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必須觀察自己當下身心五蘊的性質,看清其集、滅、道、味、患、離,以精進力實踐菩提道,如此而已。
二、一乘道
《阿含經》中的「一乘道」,在南傳巴利經文中的意義是「唯一的道路」,表示這一條道路是走向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及無上菩提所共通而且必經之路。一乘道的內容是什麼呢?《雜阿含經》六○七經說:
有一乘道,淨諸衆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爲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故知,四念住(四念處)的修習,爲成佛所必須,在《雜阿含經》六叁五經,釋尊也說:
若比丘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衆生令得清淨,已淨衆生令增光澤。…如淨衆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如上說。
因此,四念住是證得阿羅漢、獨覺及無上佛陀所共通的修習處。在《雜阿含經》五六叁經中,尊者阿難告訴離車長者說:
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叁種離熾然、清淨超出道,以一乘道淨衆生,離憂悲,越苦惱,得真如法;何等爲叁?如是聖弟子住于淨戒,受波羅提木叉,威儀具足,…宿業漸吐,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離車長者!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所知所見,說(第一)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衆生,滅苦惱,越憂悲,得真如法。複次,離車!如是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第二)離熾然,乃至得如實法。複有叁昧、正受,于此苦聖谛如實知,此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新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正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離車!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叁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衆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此處指出,戒律、禅定及智慧叁學就是一乘道,此爲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及無上菩提所共通的正道,其特色是(一)現見(現法),(二)無熾然(離熾然),(叁)應時(不待時節),(四)引導(通達),(五)唯此見(現見觀察),(六)內所證(生自覺智)。在具足戒定慧之下,如實了知四聖谛,不再造新業,並去除宿業,因而滅除苦惱,此爲成佛所必經之途。在《雜阿含經》五五○經中,摩诃迦旃延告訴諸比丘說:
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六法,出苦處升于勝處,說一乘道淨諸衆生,離諸惱苦,憂悲悉滅,得真如法。何等爲六?謂聖弟子念如來、應、等正覺所行法,念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複次,聖弟子念于正法,念于世尊現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于現法、緣自覺悟。…複次,聖弟子念于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複次,聖弟子念于戒德,念不缺戒、不斷戒、純厚戒、不離戒、非盜取戒、善究竟戒、可贊歎戒、梵行不憎惡戒。…複次,聖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慶:我今離悭貪垢,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舍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複次,聖弟子念于天德,念四王天、叁十叁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心,于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聞、慧,于此命終,生彼天中,如是聖弟子念天功德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
此處指出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及念天等六法可以滅除欲、瞋、害的心理,引導衆生走向離苦而升于勝處,因而是一乘道。故知修習六法,也是成佛之道所必須。總上所述,可知修習六法、修習戒定慧叁學、修習四念住,都是走向無上菩提所不可或缺的。
叁、後有菩薩的成佛
在《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中,引用《阿含經》說:「菩薩經叁劫阿僧企耶,修行四波羅蜜多方得圓滿。」此中,釋尊從名爲「釋迦牟尼」的佛前發菩提心,並願將來成佛時同一佛號:釋尊發願後,一直到逢事寶髻如來爲第一阿僧企耶劫;從此以後,到逢事燃燈如來爲第二阿僧企耶劫;從此以後,到逢事勝觀如來爲第叁阿僧企耶劫。在此長期間內,修行四波羅蜜多(布施、淨戒、精進、般若)得圓滿,而後以九十一劫來修習「相異熟業」,此中逢事六佛,第一位即勝觀如來,最後即迦葉波如來(迦葉佛)。接著生于睹史多天,爲補處菩薩。釋尊從發菩提心起,到何時才算是真實菩薩?《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六說:
菩薩乃至初無數劫滿時,雖具修種種難行苦行,而未能決定自知作佛;第二無數劫滿時,雖能決定自知作佛,而猶未敢發無畏言:「我當作佛」;第叁無數劫滿已,修妙相業時,亦決定知我當作佛,亦發無畏師子吼言:「我當作佛」
因此,要到修習妙相業時,才是真實菩薩。最後釋尊降生人間,爲最後一世的菩薩,稱爲「後有菩薩」,其修行的最後過程,《雜阿含經》一一七七經以譬喻說明如下:
譬如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在于暗處,衆多罪人,在于河中,隨流漂沒。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又多利刺,在暗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強,見此小明。」複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于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複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然後複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複上石山,見四層階當,即坐其上;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華遍布,莊嚴妙好,而于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坐高林下,高聲唱言:「灰河衆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誾冥,求出于彼!」
在這段譬喻之後,釋尊指出,「灰」代表叁種惡不善覺(欲、恚、害),「河」代表叁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兩岸極熱」代表內外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多諸利刺」代表五欲功德,「暗冥處」代表無明障,「衆多人」代表「愚癡凡夫」,「隨流漂沒」代表生死輪回,「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代表著菩薩摩诃薩,「手足方便逆流而上」代表精勤修學。「微見小明」代表得到法忍,「平地」代表持戒,「觀察四方」代表見四真谛,「大石山」代表正見,「清涼八分之水」代表八聖道,「七種華」代表七覺支,「四層階堂」代表四如意足(四神足),「五柱帳」代表五根(信、精進、念、定、慧),「斂身正坐」代表無余涅槃,「散華遍布」代表禅定(靜慮)、解脫、叁昧(等持)、正受(等至),「涼風四湊」代表四增上心現法安樂住,「高聲唱言」代表轉*輪。《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對這一段經文的闡釋如下:
由八種相,當知總攝後有菩薩諸正行道及以道果,勝聲聞乘,爲無有上。何等爲八?謂哀愍故;內勇悍故;谛察法忍性現前故;能出離故;自內發起觀谛行故;廣大善修世間正見現在前故;由獲無漏菩提分法得清涼故,由善清淨修覺分俱,進修無上純淨修道,依止六處修習圓滿,獲得六種最勝無上圓滿德故。
此處指出,「後有菩薩」所修行的道及果有八項,超越一般聲聞乘,今依〈攝事分〉解說如下:
(1)哀愍:于諸有情長時哀愍,熏修其心,見諸愚夫墮貪愛河,順流漂溺,爲五苦所逼,深起大悲。五苦指(一)叁種不正尋思及叁界愛,如同灰河之水,(二)內外六處,如極熱兩岸,(叁)欲界諸苦如刺在下方,(四)色界缺慧眼,猶如盲冥,處在其中,(五)無色界缺聖慧眼,猶如昏暗,居在其上。
(2)內興勇悍:未出家時,內興勇悍:我今定當通達妙迹,歸修梵行,終無退轉。
(3)谛察法忍內自現前:未出家時,獨坐思惟,便能證入最初靜慮,于自他老病死法,正審觀察,能定忍可。
(4)能正出離:能棄舍廣大妙欲,淨信出家,能自然受持淨戒,以禁戒爲依止,漸次能證非想非非想處。
(5)自內發起觀察谛行:往菩提樹,次第觀于老死,觀老死集,觀老死滅,觀能趣證老死滅行;如理作意爲依止故,久已積集大資糧故,以俱生慧便能覺悟一切法性。
(6)廣大善修正見現前:發起宿住念智,憶念先世從諸如來所,于漏盡道積習聞思,發起世間正見令現在前,依此正見如教授者,令菩薩安處一坐,乃至證得究竟漏盡。
(7)獲無漏菩提分法得清涼:正見如教授者漸次勝進,現觀聖谛時,便證得無漏菩提分法,故稱獲得清涼。
(8)進修無上修道,依止六處修習圓滿,證得六種自在圓滿:爲欲永斷有頂所系煩惱,修習無上覺支,一者修聖神通(如意足),二者修淨五根,叁者證得煩惱及習氣無余離系(無余涅槃),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六者證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無艱難宣說正法(轉大*輪),以上六處皆究竟圓滿,乃證得六種圓滿功德:一者大財富,二者大舍宅,叁者諸安樂坐臥具,四者無諸損惱大安樂住,五者能辦一切有情正利益事,遊戲自在,六者得爲法王,于他所獲得平等分布作用。
四、結語
以上引據《阿含經》及其相關論典,先探討釋尊親口宣說的成佛要項及一乘道,最後以「後有菩薩」的道果作總結。由此可以明顯看出《阿含經》中,有完整的「成佛之道」,今歸納如下:
一、首先,發起希欲成佛的菩提心。
二、以叁無數劫(叁阿僧企耶劫)累積布施、淨戒、精進、般若等波羅蜜多。
叁、第叁無數劫滿已,修妙相業時,決定自知必成定佛,亦敢發無畏言:「我當作佛」。此時爲「真實菩薩」。
四、生于睹史多天時,爲「補處菩薩」,于該處教化天人。
五、最後降生于人間時,爲「後有菩薩」,于菩提樹下修習入出息念,觀察五蘊、十二緣起、四聖谛等進入見道,成爲「聖者菩薩」,再經修道而成佛,證得六種自在圓滿,此後轉大*輪,廣度有情。
《《阿含經》的成佛之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