別譯爲「集法」、「盡法」、「集盡之法」。將「住」(viharati)有時譯出,譯作「自娛樂」。

  (五) 「這是感受!」在《增一》中譯爲「痛」一字而已,意義不明朗。南傳的「唯有了知,唯有覺照」,《增一》 中譯爲「可知可見」,將經文所強調的「唯」未表達出來。

  (六) 南傳「無所染著」,《增一》中作「無所依倚」。南傳「對(身心)世界無所執取了」,《增一》中作「不起世間想」。接著,《增一》中多出一段經文︰「于其中亦不驚怖,以不驚怖,便得泥洹,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真實知。,用以描述果位。

  (七) 《增一》中,除了將南傳第叁段移此外,並有「除去亂念,無有愁憂」的經句,用以描述修行念住之果。

  由以上各段的比較,可明顯看出南傳的受念住與北傳《增一》中的受念住大致相同,《增一》在第叁段、第六段及第七段中,多出一些文句。

  

  叁、北傳《中阿含》內的經文

  

  在北傳《中阿含經》中,受念住的經文如下:

  

  一、雲何觀覺如覺念處?

  二、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叁、如是比丘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

  四、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

  五、是謂比丘觀覺如覺。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覺如覺者,是謂觀覺如覺念處。

  

  以上經文只有五段,將此與南傳受念住經文比較:

  (一) 此處將「感受」譯作「覺」。

  (二) 此處第二段列出二十一種感受。

  (叁) 此處第叁段只列出「內」、「外」二方面的觀察,少了「內外」這一種。

  (四) 此處第四段,相當于南傳第五段。此中,將「這是感受!」只譯爲「覺」一字而已。將「唯有了知,唯有覺照」譯作「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未將「唯」強調出來。

  (五) 此處第五段,相當于南傳第七段,然而多出「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覺如覺者,是謂觀覺如覺念處。

  

  由上列比較,可看出南傳的受念住與北傳《中阿含》的受念住有四項經文出入:一爲感受的類別,二爲北傳《中阿含》少了「內外」的觀察,叁爲北傳《中阿含》少了感受之生滅經文,四爲少了修習四念住的結果:「無所染著,對(身心)世界無所執取了!」這一段經文。第一項的不同,是來自傳承的不同,見下一節討論;後叁項的出入,是否漢譯者之省略,不得而知。但是由于北傳《中阿含經》的經本屬「說一切有部」所傳誦,因而可用同屬「說一切有部」的漢譯〈雜阿含經〉(注一),及其相關論典來補充有關「受念住」的內容。

  

  四、感受的類別分析

  

  在南傳的受念住及北傳《增一阿含》中,感受的類別同樣是九種如下:

  

  (一) …

《受念住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