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

  佛学论文选集

  

  

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

  

  

林崇安(2002)

  

  摘要:

  本文依据《杂阿含经》中的《罗怙罗经》来探讨释迦牟尼佛对罗怙罗的教导过程,此中,罗怙罗依次经由听闻、思考弄清佛法的义理,而后进入实修的体证,生起真正的智慧,并灭除痛苦,达到究竟的解脱。

  

  关键字:罗怙罗,佛法教学,三慧

  

  一、前言

  

  释迦牟尼佛(以下简称释尊)度化众生固然是因材施教,但是众生的学习过程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本文以《罗怙罗经》来说明佛法的教学。此经在《大正藏》中的《杂阿含经》的编号是第二○○经(T2,p51a),在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中编〉为第二三五经。今引用经文时,有所改动的词句用〔〕标出。《罗怙罗经》是释尊对罗怙罗的一个完整教导,以下按照这一经典,分成六段来说明佛法的教学过程。

  

  二、经文说明

  

  第一段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持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怙罗〕心,〔解脱智〕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怙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

  〔罗怙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怙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

  

  这一段经文先指出,罗怙罗尊者想要独自专心修行,练习高深的佛法(增上法),但是释尊先观察他的心智,知道他尚未成熟,因此要罗怙罗先去讲解五受阴(即,五取蕴),其目的是要他透过教学相长,彻底了解五受阴的意义。什么是五受阴呢?释尊在《杂阿含经》第五五经中曾对比丘们说:

  

  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

  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

  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T2,p13b)

  

  由此可知,释尊要弟子们了解色、受、想、行、识等五受阴(五取蕴),先要把阴(蕴)和受阴(取蕴)的意义弄明白,并且将色蕴从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等十一个行相来分析,对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同样地分析清楚,彻底了解其意义,看清五取蕴使人产生烦恼(有漏)、产生种种的贪瞋痴。弄清五取薀的内涵是学习佛法的第一步。因此,释尊要求罗怙罗把五蕴的内容先弄清楚,并为人演说。

  

  第二段经文

  

  尔时,〔罗怙罗〕受佛教已,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说已,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说五受阴,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怙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怙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

  〔罗怙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怙罗〕:「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

  

  这一段经文指出,罗怙罗尊者虽已为人演说五取蕴,但是释尊观察他的心 智尚未成熟,要他继续进一步为人讲解六入处(即,六处),其目的仍是要罗怙罗在身心上彻底了解六处的详细内容,建立起扎实的「思所成慧」。什么是六入处呢?六入处有六内入处和六外入处,释尊在《杂阿含经》第三二三经和三二四经中曾经分别对比丘们说:

  

  有六内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T2,p91c)

  有六外入处。云何为六?谓色是外入处,声、香、味、触、法是外入处,是名六外入处。(T2,p91c)

  

  此处释尊指出:六内入处(六内处)是眼、耳、鼻、舌、身、意,此中,眼、耳、鼻、舌、身属于「身体」,而意属于「心理」,因此,释尊是要弟子们了解自己的身和心。六外入处(六外处)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是六内处的对象。释尊要弟子们警觉到外面的对象对自己身心的作用,他也希望罗怙罗仔细地分析这种身心运作的过程,并且为人演说。

  

  第三段经文

  

  尔时,〔罗怙罗〕于异时,为人演说六入处;说六入处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演说六入处,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怙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怙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

  〔罗怙罗〕白佛言:「未也,世尊!」

  佛告〔罗怙罗〕:「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

  

  这一段经文指出,罗怙罗尊者虽已为人演说六处,想进一步走入实修,但是释尊观察他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要他补强对「尼陀那法」的理解。什么是尼陀那法呢?此处的尼陀那法是「缘起」(南传相应部的缘起=尼陀那)。由此可知,释尊要罗怙罗注意身心前后变化的因缘,并且将所体会到的尼陀那法为人演说。

  

  第四段经文

  

  尔时,〔罗怙罗〕于异时,为人广说尼陀那法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怙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怙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

  尔时,〔罗怙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以上经文指出,罗怙罗尊者已经为人广说五取蕴、六处、缘起法,但是释尊观察他的解脱心智还未成熟,因此要他对这些法的义理更进一步深入观察。罗怙罗尊者独处一处,经过深入的思维,终于将这些佛法的义理豁然贯通,体会到这些佛法都是引导走向涅槃的。

  

  第五段经文

  

  尔时,〔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于如上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知此诸法,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尔时,世尊观察〔罗怙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怙罗〕言:「〔罗怙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怙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这一段经文指出,罗怙罗尊者已深深体会到佛法都是引导走向涅槃的,他的解脱心智已经成熟,因此释尊教导他直接观察自己的眼、耳、鼻、舌等的无常;色、声、香、味等的无常;眼识、耳识、鼻识、舌识等的无常;眼触、耳触、鼻触、舌触等的无常。这一段的教导可以用《增壹阿含经》卷七来补充: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想、行、识皆悉无常。」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识皆为无常。」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尔时,尊者罗云卽中道还到祇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T2,p581c)

  

  此处释尊要罗怙罗(又作罗云)深入地观察自己的身心现象:当眼睛看到色法时,在接触的剎那(即,眼触)生起了眼识,并且有感受(此处翻译作痛)的生起,要观察到受、想、行、识等都是无常;同样地,耳、鼻、舌、身、意以及相关的触、识、受等都是无常,如此层层深入观察自己的身心现象,体会到一切是无常、苦、空、非我等等,最后,就能不再执着自己的五蕴、六处,从世间解脱而不再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第六段经文

  

  尔时,〔罗怙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维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罗怙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最后这一段经文指出,罗怙罗尊者经由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终于成为阿罗汉,得到究竟的解脱,此中,如何「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要由守护诸根、于食知量、正念正知等下手,使自己梵行清净,修出正定,进而才能以智慧善见四圣谛(见法),因此,在实修中含摄了戒学、定学、慧学等三学,为了了解上述经文的详细过程,今引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九的说明如下:

  

  01诸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出现世间,宣说正法,开示初善、中…

《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