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P2

  ..续本文上一页善、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

  02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是法已,深生净信

  03生净信已,作是思惟:在家迫迮,多诸尘秽,犹如牢狱。出家宽旷,离诸喧杂,犹若虚空。染室家者,不能相续,尽其形寿,精勤修习,纯一圆满,清白梵行,是故我今应以正信,剃除须发,被服袈裟,弃舍家法,出趣非家。既思惟已,财位亲属,若少若多,悉皆弃舍。

  04既弃舍已,以正信心,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远离家法,出趣非家

  05既出家已,受持净戒,精勤守护别解律仪,轨则、所行无不圆满,于微小罪深见怖畏,于诸学处能具受学

  a离害生命,弃诸刀杖;有惭有愧,具慈具悲,于诸有情,下至蚁卵,亦深怜愍,终不损害,毕竟远离害生命法。

  b离不与取,能施乐施;若净施物,知量而受;于诸所有不生染着,摄受清净无罪自体,毕竟远离不与取法。

  c离非梵行,常修梵行、远行、妙行,其心清洁;远离生臭淫欲秽法,毕竟远离非梵行法。

  d离虚诳语,常乐实语、谛语、信语、可承受语、世无诤语,毕竟远离虚诳语法。

  e离离间语,不破坏他,不闻彼语为破坏故向此而说,不闻此语为破坏故向彼而说,常乐和合已破坏者,诸和好者赞令坚固,常乐宣说和合他语、不破坏语,毕竟远离离间语法。

  f离粗恶语,所发语言不粗、不矿亦不苦楚。令他嫌恨,亦令多人不爱不乐不欣不喜,障碍修习等引等持,于如是等诸粗恶语,皆能断灭。所发语言,和软顺耳、悦意可乐、圆满清美、明显易了,令他乐闻,无依无尽,令多有情可爱可乐可欣可喜,能令修习等引等持,于如是等诸美妙语,常乐发起,毕竟远离粗恶语法。

  g离杂秽语,凡所发言,应时应处,称法称义,有实有真,能寂能静,有次序、有所为,应理合仪,无杂无秽,能引义利,毕竟远离杂秽语法。

  h远离买卖伪秤、伪斗、伪斛函等,终不摄养象马牛驴鸡猪狗等诸傍生类,亦不摄养奴婢作使男女大小朋友亲属,终不受畜谷麦豆等,亦不受畜金银等宝。不非时食,或唯一食,非时非处终不游行,若语若默不生讥论,于衣喜足粗得蔽身,于食喜足纔除饥渴

  i凡所游住,衣钵自随,如鸟飞止,不舍嗉翼。彼由此故,成就戒蕴,密护根门,安住正念。

  06由正念力防守其心,眼见诸色,耳闻诸声,鼻嗅诸香,舌尝诸味,身觉诸触,意了诸法,不取其相,不执随好,于此诸处,住根律仪,防护贪忧、恶不善法,毕竟不令随心生长。

  07彼由戒蕴密护根门,观顾往来,屈申俯仰,着衣持钵,皆住正知

  08彼既成就清净戒蕴,密护根门,正念正知,随所依止,城邑聚落,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守护诸根,安住正念。

  09威仪庠序,修行乞食。既得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持坐具。

  10往阿练若,旷野山林,远恶有情,舍诸卧具,其处唯有非人所居,或住空闲,或在树下。

  11结加趺坐,端直其身,舍异攀缘,住对面念,心恒专注,远离贪、瞋、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惑犹豫。诸随烦恼能碍善品,令慧力羸,不证涅槃,住生死者。

  12由斯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得住第四静虑

  13彼由如是殊胜定心,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能,得住无动,其心趣向,能证漏尽,智、见、明、觉,能如实知见: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此是灭圣谛、此是道圣谛。由如是知、如是见故,心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既解脱已,如实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T26,p406c)

  

  此中,第1、2、3、4段指出,从佛陀听闻正法之后,生起净信,出家学道。第5段到8段指出,出家后要守护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虚诳语、不离间语、不粗恶语、不杂秽语,在行住坐卧中都能保持正念正知。第9段指出,食要如法。第10-12段指出,要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远离五盖,修出正定。第13段指出,经由正定生起智慧,体证四圣谛,灭除痛苦,得到解脱。

  如何修定生慧?详细一点的过程,仍由前《增壹阿含经》卷七来补充:

  尔时,世尊于舍卫城乞食已,食后在祇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憍慢悉当除尽。…」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卽从座起,礼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注:中部62经是系念在前):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a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

  b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

  c彼复以天眼清净无暇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d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T2,p582a)

  

  此处详述罗云修习入出息念(安般之法),依次获得四禅以及a宿命通、b他心通、c天眼通,最后以d尽漏通,灭除欲漏、有漏、无明漏而得解脱。

  

  三、教学分析

  

  1由上述的《罗怙罗经》可以看出释尊的善于教学,他让罗怙罗先经由听闻和思考弄通佛法的义理,而后才走入实修。因此,要经由三个层次来生起真正的智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2经由三慧的依次生起,一方面要靠善知识的指导,免于盲修瞎练、闭门造车;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以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来净化自己的内心。

  3经中明确地指出佛法的切入点是由自己的身心下手,五蕴和六处不外是个人的身心现象,要看清它们的实相,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佛法的修行要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上,不断地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在六内处与六外处接触的剎那,看清感受的无常,不再生起贪瞋的心理,如此不断净化内心,顺者因果的过程,自然得到最后的解脱自在。

  4反之,若只花费力气在外相的典礼仪式或盲目地往外寻求庇护,而不往内观察自己的身心实相,就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不要好高骛远,要由理论下手厘清义理,而后走向实践,就较不易走岔;但若只沈迷于义理的争辩而不实修,则变成空谈,无法灭除自己的痛苦。

  5在《罗怙罗经》中,可看出佛法的教学有三个特色:

  第一、佛法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达到真实而彻底的解脱,不再轮回(所作已作,不受后有)。

  第二、有具体达成目的的方法:从守戒、培养正念到定慧的完成,有完整的教学。

  第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自证自知,最后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四、结语

  

  本文依据《罗怙罗经》来说明佛法的教学过程,其特点在于经由闻、思、修的三个阶段,生起真正的智慧;这种过程与一般世俗的求知步骤虽有相通之处,但在观察的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佛法所观察的对象是以个人的身心为主,在修的过程上,有戒、定、慧三学,如何守护诸根、培养正念正知以修定?如何由定生起智慧?这些都是佛法实修中重要的一环,为一般世法所缺。

  

(佛学学术研讨会─佛学与人生,2002)

  

《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