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P3

  ..續本文上一頁9. 另一方面,如果慧強信弱將會使人過于精明,自己沒有禅修卻花時間只下判斷或評價。這猶如用藥過多所引生的疾病,難以治療。

  10. 信與慧平衡才能正信于該信的對象。他相信叁寶、業報,相信如果自己根據佛陀的指導來禅修,將會證得似相及禅那。如果以這種信心來禅修並能以智慧來辨識似相,他的信根與慧根就會平衡。

  11. 再者,如果定強而精進弱,那麼,由于傾向于定會生起昏沈,將使昏沈增長。若精進強而定弱,那麼,由于傾向于精進會生起掉舉,將使掉舉增長。所以,當定與精進平衡時,心才不會墮入昏沈或掉舉,並能證得禅那。

  12. 一位想修習寂止這一主題的人,最好有堅強的信心。他若能想:「如果我專注于似相,我一定能獲得禅那。」那麼,由于信根的力量,以及專注于似相,他必定能獲得禅那,這是因爲禅那主要依于專注。

  13. 對于一位想培養內觀的人,最好有強的慧,因爲慧強時他能透見叁相以及體證無常、苦、無我的叁相之智。

  14. 當定慧平衡時,世間禅那會生起。由于佛陀教導要一起培養寂止與內觀,只有定慧兩者平衡時,出世間禅那才會生起。

  15. 在平衡信與慧、定與精進、定與慧,都需要正念。正念在任何狀況都需要,因爲正念可以保護心不會由于信、精進或慧過強而掉舉,以及由于定過強而落入昏沈。

  16. 所以,正念于一切狀況是必需的,就像一切調味料中的鹽,也像處理國王一切事務的宰相。因此,在古疏裏說:「世尊說:『于任何禅修的主題,正念都是必需的。』何以故

  因爲正念是禅修之心的依靠及守護。正念是依靠處,因爲它能幫助心到達未到未知之高境。沒有正念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特別而超凡的境界。正念可以守護心並且使心不失去禅修的所緣。這是爲何以內觀智慧辨識它的人,認爲正念能保護禅修的所緣以及禅修的心。少了正念,禅修者就不能振作或平撫自心。這就是爲何佛陀說正念要用于一切狀況。」(亦見《清淨道論》第四章。《大疏鈔》第一冊)

  

  參﹒平衡七覺支

  1. 爲了依入出息念去獲得禅那,平衡七覺支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們是:

  (1) 念覺支:正念于記得似相並且一再地辨識它。

  (2) 擇法覺支:洞見似相。

  (3) 精進覺支:努力使七覺支集在一起,並且平衡于似相,特別是精進于加強擇法覺支及精進覺支本身。

  (4) 喜覺支:體驗似相時內心的喜悅。

  (5) 輕安覺支:以似相爲所緣,心與心所的甯靜。

  (6) 定覺支:于似相之心一境性。

  (7) 舍覺支:心的平等,不興奮也不退出似相。

  2. 禅修者必需培養並平衡所有七覺支。但是,不夠精進時,禅修者的心將會脫離禅修的所緣,今爲似相。那麼,他不要培養輕安、定和舍這叁覺支,而應培養擇法、精進和喜這叁覺支,以這方式心才能再度振作起來。

  3. 同理,過于精進時,心會掉舉和散亂。那麼,就不要培養擇法、精進和喜這叁覺支,而應培養輕安、定和舍這叁覺支。以這方式才能平撫和平靜掉舉及散亂的心。

  4. 這就是如何平衡五根及七覺支。

  

  肆﹒達到禅那

  1. 當信、精進、念、定、慧五根得到充分培養,專注力就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當你以這方式達到禅那時,你的心將不間斷地知道「似相」。這情況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2. 當你的心持續專注在似相一或兩小時,你要試著去辨識在心髒附近的「心所依色」,此處安住著意門(有分識)。「有分識」明亮而光明。疏上解釋它就是意門。你一再嘗試,就容易辨識到「意門」依于「心所依色」,以及呈現在這兒的「似相」。當你能如此時,應試著辨識尋、伺、喜、樂及一境性的五禅支,一次一個。經由持續地練習,最後你能同時辨識五禅支。五禅支是:

  (1)尋:將心導向並置于「似相」。

  (2)伺:將心持續置于「似相」。

  (3)喜:對「似相」的喜悅。

  (4)樂:經由體驗「似相」相關的樂受。

  (5)一境性:對「似相」的心一境性。

  3. 它們各自稱爲「禅支」,但合爲整體就稱爲「禅那」。剛開始練習禅那時,你應該練習以長時間進入禅那,而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辨識禅支。你要練習初禅的自在,有五種自在:

  (1)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辨識諸禅支。

  (2)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時刻隨心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夠隨意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禅支。

  4. 轉向與省察二者發生在相同的「意門心路過程」。轉向是由「意門轉向心」來運作,在此是以五禅支中的一支,例如「尋」作爲所緣。省察則是由意門轉向心之後馬上生起的第四、五、六或第七個速行心來運作,也取同樣的所緣。

  5. 在《增支部》的《山牛經》中提到,當大目犍連尊者還是預流果時,正練習禅那。佛陀提醒他,在還沒有熟練于初禅五自在時,不要試著進修第二禅。佛陀解釋說,若還未熟練于初禅五自在,就試更高的禅那,不但會失去初禅,也無法達成第二禅,兩者都會失去。

  6. 當你已熟練初禅五自在後,可進習第二禅。爲此,你要先入初禅,出初禅,而後思惟初禅的過失及第二禅的功德。要思惟初禅仍是接近五蓋,也要思惟初禅中的尋、伺禅支是粗,使初禅比無尋、無伺的第二禅不寂靜。因此,希望去除此二禅支,而只留下喜、樂、一境性,你要再將心專注于「似相」。

  7. 以這方式,你將證得擁有喜、樂及一境性的第二禅。而後,要練習第二禅的五自在。當練習成功且想進習第叁禅時,你要思惟第二禅的過失及第叁禅的功德。思惟第二禅是接近初禅,而第叁禅比第二禅寂靜。也要思惟第二禅的喜禅支是粗,使第二禅比無喜的第叁禅不寂靜。以這方式思惟,你從第二禅出定後希望證得第叁禅,並再專注于「似相」。以這方式,你將證得擁有樂及一境性的第叁禅。

  8. 你進一步練習第叁禅的五自在。當你已練習成功且想進習第四禅時,要思惟第叁禅的過失及第四禅的功德。你要思惟第叁禅的樂禅支是粗,使第叁禅比無樂的第四禅不寂靜。以這方式思惟,你從第叁禅出定後希望證得第四禅,並再專注于「似相」。以這方式,你將證得具有舍及一境性的第四禅。而後,你要練習第四禅的五自在。

  9. 證得第四禅時,呼吸完全停止。如此完成了培養入出息念的第四階段:

  『我學寂止身行而入息。』

  『我學寂止身行而出息。』」

  10. 這個階段始于禅相剛生起之前,定力隨著四禅培養出來,呼吸愈來愈靜,一直到在第四禅時呼吸停止了。

  11. 當禅修者利用入出息念達到第四禅,並已培養五自在,那麼,一旦由定所産生的光是明亮、燦爛而熾放時,如果他想要,他可以移向培養「內觀禅修」。另一方面,禅修者也可以繼續培養「寂止禅修」。

  

  

  第二﹒如何培養四界觀

  

  壹﹒四界觀簡略法

  1. 在巴利文經典裏,有簡略及詳盡的兩種培養四界觀的方法。此處所要解說的是給利慧者的簡略法,而詳盡法是給練習簡略法有困難的人的。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教導簡略法:

  「諸比丘,比丘從界審察此身置于何處、任何姿勢,了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同樸的,諸比丘,比丘觀桑此身無論是處于任何姿勢,都只是由诘界組成而 已: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2. 《清淨道論》第十一章進一步地解釋:

  「是故欲培養此禅修的利慧者,先應獨處,而後注意自己的色身,以簡略的方法辨識四界:『于此身中,堅硬或粗糙的是地界,流動或粘結的是水界,熟或熱的是火界,支持或推動的是風界』。他要一再地注意及複習「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意即只是界,而非有情,也無靈魂。這樣的方式精進不久後,生起定力,此定由照見諸界差別之了解所增強。由于以個自的要素爲對象,只是近行而不能達到安止。」

  「或如舍利弗尊者所說的身體四個部份,其目的在于顯示四界之中並無任何有情: 『當空間以骨、腱、肉、皮包圍,于此稱爲色』。他要分解每個部份,以智慧之手把它們分開,並依上述的方法辨識它們:「于此身中,堅硬……只是近行而不能達到安止。」

  3. 在帕奧禅修中心所教導的是辨識全身(十二特相):

  (1)地 界:硬、粗、重、軟、滑、輕。

  (2)水 界:流動、粘結。

  (3)火 界:熱、冷。

  (4)風 界:支持、推動。

  4. 學習這個禅修,你必須開始逐一地辨識這四界的十二種特相,一次一個。對初學者,一般先教導較易辨識的特相,較難的則在後。一般所教導的先後次序是推動、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流動及粘結。每一種特相必須先在身體的一個部位辨識它,然後試著擴至全身辨識它。

  (1)辨識「推動」:借著接觸的感覺,你先覺知在呼吸時頭部中央的推動。當你能辨識到這推動的特相時,應專注于它直到非常清晰于心,而後把注意力移到身體鄰近的其它部位,注意那兒的推動。以這個方式,你慢慢地先從頭部辨識推動,而後頸部、身軀、手、腳乃至足部。要再叁地重複這麼做很多次,直到你把注意力放在身上,都很容易見到推動。

  頭部中央氣息的推動如果不易辨識,那就試著覺知呼吸時胸部擴大或腹部移動時的推動。如果這些也不清晰,那就試著辨識心跳引起的脈搏跳動,或任何顯著的推動。任何移動之處,即有推動。無論你從何處開始,都應該持續慢慢培養自己對它的了知,以便能于全身辨識推動。有些部位它會較顯著,而其它部位則較微細,但它是存在于全身各處。

  (2)當你對辨識推動感到滿意,要試著去辨識「硬」。開始從牙齒辨識硬。上下牙咬住並且感到它…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