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
02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是法已,深生淨信。
03生淨信已,作是思惟:在家迫迮,多諸塵穢,猶如牢獄。出家寬曠,離諸喧雜,猶若虛空。染室家者,不能相續,盡其形壽,精勤修習,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是故我今應以正信,剃除須發,被服袈裟,棄舍家法,出趣非家。既思惟已,財位親屬,若少若多,悉皆棄舍。
04既棄舍已,以正信心,剃除須發,被服袈裟,遠離家法,出趣非家。
05既出家已,受持淨戒,精勤守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圓滿,于微小罪深見怖畏,于諸學處能具受學。
a離害生命,棄諸刀杖;有慚有愧,具慈具悲,于諸有情,下至蟻卵,亦深憐愍,終不損害,畢竟遠離害生命法。
b離不與取,能施樂施;若淨施物,知量而受;于諸所有不生染著,攝受清淨無罪自體,畢竟遠離不與取法。
c離非梵行,常修梵行、遠行、妙行,其心清潔;遠離生臭淫欲穢法,畢竟遠離非梵行法。
d離虛诳語,常樂實語、谛語、信語、可承受語、世無诤語,畢竟遠離虛诳語法。
e離離間語,不破壞他,不聞彼語爲破壞故向此而說,不聞此語爲破壞故向彼而說,常樂和合已破壞者,諸和好者贊令堅固,常樂宣說和合他語、不破壞語,畢竟遠離離間語法。
f離粗惡語,所發語言不粗、不礦亦不苦楚。令他嫌恨,亦令多人不愛不樂不欣不喜,障礙修習等引等持,于如是等諸粗惡語,皆能斷滅。所發語言,和軟順耳、悅意可樂、圓滿清美、明顯易了,令他樂聞,無依無盡,令多有情可愛可樂可欣可喜,能令修習等引等持,于如是等諸美妙語,常樂發起,畢竟遠離粗惡語法。
g離雜穢語,凡所發言,應時應處,稱法稱義,有實有真,能寂能靜,有次序、有所爲,應理合儀,無雜無穢,能引義利,畢竟遠離雜穢語法。
h遠離買賣僞秤、僞鬥、僞斛函等,終不攝養象馬牛驢雞豬狗等諸傍生類,亦不攝養奴婢作使男女大小朋友親屬,終不受畜谷麥豆等,亦不受畜金銀等寶。不非時食,或唯一食,非時非處終不遊行,若語若默不生譏論,于衣喜足粗得蔽身,于食喜足纔除饑渴。
i凡所遊住,衣缽自隨,如鳥飛止,不舍嗉翼。彼由此故,成就戒蘊,密護根門,安住正念。
06由正念力防守其心,眼見諸色,耳聞諸聲,鼻嗅諸香,舌嘗諸味,身覺諸觸,意了諸法,不取其相,不執隨好,于此諸處,住根律儀,防護貪憂、惡不善法,畢竟不令隨心生長。
07彼由戒蘊密護根門,觀顧往來,屈申俯仰,著衣持缽,皆住正知。
08彼既成就清淨戒蘊,密護根門,正念正知,隨所依止,城邑聚落,于日初分,執持衣缽,守護諸根,安住正念。
09威儀庠序,修行乞食。既得食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持坐具。
10往阿練若,曠野山林,遠惡有情,舍諸臥具,其處唯有非人所居,或住空閑,或在樹下。
11結加趺坐,端直其身,舍異攀緣,住對面念,心恒專注,遠離貪、瞋、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惑猶豫。諸隨煩惱能礙善品,令慧力羸,不證涅槃,住生死者。
12由斯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得住第四靜慮。
13彼由如是殊勝定心,清白無穢,離隨煩惱,柔軟堪能,得住無動,其心趣向,能證漏盡,智、見、明、覺,能如實知見:此是苦聖谛、此是集聖谛、此是滅聖谛、此是道聖谛。由如是知、如是見故,心解脫欲漏、有漏、無明漏;既解脫已,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T26,p406c)
此中,第1、2、3、4段指出,從佛陀聽聞正法之後,生起淨信,出家學道。第5段到8段指出,出家後要守護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虛诳語、不離間語、不粗惡語、不雜穢語,在行住坐臥中都能保持正念正知。第9段指出,食要如法。第10-12段指出,要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遠離五蓋,修出正定。第13段指出,經由正定生起智慧,體證四聖谛,滅除痛苦,得到解脫。
如何修定生慧?詳細一點的過程,仍由前《增壹阿含經》卷七來補充:
爾時,世尊于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汝今複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卽從座起,禮佛足,繞叁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余念,系心鼻頭(注:中部62經是系念在前):出息長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複知有,有時無息亦複知無。若息從心出亦複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複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複衆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于初禅。有覺、有觀,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叁昧念喜,遊于二禅。無複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于叁禅。彼苦樂已滅,無複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于四禅。
a彼以此叁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計,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彼。
b彼以此叁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衆生所起之心。
c彼複以天眼清淨無暇穢,觀衆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或有衆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或複衆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衆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d複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複觀苦集,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
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T2,p582a)
此處詳述羅雲修習入出息念(安般之法),依次獲得四禅以及a宿命通、b他心通、c天眼通,最後以d盡漏通,滅除欲漏、有漏、無明漏而得解脫。
叁、教學分析
1由上述的《羅怙羅經》可以看出釋尊的善于教學,他讓羅怙羅先經由聽聞和思考弄通佛法的義理,而後才走入實修。因此,要經由叁個層次來生起真正的智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2經由叁慧的依次生起,一方面要靠善知識的指導,免于盲修瞎練、閉門造車;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以理論和實踐雙管齊下,來淨化自己的內心。
3經中明確地指出佛法的切入點是由自己的身心下手,五蘊和六處不外是個人的身心現象,要看清它們的實相,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佛法的修行要落實到自己的身心上,不斷地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在六內處與六外處接觸的剎那,看清感受的無常,不再生起貪瞋的心理,如此不斷淨化內心,順者因果的過程,自然得到最後的解脫自在。
4反之,若只花費力氣在外相的典禮儀式或盲目地往外尋求庇護,而不往內觀察自己的身心實相,就不能真正解決自己的問題。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不要好高骛遠,要由理論下手厘清義理,而後走向實踐,就較不易走岔;但若只沈迷于義理的爭辯而不實修,則變成空談,無法滅除自己的痛苦。
5在《羅怙羅經》中,可看出佛法的教學有叁個特色:
第一、佛法的目的是使學習者達到真實而徹底的解脫,不再輪回(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第二、有具體達成目的的方法:從守戒、培養正念到定慧的完成,有完整的教學。
第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者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自證自知,最後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
四、結語
本文依據《羅怙羅經》來說明佛法的教學過程,其特點在于經由聞、思、修的叁個階段,生起真正的智慧;這種過程與一般世俗的求知步驟雖有相通之處,但在觀察的對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佛法所觀察的對象是以個人的身心爲主,在修的過程上,有戒、定、慧叁學,如何守護諸根、培養正念正知以修定?如何由定生起智慧?這些都是佛法實修中重要的一環,爲一般世法所缺。
(佛學學術研討會─佛學與人生,2002)
《從《羅怙羅經》來看佛法的教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