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阿姜力的內觀要點
阿姜力的開示(林崇安編譯)
一、停和想
1.內觀不是某種能被教導的東西。它是某種你必須在自己內心生起的東西。它不是某種你只須記記或談談的東西。如果我們教導它使人能夠記得它,我保證不用五小時。但是,如果你要了解它的一個字,叁年可能還不夠。記憶只生起記憶。行動則是生起真理。這就是爲什麼你要在你自身努力和精進,去了知並熟練這種本領。
2.內觀生起時,你將知道什麼是什麼,它從那兒來,它會去那裏,就像我們看到一盞燈燒得很明亮:我們知道那是火焰、那是煙、那是光;我們知道這東西的生起是來自什麼混合什麼,以及當我們熄了燈,知道火焰去那兒。所有這些就是內觀的本領。
3.有的人說,寂止和內觀是二件不同的東西。但,這如何可能是對的?寂止禅修是「停」,內觀禅修是「想」,由此導致明晰的認知。當明晰的認知存在時,內心要靜靜停住而不動。它們是同一件事的所有部分。
4.認知必須來自「停」。如果你不「停」,你如何認知?例如,你正坐在快速移動的車子或船上,你想看沿途的人或景物,你不能看清誰是誰、什麼是什麼。但是,如果你靜止停在一個地點,你將看清東西。
5.或者,當我們說話時,每個片語之間總要停一下。如果你一直說而沒有一點點停頓,有誰能了解你說的是什麼?
6.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先要讓心靜靜停止。一旦心停在正常狀態時,定就生起了,智慧也就跟來了。這是你必須用功並且靠你自己去做的東西。不要只相信別人說的。要從自己內心知道「哦!哦!哦!」,而不是從別人說而知道:「哦?哦?哦?」不要將別人所說的好東西貼到自己的心上。你必須自己從內心生起這些東西。花掉你自己的一塊錢,比花掉借來的一百元好多了。用掉借來的錢,你會擔憂,因爲你欠著債。用掉自己的錢,沒什麼好擔憂的。
7.「停」使你生起力量。一個在走或跑的人,去打站的人不能有利,因爲好處占在站著不動的人這邊,而不是走或跑的人。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被教導要使心靜靜停止,如此它才能得到力量,而後才能開始有力而敏捷的走動。
8.我們有兩只腿是事實,但是當我們走時,必須一次一只腿。如果你想同時用兩只腿走,你不能走到那兒。或者,你只用一只腿,也不能到那兒。右腿停時,左腿才前進一步。左腿停時,右腿才前進一步。如果你想要走得有力,必須一只腿停,另一只前進,因爲力量是來自停的一只腿,而不是來自前進的腿。一邊前進時,另一邊必須停止。否則,你沒有支撐,必然跌倒。如果你不信,試著兩只腿同時前進,看你能走多遠。
9.同樣的道理,寂止和內觀必須在一起。你要先讓內心寂止,而後以審察往前一步,這就是內觀。所生起的了解,就是智慧。放下對這個了解的執著,就是解脫。
10.因此,「停」是生起力量、認知和智慧的原動力。這智慧是一種穩定的心,能夠知道世間與正法,在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中,導致超越。
二、增上心
1.佛陀教導:「增上心的追求,是佛法的心要。」增上心是一種處在超越煩惱的心,有二種方式可以達成它:
(3) 內心雖未見有任何增上的內在品質,但我們經由精進而增強它。
(4) 內心已發展正確的內在品質,並且利用它來使自己安穩而超越煩惱。
2.第一種狀況是屬于凡夫的心態。當他們不是禅坐時,內心並不處于任何一種專注(定)的狀態,因此,煩惱一旦生起,他們必須有決斷力和知覺力:覺知煩惱並且下定決心不讓煩惱拉著跑。這叫做正確的態度。雖然這心不是處在專注(定),這技巧可以得到結果。
3.這意思是,我們要警覺什麼正在發生。例如,當我們生氣,我們碰到不喜歡的事,我們必須警覺這事實,並且下定決心:不論如何我們要使生氣處于控製之下,阻止它並將自己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也就是說,當我們生氣時,我們要做得好象我們不生氣。不使生氣掌控我們的心,我們用內在的善來掌控我們的心。這被稱做「增上心」。當你碰到你不喜歡的事,不要讓你的不喜歡,這個事實顯現出來。反而,做得好象你很快樂而安靜,也就是,將你好的一面用出來。在任何情況下,不要呈現你壞的一面。
4.如果你很細心和鎮定,在煩惱以言、行的形式出現之前,能夠護持自己的心,又如果你能壓住你的煩惱,而以最好的風度呈現出來,你就可以算是擁有一顆「增上心」。你也是任何社會團體中的一個好份子,因爲你可以使自己及團體有所進步。
5.在經上,這種品質稱做「寂靜」,是一種高于煩惱的心態。這是增上心的一種,也是我們盡量培養在心裏的東西。
6.第二種增上心的形式,是指內心脫離五蓋並且訓練到「正定」的狀態。這種心已穩固建立它內在的品質。煩惱生起時,不能擊敗內心,因爲它們不能逼進內心,這是由于內心已被完滿的內在品質所保護。
7.以精進和堅持,珍惜自己的善心,我要大家將目標鎖在內心生起這種增上心,就好象我們有好的食物時,一定要趕走蒼蠅,如此才能享用它並有健康的身體。
8.爲了這個,你必須留心並且做兩種努力:努力斷除你的煩惱以及努力發展你的禅修主題,也就是,去除五蓋。這五蓋是(1)貪欲(2)瞋恚(3)昏沈、睡眠(4)掉舉、後悔(5)懷疑。爲了禅修,有兩種練習方式,(1)系列式(2) 單一式。現在解說如下:
(31) 以系列來練習是依據書本來練習:審察身體的不淨,例如,依書中所列的身體各部分而不遺漏或混雜。任何你所選的主題,必須了解如何歸類及排好次序,如此才能正確地處理。這種禅修,可以得到大益處,但同時也可能造成大的傷害。例如,你審察身體的不淨,可以導致不激情、不執著而安甯,但有時它可能讓你不想吃、睡,因爲每件事看來髒而可厭。這是傷害的一種方式。或者,有時你觀審你的身體,直到一個心理景像出現,但你受到驚嚇或失去魄力,像這種情形,你必須以正面心態朝向所發生的,如此,你的主題將有助于你而不是傷害你。
(32) 以單一來練習,是專注于一單一細小的主題,而沒有許多相貌,也就是你專注于入出息,不讓注意力跑開。集中于呼吸,覺得緩和,內心將安頓下來。使呼吸愈來愈細微,同時使心柔和于呼吸上。一直做到你覺得沒有入息、出息,心不再遊蕩。它很甯靜、安靜,沒有過去或未來的念頭。在這一點,它變得更細,一點也沒有動搖。內心穩定,而不會從對象有所改變。它堅穩安住,對專注的點不移動,它變得固定而有力。
9.當你培養你的禅修到了這一點,將使心放下執著,獲得信心並且了知無常、苦、無我的真理。你的懷疑將消失,了知世間道及解脫道,這不需他人來確認。當你的智慧清晰無疑,內心堅定而有力。這將成爲你自己的歸依處—當你的內心不再受他人或物的影響,並且抵達增上心的快樂與安適。
叁、終于自由
1.一旦心是情緒和貪、瞋、癡的奴隸,這就像是窮人、惹事者和騙子的奴隸,我們不應被這些人所奴役。此處,窮人指貪,是對饑餓與貪求永遠不夠。覺得不夠,就是「窮」的意思。
2.至于瞋,並不一定指徹底的生氣。它可指壞脾氣或壞情緒。如果一個人惹了我們,或做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我們就激動而怨恨,這就稱做「成爲一個惹事者的奴隸」。
3.癡的意思把善看成惡,把惡看成善,把對看成錯,把錯看成對,當你惡時自以善,當你善時自以爲善,這就稱做「成爲一個騙子的奴隸」。
4.但是,如果心變成「善事」的奴隸,這就稱做「成爲佛、法、僧的仆人」。在此情況下,我們是富裕的,因爲佛是慈悲的人,他不會讓我們整天工作,反而讓我們有時間休息並且尋找內心的安祥。
5.但是,只要我們是奴隸,不能說是真正的好,因爲奴隸沒有自由,在他們身上仍有價碼。只有當我們從仆役中解脫,我們才是完全自由與快樂。爲了這個理由,你們要努力工作:每天多點禅修,你將得到利益,使自己從佛、法、僧的仆役中買回自己而得到解脫。不要讓任何人高過你、對你下命令。這是當它真正理想的時候。
6.實際上,佛陀並未想要我們除了我們自己之外,去拿其他任何事物做我們的靠山。甚至當我們歸依佛、法、僧時,他並未稱贊這是真正的理想。他要我們以自己爲歸依。自己是自己的靠山。我們不要把別人當權威。我們可以依賴自己、管理自己。我們是自由的,並不須要依賴別人。當我們達到這狀態,就是我們從仆役解脫之時,這是真正的快樂。
7.當我們仆役于佛、法、僧時,我們被教導要慷慨、要守戒、要禅修。所有這些是使我們自己生起內在的價值。要慷慨,就要承受辛苦和工作,因爲努力求財物而後才能布施。要守戒,就要放棄原先想說或想做的行爲。這二種行爲,我們幫助別人多于幫助自己。但是,當我們禅修,我們犧牲掉我們內心的不良念頭與心理,使我們的心堅固、自主並清淨。
8.這就稱做「經由修習來敬禮佛、法、僧」,佛陀稱贊「修習」比以物質來敬禮爲佳。雖然以物質來敬禮有益處,但佛陀從未稱贊它比經由修習來得佳;經由修習可使修習者得到所有的益處。這種敬禮,使佛喜悅,因爲練習內心使達到淨化,是一個人從痛苦、壓力中解脫的方法。佛陀具足慈悲心,希望能幫助衆生從所有痛若中解脫出來,因此他教導衆生禅修,使內心都能從世間煩惱的奴役中解脫出來。
9.當我們成爲佛、法、僧的仆役時,只要我們的內心仍有煩惱和擔憂,便仍未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做擔憂的奴隸,就像對它們欠債。當我們負債,我們內心就沒有真正的自由。只有當我們找到錢去還債,我們才能快樂、自由、安閑。我們還愈多的債,我們感覺愈輕松。同樣的,如果我們放下我們種種的煩惱和擔憂,內心就會生起安祥。我們從貪和煩惱的奴役中…
《介紹阿姜力的內觀要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