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論文選集
《阿含經》的成佛之道
林崇安(1997)
《阿含經》中所揭示出來的正道,不是只拘于聲聞道而已,例如,在《雜阿含叁九叁經》中,釋尊說:
一、「叁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谛。」(叁結是戒禁取、疑、身見叁種煩惱。一個人如果滅盡了戒禁取、疑、身見這叁種煩惱,就證得須陀洹的果位,他如實知道四聖谛)
二、「若叁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聖谛如實知故。」(一個人如果滅盡叁結而且貪嗔癡削弱了,就證得斯陀含的果位,他如實知道四聖谛)
叁、「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谛。」(一個人如果滅盡了戒禁取、疑、身見、瞋、欲貪這五個煩惱,投生到色界處涅槃,證得阿那含的果位,不再生到欲界世間,他如實知道四聖谛)
四、「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谛。」(漏是煩惱。一個人如果聽聞佛陀的教導,滅盡一切煩惱,得到心解脫、慧解脫,見到真理,證得聲聞阿羅漢的果位,他自證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建立,所要做的已做,不再受業力牽引去投生後世,他如實知道四聖谛)
五、「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谛故。」(一個人如果證得辟支佛的果位,他如實知道四聖谛)
六、「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谛故。何等爲四?謂知苦聖谛、知苦集聖谛、知苦滅聖谛、知苦滅道迹聖谛。」(一個人如果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位,他如實知道四聖谛。什麼是四聖谛?就是知道苦、苦的生起、苦的滅盡以及滅苦之道等四個聖者的真理)
以上六段經文,分別指出預流果(須陀洹)、一來果(斯陀含)、不還果(阿那含)、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辟支佛)及佛等六種聖者,都必須知四聖谛。換言之,《阿含經》已明確指出要成佛不可不知四聖谛。釋尊在《阿含經》中,更指出觀察五蘊、觀察感受等項目都是成佛之道所必備,也指出四念住、六法等爲「一乘道」,表示是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及無上菩提所共同必經之道,以下便引據《阿含經》及解釋經義的《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大毗婆沙論》來說明成佛之道。
一、成佛的要件
在《阿含經》中,有那些項目是成佛所必備的?可分成修定及修慧二部分來看。在修定方面,釋尊所重視的一個方法是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雜阿含經》八○七經說:
佛告諸比丘:若有正說聖住、天住、梵位、學住、無學住、如來住,學人所不得當得,不到當到,不證當證,無學人現法樂住者,謂安那般那念,此則正說。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聖住、天住、梵住,乃至無學現法樂住。
這一段經文的相當經句以及解釋,在《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二六中,敘述如下:
佛告苾刍:「若有問言:雲何聖住?雲何天住?雲何梵住?雲何佛住?雲何學住?雲何無學住?應正答言:謂持息念。所以者何?此持息念能令學者證所未證,能令無學者得現法樂住。」此持息念不雜煩惱,故名聖住;自性光淨,故名天住;自性寂靜,故名梵住;諸佛多住,故名佛住;學所得故,名爲學住;無學得故,名無學住;學者由此得勝現觀,斷除煩惱,故名證所未證;無學者由此得不動心解脫,故名得現法樂住。
由上列經論,可以看出安那般那念(持息念、入出息念)可以使學者證所未證,無學者現法樂住,諸佛所多住,因而被稱作學住、無學住、佛住(如來住)。以入出息念可以修得四禅八定而得到現法樂住。在成佛之道上,必須廣學各種修定的方法,因此,「入出息念」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法門。
接著,在修慧的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是什麼?在《阿含經》中,釋尊具體提出其內容。首先,在《雜阿含經》十叁經中,釋尊說:
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比丘!我已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于諸天若愁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處釋尊明白地指出要達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必須如實地觀察五取蘊(五受陰),必須觀察自己身心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愛味、過患、出離,由此可看出,成佛的一個要項是如實地觀察五蘊,此種觀察,便是慧學。同樣類型的經文,也出現在觀察五蘊中的受蘊上,《雜阿含經》四七九經中,釋尊說:
若我于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迹、受滅道迹、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我于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不得解脫、出離、脫諸顛倒,亦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我于諸受、受集、受滅、受集道迹、受滅道迹、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于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爲脫、爲出、爲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中,釋尊特別指出五蘊中的「受蘊」作爲如實觀察的對象,必須觀察(一)諸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二)受集──觸集。(叁)受滅──觸滅。(四)受集道迹──于受愛樂、贊歎、染著、堅住。(五)受滅道迹──于受不愛樂、贊歎、染著、堅住。(六)受味──若受因緣生喜樂。(七)受患──受無常變易。(八)受離──于受斷欲貪、越欲貪。所以,成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項是觀察自己身上的感受。相同類型的經文,又見于《雜阿含經》叁七九經,釋尊說:
諸比丘!我于此四聖谛,叁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衆中,爲解脫、爲出、爲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已于四聖谛,叁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衆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處釋尊指出,必須觀察四聖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才能成佛,此中,依次叁周正轉十二相智,在初轉時有四行相:「此是苦聖谛,此是集聖谛、此是滅聖谛,此是道聖谛」,在二轉時有四行相:「應當遍知未知苦谛,應當永斷未斷集谛,應當作證未證滅谛,應當修習未修道谛。」在叁轉時有四行相:「已遍知苦谛,已永斷集谛、已遍證滅谛、已遍修道谛。」經由如是修習,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因此,成佛的一個要項是觀察四聖谛。相同類型的經文,又見于《雜阿含經》六五○經,釋尊說:
諸比丘!若我于此信根、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迹不如實知者,我終不得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爲出、爲離,心離顛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
諸比丘!我于此信根,正智如實觀察故,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迹正智如實觀察故,我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衆中,爲出、爲離,心離顛倒,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說。
此處釋尊指出,對五根(信、精進、念、定、慧)、五根的集、五根的滅、五根的滅道迹都必須以正智如實地觀察;在《雜阿含經》六五一經也指出對五根的集、沒、味、患、離要如實地觀察。因此,觀察五根是成佛的一個要項,同時也明示出,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完滿地培養出信、精進、念、定、慧這五個重要的心性品質。在觀察十二緣起方面,釋尊于《雜阿含經》二八七經說: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迹、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迹,…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
由此可以看出,釋尊在成佛前,觀察十二緣起的流轉與還滅的過程,發現了古仙人道,此道即是八聖道,由此親見十二緣起及其集、滅、滅道迹而成佛。故觀察十二緣起、實踐八聖道是成佛不可或缺的要項。釋尊在成佛前,也觀察自心的習性,《雜阿含經》二一一經說:
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我觀多逐過去五欲心已,極生方便,精勤自護,不複令隨過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護故,漸漸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處指出,對過去所受用之五欲功德(色、聲、香、味、觸),易起貪者,必須精勤自護,使自己活在當下,才能成佛。在《雜阿含經》七二七經中,佛告阿難:
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由此可知,精進是成佛的一個要項。總上所述,要想證得無上菩提,就必須觀察五蘊的味、患、離,特別是受蘊的集、滅、道、味、患、離,也必須觀察四聖谛,以及五根的集、滅、道,對于十二緣起也必須如實觀察。這些項目,雖名目有所不同,但其內涵其實相同…
《《阿含經》的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