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受念住的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 快樂的感受:樂受。

  (二) 痛苦的感受:苦受。

  (叁) 不苦不樂的感受:不苦不樂受。

  (四) 快樂而有執著的感受:食樂受、樂食受、樂有味受。

  (五) 快樂而無執著的感受:不食樂受、樂無食受、樂無味受。

  (六) 痛苦而有執著的感受:食苦受、苦食受、苦有味受。

  (七) 痛若而無執著的感受:不食苦受、苦無食受、苦無味受。

  (八) 不苦不樂而有執著的感受:食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食受。

  (九) 不苦不樂而無執著的感受:不食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無食受。

  

  在北傳《中阿含經》的受念住、《雜阿含經》第四七一經、四七二經等,以及《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五等處,列出二十一種感受,歸爲七類如下:

  

  (一) 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二) 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

  (叁) 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

  (四) 樂食受(樂有愛味受、樂有味受)、苦食受(苦有愛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食受(不苦不樂有愛味受、不味不樂有味受)。

  (五) 樂無食受(樂無愛味受、樂無味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

  (六) 樂貪著受(樂欲受、樂依耽嗜受、樂耽嗜依受)、苦貪著受、不苦不樂貪著受。

  (七) 樂出要受(樂無欲受、樂依出離受、樂出離依受)、苦出要受、不苦不樂出要受。

  

  以上七類,每類又依樂、苦及不苦不樂分出叁種,共成二十一種感受;說一切有部所屬不同經論的譯名雖有出入,但內容完全相同。此二十一種是依據受之自性、所依、雜染及清淨來分類,《瑜伽師地論》卷九六說︰

  

  又彼諸受自性、所依、染淨品別,當知是名受品類差別。有味受者,諸世間受。無味受者,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于妙五欲諸染汙受。依出離受者,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

  

  這段論文是說:由諸受的自性(叁受)、所依(身與心)、雜染(有味及依耽嗜)及清淨(無味及依出離)來作品類差別。此中,雜染的有味受,指世間諸受。清淨的無味受,指出世間諸受。雜染的依耽嗜受,指對色、聲、香、味、觸五種妙欲的染汙受。依出離受,指一切出離遠離所産生的善定地及不定地諸受。同《論》卷二八也說︰

  

  又樂受者,謂順樂受觸爲緣所生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此若五識相應,名(樂)身受;若意識相應,名(樂)心受。如是諸受,若隨順涅槃,隨順決擇,畢竟出離,畢竟離垢,畢竟能令梵行圓滿,名無愛味受;若墮于界,名有愛味受。若色、無色界系,若隨順離欲,名依出離受;若欲界系,若不順離欲,名依耽嗜受。

  

  這段論文,依次解釋了樂受、身受、心受、無愛味受、有愛味受、依出離受及依耽嗜受的意義及內涵。對各種不同的感受,依自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所依(身、心)、雜染(有愛味、依耽嗜)、清淨(無愛味、依出離)明辨其內涵後,在修行「受念住」時,就能夠清楚了知當下自己的感受是屬于那一種,例如,南傳《念住經》中說︰

  

  在經曆快樂而有執著的感受(樂有味受)時,他覺察到︰『我正經曆快樂而有執著的感受。』在經曆痛苦而有執著的感受(苦有味受)時,他清楚了知到︰『我正經曆痛苦而有執著的感受。』

  

  要時時對自己當下的感受清清楚楚,便是修行受念住的第一步;而此處的感受,主要是指發生在身上的感受,《雜阿含經》第四七一經及四七二經,分別以虛空中的狂風及客舍中的旅人來譬喻身中的感受,其文如下︰

  

  譬如虛空中,種種狂風起,東西南北風,四維亦如是。有塵及無塵,乃至風輪起,如是此身中,諸受起亦然。

  譬如客舍中,種種人住止,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旃陀羅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種種,此身亦如是,種種諸受生︰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

  

  這段經文是說:就好象虛空中有種種的狂風,有東風、西風、南風、北風、有塵土的風、無塵土的風以及巨大的風輪,同樣的,人的身體中有種種感受的生起。又好象旅館住著種種的客人,有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居士、旗陀羅野人、持戒者、犯戒者、在家人、出家人。同樣的,人的身體中有種種感受的生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以及對受執著(有食)及不執著(無食)、貪著及不貪著。

  此中明白指出有種種的感受發生在身上。對于感受的不同生滅變化,《瑜伽師地論》卷九六說︰

  

  又若有受,于依止(指身體)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速變壞而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舍中羁旅色類。

  

  故知生滅變化甚快的感受,以旋風爲喻,來表示細品無常;若生滅變化較緩的感受,則以旅客爲喻,來表示粗品無常。故在受念住中,先要清楚了知身上的感受,而後體會無常,進而體會無我,此即下一節所述。

  

  五、如何觀察諸受?

  

  《瑜伽師地論》卷五叁說︰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皆于諸受起八種觀︰謂受有幾種?誰爲受集?誰是受滅?誰是受集趣行?誰是受滅趣行?誰是受愛味?誰是受過患?誰是受出離?如是觀時,如實了知受有叁種,觸集故受集,應知如經分別廣說。如是八種觀察諸受,當知略顯:自相觀;現法轉因觀、彼滅觀;後法轉因觀、彼滅觀;彼二轉因觀、彼二轉滅觀及清淨觀。

  

  此處指出對諸受要起八種觀察,所依據的經典是《雜阿含經》第四七五經︰

  

  毗婆屍如來未成佛時,獨一靜處,禅思思惟,作如是觀,觀察諸受︰雲何爲受?雲何受集?雲何受滅?雲何受集道迹?雲何受滅道迹?雲何受味?雲何受患?雲何受離?如是觀察,有叁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于受愛樂、贊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迹;若于受不愛樂、贊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迹;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于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毗婆屍佛,如是式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及我釋迦文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亦複如是。

  

  由此可知,觀察諸受是修行中重要的一環,此中分別觀察(一)諸受自性:叁受,(二)諸受現在流轉因緣:觸集,(叁)諸受現在還滅因緣:觸滅,(四)諸受當來流轉因緣:于受愛樂、贊歎、染著、堅住,(五)諸受當來還滅因緣:于受不愛樂、贊歎、染著、堅住,(六)諸受雜染因緣:于受因緣生樂喜,(七)諸受清淨因緣:受是無常變易法,(八)諸受清淨:于受斷欲貪、越欲貪。在「受念住」的實踐中,特別注重諸受之清淨因緣︰受是無常變易法,因此,前述南傳的念住經文說︰

  

  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

  

  此中,對感受的觀察由粗而細︰先體驗生滅較長的感受,而後體驗生滅幾乎同時的感受,也就是先體會粗品無常,而後體會細品無常。但這句經文,也表示對感受的觀察,于未來的生法,于過去的滅法,于現在的生滅法,要能如此清楚的覺知,如此,最後將達到經文所說︰

  「于是他清楚了知︰『這是感受!』如是唯有了知,唯有覺照。

  將「無常想」多所修習,將看清感受的真實面目只是感受而已!並沒有我、我所,此即《雜阿含經》第二七○經所說︰

  

  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這段經文是說:禅修者不斷修習無常想,依次由見道進入修道,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五種細品的煩惱。修習無常想,能建立起無我想。聖弟子住于無我想後,心中就能脫離我慢,步向涅槃的果位。這也就是達到了諸受清淨:于受斷欲貪、越欲貪,此即《雜阿含經》第四七○經所說︰

  

  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舍,不順亦不違,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因此,對各種感受保持覺知及以正智觀照,保持平等的舍心,就可以于此世斷除煩惱,不再輪回叁界,永處于自在安詳的境界中。因此,前述南傳大念住的經文接著說︰

  

  于是他無所染著,對(身心)世界無所執取了。

  

  最後,探討一下巴利經文中的「于內部」、「于外部」及「于內部外部」就感受觀察感受︰

  一、依據《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的解釋︰

  

  雲何于此內受,住循受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內受者,謂自受,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外受者,謂自受,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受。合說二種,名內外受。

  

  故知此處所說的「內部」是指自己已得而未失的感受,「外部」則指自己未得或已失的感受以及別人的諸感受。將此二種合起來就是「內部外部」。

  二、依據《瑜伽師地論》卷二八的解釋︰

  

  若緣依『內自有情數身色』所生受爲境,住循受觀,是名于內受住循受觀。若緣依『外非有情數身色』所生受爲境,住循受觀,是名于外受住循受觀。若緣依『外他有情數身色』所生受爲境,住循受觀,是名于內外受住循受觀。

  

  此中指出內、外及內外之差別,在于産生受的叁種色有所不同,依次爲「內自有情數身色」、「外非有情數身色」、「外他有情數身色」,此爲第一說。此論接著…

《受念住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