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9. 另一方面,如果慧强信弱将会使人过于精明,自己没有禅修却花时间只下判断或评价。这犹如用药过多所引生的疾病,难以治疗。
10. 信与慧平衡才能正信于该信的对象。他相信三宝、业报,相信如果自己根据佛陀的指导来禅修,将会证得似相及禅那。如果以这种信心来禅修并能以智慧来辨识似相,他的信根与慧根就会平衡。
11. 再者,如果定强而精进弱,那么,由于倾向于定会生起昏沉,将使昏沉增长。若精进强而定弱,那么,由于倾向于精进会生起掉举,将使掉举增长。所以,当定与精进平衡时,心才不会堕入昏沉或掉举,并能证得禅那。
12. 一位想修习寂止这一主题的人,最好有坚强的信心。他若能想:「如果我专注于似相,我一定能获得禅那。」那么,由于信根的力量,以及专注于似相,他必定能获得禅那,这是因为禅那主要依于专注。
13. 对于一位想培养内观的人,最好有强的慧,因为慧强时他能透见三相以及体证无常、苦、无我的三相之智。
14. 当定慧平衡时,世间禅那会生起。由于佛陀教导要一起培养寂止与内观,只有定慧两者平衡时,出世间禅那才会生起。
15. 在平衡信与慧、定与精进、定与慧,都需要正念。正念在任何状况都需要,因为正念可以保护心不会由于信、精进或慧过强而掉举,以及由于定过强而落入昏沉。
16. 所以,正念于一切状况是必需的,就像一切调味料中的盐,也像处理国王一切事务的宰相。因此,在古疏里说:「世尊说:『于任何禅修的主题,正念都是必需的。』何以故
因为正念是禅修之心的依靠及守护。正念是依靠处,因为它能帮助心到达未到未知之高境。没有正念是不可能证得任何特别而超凡的境界。正念可以守护心并且使心不失去禅修的所缘。这是为何以内观智慧辨识它的人,认为正念能保护禅修的所缘以及禅修的心。少了正念,禅修者就不能振作或平抚自心。这就是为何佛陀说正念要用于一切状况。」(亦见《清净道论》第四章。《大疏钞》第一册)
参﹒平衡七觉支
1. 为了依入出息念去获得禅那,平衡七觉支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
(1) 念觉支:正念于记得似相并且一再地辨识它。
(2) 择法觉支:洞见似相。
(3) 精进觉支:努力使七觉支集在一起,并且平衡于似相,特别是精进于加强择法觉支及精进觉支本身。
(4) 喜觉支:体验似相时内心的喜悦。
(5) 轻安觉支:以似相为所缘,心与心所的宁静。
(6) 定觉支:于似相之心一境性。
(7) 舍觉支:心的平等,不兴奋也不退出似相。
2. 禅修者必需培养并平衡所有七觉支。但是,不够精进时,禅修者的心将会脱离禅修的所缘,今为似相。那么,他不要培养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而应培养择法、精进和喜这三觉支,以这方式心才能再度振作起来。
3. 同理,过于精进时,心会掉举和散乱。那么,就不要培养择法、精进和喜这三觉支,而应培养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以这方式才能平抚和平静掉举及散乱的心。
4. 这就是如何平衡五根及七觉支。
肆﹒达到禅那
1. 当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得到充分培养,专注力就会超越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当你以这方式达到禅那时,你的心将不间断地知道「似相」。这情况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2. 当你的心持续专注在似相一或两小时,你要试着去辨识在心脏附近的「心所依色」,此处安住着意门(有分识)。「有分识」明亮而光明。疏上解释它就是意门。你一再尝试,就容易辨识到「意门」依于「心所依色」,以及呈现在这儿的「似相」。当你能如此时,应试着辨识寻、伺、喜、乐及一境性的五禅支,一次一个。经由持续地练习,最后你能同时辨识五禅支。五禅支是:
(1)寻:将心导向并置于「似相」。
(2)伺:将心持续置于「似相」。
(3)喜:对「似相」的喜悦。
(4)乐:经由体验「似相」相关的乐受。
(5)一境性:对「似相」的心一境性。
3. 它们各自称为「禅支」,但合为整体就称为「禅那」。刚开始练习禅那时,你应该练习以长时间进入禅那,而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辨识禅支。你要练习初禅的自在,有五种自在:
(1)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辨识诸禅支。
(2)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时刻随心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够随意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够辨识诸禅支。
4. 转向与省察二者发生在相同的「意门心路过程」。转向是由「意门转向心」来运作,在此是以五禅支中的一支,例如「寻」作为所缘。省察则是由意门转向心之后马上生起的第四、五、六或第七个速行心来运作,也取同样的所缘。
5. 在《增支部》的《山牛经》中提到,当大目犍连尊者还是预流果时,正练习禅那。佛陀提醒他,在还没有熟练于初禅五自在时,不要试着进修第二禅。佛陀解释说,若还未熟练于初禅五自在,就试更高的禅那,不但会失去初禅,也无法达成第二禅,两者都会失去。
6. 当你已熟练初禅五自在后,可进习第二禅。为此,你要先入初禅,出初禅,而后思惟初禅的过失及第二禅的功德。要思惟初禅仍是接近五盖,也要思惟初禅中的寻、伺禅支是粗,使初禅比无寻、无伺的第二禅不寂静。因此,希望去除此二禅支,而只留下喜、乐、一境性,你要再将心专注于「似相」。
7. 以这方式,你将证得拥有喜、乐及一境性的第二禅。而后,要练习第二禅的五自在。当练习成功且想进习第三禅时,你要思惟第二禅的过失及第三禅的功德。思惟第二禅是接近初禅,而第三禅比第二禅寂静。也要思惟第二禅的喜禅支是粗,使第二禅比无喜的第三禅不寂静。以这方式思惟,你从第二禅出定后希望证得第三禅,并再专注于「似相」。以这方式,你将证得拥有乐及一境性的第三禅。
8. 你进一步练习第三禅的五自在。当你已练习成功且想进习第四禅时,要思惟第三禅的过失及第四禅的功德。你要思惟第三禅的乐禅支是粗,使第三禅比无乐的第四禅不寂静。以这方式思惟,你从第三禅出定后希望证得第四禅,并再专注于「似相」。以这方式,你将证得具有舍及一境性的第四禅。而后,你要练习第四禅的五自在。
9. 证得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如此完成了培养入出息念的第四阶段:
『我学寂止身行而入息。』
『我学寂止身行而出息。』」
10. 这个阶段始于禅相刚生起之前,定力随着四禅培养出来,呼吸愈来愈静,一直到在第四禅时呼吸停止了。
11. 当禅修者利用入出息念达到第四禅,并已培养五自在,那么,一旦由定所产生的光是明亮、灿烂而炽放时,如果他想要,他可以移向培养「内观禅修」。另一方面,禅修者也可以继续培养「寂止禅修」。
第二﹒如何培养四界观
壹﹒四界观简略法
1. 在巴利文经典里,有简略及详尽的两种培养四界观的方法。此处所要解说的是给利慧者的简略法,而详尽法是给练习简略法有困难的人的。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教导简略法:
「诸比丘,比丘从界审察此身置于何处、任何姿势,了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同朴的,诸比丘,比丘观桑此身无论是处于任何姿势,都只是由诘界组成而 已: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2. 《清净道论》第十一章进一步地解释:
「是故欲培养此禅修的利慧者,先应独处,而后注意自己的色身,以简略的方法辨识四界:『于此身中,坚硬或粗糙的是地界,流动或粘结的是水界,熟或热的是火界,支持或推动的是风界』。他要一再地注意及复习「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意即只是界,而非有情,也无灵魂。这样的方式精进不久后,生起定力,此定由照见诸界差别之了解所增强。由于以个自的要素为对象,只是近行而不能达到安止。」
「或如舍利弗尊者所说的身体四个部份,其目的在于显示四界之中并无任何有情: 『当空间以骨、腱、肉、皮包围,于此称为色』。他要分解每个部份,以智慧之手把它们分开,并依上述的方法辨识它们:「于此身中,坚硬……只是近行而不能达到安止。」
3. 在帕奥禅修中心所教导的是辨识全身(十二特相):
(1)地 界:硬、粗、重、软、滑、轻。
(2)水 界:流动、粘结。
(3)火 界:热、冷。
(4)风 界:支持、推动。
4. 学习这个禅修,你必须开始逐一地辨识这四界的十二种特相,一次一个。对初学者,一般先教导较易辨识的特相,较难的则在后。一般所教导的先后次序是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流动及粘结。每一种特相必须先在身体的一个部位辨识它,然后试着扩至全身辨识它。
(1)辨识「推动」:借着接触的感觉,你先觉知在呼吸时头部中央的推动。当你能辨识到这推动的特相时,应专注于它直到非常清晰于心,而后把注意力移到身体邻近的其它部位,注意那儿的推动。以这个方式,你慢慢地先从头部辨识推动,而后颈部、身躯、手、脚乃至足部。要再三地重复这么做很多次,直到你把注意力放在身上,都很容易见到推动。
头部中央气息的推动如果不易辨识,那就试着觉知呼吸时胸部扩大或腹部移动时的推动。如果这些也不清晰,那就试着辨识心跳引起的脉搏跳动,或任何显著的推动。任何移动之处,即有推动。无论你从何处开始,都应该持续慢慢培养自己对它的了知,以便能于全身辨识推动。有些部位它会较显著,而其它部位则较微细,但它是存在于全身各处。
(2)当你对辨识推动感到满意,要试着去辨识「硬」。开始从牙齿辨识硬。上下牙咬住并且感到它…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