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阿姜力的内观要点
阿姜力的开示(林崇安编译)
一、停和想
1.内观不是某种能被教导的东西。它是某种你必须在自己内心生起的东西。它不是某种你只须记记或谈谈的东西。如果我们教导它使人能够记得它,我保证不用五小时。但是,如果你要了解它的一个字,三年可能还不够。记忆只生起记忆。行动则是生起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在你自身努力和精进,去了知并熟练这种本领。
2.内观生起时,你将知道什么是什么,它从那儿来,它会去那里,就像我们看到一盏灯烧得很明亮:我们知道那是火焰、那是烟、那是光;我们知道这东西的生起是来自什么混合什么,以及当我们熄了灯,知道火焰去那儿。所有这些就是内观的本领。
3.有的人说,寂止和内观是二件不同的东西。但,这如何可能是对的?寂止禅修是「停」,内观禅修是「想」,由此导致明晰的认知。当明晰的认知存在时,内心要静静停住而不动。它们是同一件事的所有部分。
4.认知必须来自「停」。如果你不「停」,你如何认知?例如,你正坐在快速移动的车子或船上,你想看沿途的人或景物,你不能看清谁是谁、什么是什么。但是,如果你静止停在一个地点,你将看清东西。
5.或者,当我们说话时,每个片语之间总要停一下。如果你一直说而没有一点点停顿,有谁能了解你说的是什么?
6.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先要让心静静停止。一旦心停在正常状态时,定就生起了,智慧也就跟来了。这是你必须用功并且靠你自己去做的东西。不要只相信别人说的。要从自己内心知道「哦!哦!哦!」,而不是从别人说而知道:「哦?哦?哦?」不要将别人所说的好东西贴到自己的心上。你必须自己从内心生起这些东西。花掉你自己的一块钱,比花掉借来的一百元好多了。用掉借来的钱,你会担忧,因为你欠着债。用掉自己的钱,没什么好担忧的。
7.「停」使你生起力量。一个在走或跑的人,去打站的人不能有利,因为好处占在站着不动的人这边,而不是走或跑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使心静静停止,如此它才能得到力量,而后才能开始有力而敏捷的走动。
8.我们有两只腿是事实,但是当我们走时,必须一次一只腿。如果你想同时用两只腿走,你不能走到那儿。或者,你只用一只腿,也不能到那儿。右腿停时,左腿才前进一步。左腿停时,右腿才前进一步。如果你想要走得有力,必须一只腿停,另一只前进,因为力量是来自停的一只腿,而不是来自前进的腿。一边前进时,另一边必须停止。否则,你没有支撑,必然跌倒。如果你不信,试着两只腿同时前进,看你能走多远。
9.同样的道理,寂止和内观必须在一起。你要先让内心寂止,而后以审察往前一步,这就是内观。所生起的了解,就是智慧。放下对这个了解的执着,就是解脱。
10.因此,「停」是生起力量、认知和智慧的原动力。这智慧是一种稳定的心,能够知道世间与正法,在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中,导致超越。
二、增上心
1.佛陀教导:「增上心的追求,是佛法的心要。」增上心是一种处在超越烦恼的心,有二种方式可以达成它:
(3) 内心虽未见有任何增上的内在品质,但我们经由精进而增强它。
(4) 内心已发展正确的内在品质,并且利用它来使自己安稳而超越烦恼。
2.第一种状况是属于凡夫的心态。当他们不是禅坐时,内心并不处于任何一种专注(定)的状态,因此,烦恼一旦生起,他们必须有决断力和知觉力:觉知烦恼并且下定决心不让烦恼拉着跑。这叫做正确的态度。虽然这心不是处在专注(定),这技巧可以得到结果。
3.这意思是,我们要警觉什么正在发生。例如,当我们生气,我们碰到不喜欢的事,我们必须警觉这事实,并且下定决心:不论如何我们要使生气处于控制之下,阻止它并将自己好的一面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当我们生气时,我们要做得好象我们不生气。不使生气掌控我们的心,我们用内在的善来掌控我们的心。这被称做「增上心」。当你碰到你不喜欢的事,不要让你的不喜欢,这个事实显现出来。反而,做得好象你很快乐而安静,也就是,将你好的一面用出来。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呈现你坏的一面。
4.如果你很细心和镇定,在烦恼以言、行的形式出现之前,能够护持自己的心,又如果你能压住你的烦恼,而以最好的风度呈现出来,你就可以算是拥有一颗「增上心」。你也是任何社会团体中的一个好份子,因为你可以使自己及团体有所进步。
5.在经上,这种品质称做「寂静」,是一种高于烦恼的心态。这是增上心的一种,也是我们尽量培养在心里的东西。
6.第二种增上心的形式,是指内心脱离五盖并且训练到「正定」的状态。这种心已稳固建立它内在的品质。烦恼生起时,不能击败内心,因为它们不能逼进内心,这是由于内心已被完满的内在品质所保护。
7.以精进和坚持,珍惜自己的善心,我要大家将目标锁在内心生起这种增上心,就好象我们有好的食物时,一定要赶走苍蝇,如此才能享用它并有健康的身体。
8.为了这个,你必须留心并且做两种努力:努力断除你的烦恼以及努力发展你的禅修主题,也就是,去除五盖。这五盖是(1)贪欲(2)瞋恚(3)昏沉、睡眠(4)掉举、后悔(5)怀疑。为了禅修,有两种练习方式,(1)系列式(2) 单一式。现在解说如下:
(31) 以系列来练习是依据书本来练习:审察身体的不净,例如,依书中所列的身体各部分而不遗漏或混杂。任何你所选的主题,必须了解如何归类及排好次序,如此才能正确地处理。这种禅修,可以得到大益处,但同时也可能造成大的伤害。例如,你审察身体的不净,可以导致不激情、不执着而安宁,但有时它可能让你不想吃、睡,因为每件事看来脏而可厌。这是伤害的一种方式。或者,有时你观审你的身体,直到一个心理景像出现,但你受到惊吓或失去魄力,像这种情形,你必须以正面心态朝向所发生的,如此,你的主题将有助于你而不是伤害你。
(32) 以单一来练习,是专注于一单一细小的主题,而没有许多相貌,也就是你专注于入出息,不让注意力跑开。集中于呼吸,觉得缓和,内心将安顿下来。使呼吸愈来愈细微,同时使心柔和于呼吸上。一直做到你觉得没有入息、出息,心不再游荡。它很宁静、安静,没有过去或未来的念头。在这一点,它变得更细,一点也没有动摇。内心稳定,而不会从对象有所改变。它坚稳安住,对专注的点不移动,它变得固定而有力。
9.当你培养你的禅修到了这一点,将使心放下执着,获得信心并且了知无常、苦、无我的真理。你的怀疑将消失,了知世间道及解脱道,这不需他人来确认。当你的智慧清晰无疑,内心坚定而有力。这将成为你自己的归依处—当你的内心不再受他人或物的影响,并且抵达增上心的快乐与安适。
三、终于自由
1.一旦心是情绪和贪、瞋、痴的奴隶,这就像是穷人、惹事者和骗子的奴隶,我们不应被这些人所奴役。此处,穷人指贪,是对饥饿与贪求永远不够。觉得不够,就是「穷」的意思。
2.至于瞋,并不一定指彻底的生气。它可指坏脾气或坏情绪。如果一个人惹了我们,或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我们就激动而怨恨,这就称做「成为一个惹事者的奴隶」。
3.痴的意思把善看成恶,把恶看成善,把对看成错,把错看成对,当你恶时自以善,当你善时自以为善,这就称做「成为一个骗子的奴隶」。
4.但是,如果心变成「善事」的奴隶,这就称做「成为佛、法、僧的仆人」。在此情况下,我们是富裕的,因为佛是慈悲的人,他不会让我们整天工作,反而让我们有时间休息并且寻找内心的安祥。
5.但是,只要我们是奴隶,不能说是真正的好,因为奴隶没有自由,在他们身上仍有价码。只有当我们从仆役中解脱,我们才是完全自由与快乐。为了这个理由,你们要努力工作:每天多点禅修,你将得到利益,使自己从佛、法、僧的仆役中买回自己而得到解脱。不要让任何人高过你、对你下命令。这是当它真正理想的时候。
6.实际上,佛陀并未想要我们除了我们自己之外,去拿其他任何事物做我们的靠山。甚至当我们归依佛、法、僧时,他并未称赞这是真正的理想。他要我们以自己为归依。自己是自己的靠山。我们不要把别人当权威。我们可以依赖自己、管理自己。我们是自由的,并不须要依赖别人。当我们达到这状态,就是我们从仆役解脱之时,这是真正的快乐。
7.当我们仆役于佛、法、僧时,我们被教导要慷慨、要守戒、要禅修。所有这些是使我们自己生起内在的价值。要慷慨,就要承受辛苦和工作,因为努力求财物而后才能布施。要守戒,就要放弃原先想说或想做的行为。这二种行为,我们帮助别人多于帮助自己。但是,当我们禅修,我们牺牲掉我们内心的不良念头与心理,使我们的心坚固、自主并清净。
8.这就称做「经由修习来敬礼佛、法、僧」,佛陀称赞「修习」比以物质来敬礼为佳。虽然以物质来敬礼有益处,但佛陀从未称赞它比经由修习来得佳;经由修习可使修习者得到所有的益处。这种敬礼,使佛喜悦,因为练习内心使达到净化,是一个人从痛苦、压力中解脱的方法。佛陀具足慈悲心,希望能帮助众生从所有痛若中解脱出来,因此他教导众生禅修,使内心都能从世间烦恼的奴役中解脱出来。
9.当我们成为佛、法、僧的仆役时,只要我们的内心仍有烦恼和担忧,便仍未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做担忧的奴隶,就像对它们欠债。当我们负债,我们内心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当我们找到钱去还债,我们才能快乐、自由、安闲。我们还愈多的债,我们感觉愈轻松。同样的,如果我们放下我们种种的烦恼和担忧,内心就会生起安祥。我们从贪和烦恼的奴役中…
《介绍阿姜力的内观要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