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境」的理解。「有寻有伺等三地」广述杂染等义理,也自成一单元。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无心二地,讨论与禅定相关的论题,也自成一单元。而后,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另成一单元,此中,将五明编入闻所成地中,其中的因明,广谈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这一论题,无著菩萨也将之编在自着的《显扬圣教论》(卷11)中。在「有寻有伺等三地」中,详述十六种异论,这一部分,无着也编入《显扬圣教论》(卷9、10)中。在闻所成地中的内明,略释佛教的一法至十法;在思所成地中,举出偈颂,并解释其意趣所在;在修所成地中,探讨修习对治、世间一切种清净、出世间一切种清净等,都是瑜伽师所应有的闻、思、修慧,有其价值,因而无着将之编集成一单元。以上〈本地分〉中的十七地,除「菩萨地」,及一部分的阿赖耶识的观点外,其义理大都依据《阿含经》。〈本地分〉中十七地内的许多资料是由无著菩萨编辑而成,有些论题则是他所著作,但要如何严格区分二者,自属不易。
2.无著菩萨又针对〈本地分〉中的十七地,一一给予决择、补充,而编着出三十卷的〈摄决择分〉,此中,有许多他的主张,例如,在「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中,以八相来成立有阿赖耶识的存在;这一论题也被纳入他的《显扬圣教论》内。在决择「菩萨地」时,无着则广引《解深密经》来补足菩萨道的内容,也解释了《宝积经》的十六法门。
3.如何解释《阿含经》呢?释经的规矩是如何呢?无著菩萨依据印度佛教的传统,编着出〈摄释分〉(二卷),以五相随顺解释一切佛经,并举《住学胜利经》来做例子。这一论典,无著菩萨也将它编入自着的《显扬圣教论》卷12、13中。
4. 另一方面,从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解释《阿含经》中成串的术语,便有「异门」将之归类并解释,这种简要的论典由师徒相传,最后到了无著菩萨的手上,纳入《瑜伽师地论》中的一分,成为〈摄异门分〉(二卷)。
5.同样,佛弟子们为了掌控《杂阿含经》的义理,依照〈蕴品〉、〈处品〉、〈缘品〉、〈道品〉的内容,依次决择其要义,而有「契经摩怛理迦」(契经之本母)。这一论典最后到了无着手上,编入《瑜伽师地论》中〈摄事分〉的契经事。另外,还有决择《别解脱戒经》的「毗奈耶事摩怛理迦」(律之本母),编入〈摄事分〉中调伏事,最后,无著菩萨补上「分别法相摩怛理迦」一短文,来略摄流转、还灭、杂染、清净法。如此,便编成了《瑜伽师地论》中的〈摄事分〉(共十六卷)。至于最初由谁来决择这些经律的要义呢?一个传说是由大迦叶尊者所决择。
《瑜伽师地论》的汉、藏译本,五分中的〈摄释分〉、〈摄事分〉二者的次第互换,不外表示早期在印度这二分是分别流传着。
总之,无著菩萨先编集以瑜伽师修行为主的〈本地分〉,再一一给予决择而有〈摄决择分〉,最后编入〈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而成庞大的《瑜伽师地论》,使其内容显示出声闻道与菩萨道并重。
至于《显扬圣教论》的编着则以菩萨道为主,从《瑜伽师地论》中的〈本地分〉抽取要义,编成「摄事品」卷1至卷4和「摄净义品」卷5至卷8,例如,将声闻地初瑜伽处的「戒律仪」编入卷7的「增上戒学差别分别」;将声闻地第四瑜伽处的「世间道」也编入卷7中;将菩萨地菩萨功德品编入卷8中。无著菩萨又将〈本地分〉中的十六种异论,编入《显扬圣教论》的「摄净义品」卷9、10中。将〈本地分〉中的因明,编入《显扬圣教论》的「摄净义品」卷11中。将〈摄释分〉编入《显扬圣教论》的「摄净义品」卷12、13中。无著菩萨接着编写短文:「成善巧品、成无常品、成苦品、成空品、成无性品、成现观品、成瑜伽品、成不思议品」,依次编属卷14至卷17前段。最后将〈摄决择分〉的要义编写成「摄胜决择品」卷17后段至卷20。如此终于达成「显扬圣教」的目的。
六、结语
由以上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出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的编着过程中,一方面将旧有以阿含义理与实践为主的重要资料给予编辑、保存,一方面给予决择、补充,特别是「菩萨地」的长篇论述;使得原先以声闻道为主轴的〈本地分〉,变成与菩萨道并重。到了无著菩萨编着《显扬圣教论》时,则完全以菩萨道为主轴。至于无着的资料来自何处?最可能是来自一位当时名为弥勒菩萨的大瑜伽师,因此,汉译本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弥勒菩萨并使无着走向菩萨道,而有大量大乘论典流传后世。《瑜伽师地论》的编着时期,是无著菩萨正处在转向之时。就资料的内容而言,《瑜伽师地论》中保留了许多传承下宝贵的阿含义理与实践要领。《显扬圣教论》则展现出菩萨行者对圣教所应修习的义理与实践的核心内容。这二本论着,不愧为印度当年划时代的要典。
注释:
1、《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玄奘译,《大正藏》册30, No. 1579。
2、《瑜伽师地论》,无著菩萨造,【藏文德格版】,No. 4035-4042。
3、《十七地论》,真谛译,今佚。
4、《菩萨地持经》,昙无谶译,《大正藏》册30, No. 1581。
5、《决定藏论》,真谛译,《大正藏》册30, No. 1584。
6、《显扬圣教论》,无著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册30, No. 1603。
7、《瑜伽师地论释》,最胜子等造,玄奘译,《大正藏》册30,885a, No. 1580。
8、《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林崇安,「佛教知识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伽耶山基金会出版,2002。
9、《杂阿含经论会编》,印顺法师编,正闻出版社,1983。
10、《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499b。
11、《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765a。
12、《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429a。
13、《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865b。
14、《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686b。
15、《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859b。
16、《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687c。
17、《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761c。
18、《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418c。
19、《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753a。
20、《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441b。
21、《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461c。
22、《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279a。
(刊于《法光学坛》2002)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内容架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