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什么是禅修?
答:「禅修」这一术语,是由梵语「禅那」演变而来。「禅那」又译作静虑,是佛教训练内心专注的一门功夫,后来禅宗六祖惠能提升其内涵为:「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因此将修行的功夫,已扩大到行住坐卧当中,要能面对一切境界,内心清楚明白而不乱。今日将这一切动静的修行训练,通称作「禅修」,英语是meditation。
2问:禅修的法门有哪些?
答:禅修的法门很多,汉地有祖师禅、念佛法门、密宗法门,西藏有大手印、大圆满的法门,南传国家有内观法门等等。今日社会注重生活化,因而有生活禅、动中禅、安祥禅、内观禅等等术语的出现。
3问:禅修的基本目的为何?
答: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用「证得涅槃」、「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述,而内涵不外是苦的止息。众生的痛苦是来自「无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须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觉性,要能够正念正知。所以,禅修便是在于培养「明」、培养觉性、培养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不再迷迷糊糊。
4问:什么是禅修的枢纽所在?
答:禅修的基本要素,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或名称(如,禅、念佛、内观、大手印等),也不在于禅修过程中出现的光影、佛相、神通、喜乐等等,而是要能在行住坐卧中,内心清楚明白而不乱,以觉性贯穿其中,以无我的智能面对生活的起伏,使自己能寓修行于生活。如何培养觉性,可说是禅修的枢纽。一旦内心能够觉性不断,那么,发之于言语,必然清净,这便是正语;发之于行动,也必清净,这便是正业与正命。只要禅修的方向正确,定慧会平稳地增长,烦恼会逐渐地削弱,痛苦会不断地灭除。
5问:禅修所得到的解脱是什么?
答:禅修者,可归为二大类,只要掌握这二大类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这二大类便是「慧解脱者」与「俱分解脱者」。《瑜伽师地论》卷26说:
引言:
慧解脱阿罗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未解脱定障。
俱分解脱阿罗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及已解脱定障,是故说名俱分解脱。
所以,由灭除障碍的角度来看,在解脱的道上,有一类人尚未完全解脱定障,只要有某程度的定就可以直接灭除烦恼,称作「慧解脱者」。另有一类人已完全解脱定障,并且灭除了烦恼,称作「俱分解脱者」。这二类人的根性虽然不同,但是经由禅修所得到的,都是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6问:慧解脱者要有何种程度的定呢?
答:《瑜伽师地论》说:
引言:
若有苾刍具净尸罗,住别解脱清净律仪,增上心学增上力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
由此可以看出,走慧解脱者的路线,最少要修到初禅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称「未至定」,南传佛教称之为「近行定」,有时称之为「剎那定」。南传将慧解脱者又称为「纯观行者」
7问:俱分解脱者要有何种程度的定呢?
答:俱分解脱者没有定障,以奢摩他修成四禅八定的根本定,并能入「灭尽定」。在南传佛教中,将「根本定」称之为「安止定」,将俱分解脱者又称为「止行者」或「止观行者」。至于走菩萨道的人,由于目标大,一般也是需修四禅八定,走俱分解脱的路线。成佛时必然具足四禅八定,没有定障,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
8问: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会中,人们如何来禅修?
答:了解「慧解脱者」和「俱分解脱者」这二种不同的路线后,就很容易掌握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会中,人们如何来禅修。很明显地,在家众若想修成「灭尽定」,必须放下俗务,接受长期的禅修指导才有可能达成,且指导者必须是「过来人」,故知一般的社会大众较适宜走「慧解脱者」的禅修方式。至于出家众,由于没有俗务的分心,要走「慧解脱者」或「俱分解脱者」的禅修方式都可成就。佛使比丘在《内观禅修》中说:
引言:
修习专注的目的并不是为证得色界定或无色界定,不是那样,重要的是正念或观照本身就足够了。这种一心专注(指近行定)是很好的,世尊也曾赞叹它确实很殊胜,因为它能活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反地,假如让它进展到定状态,例如无色界定,就无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在无色界定中,感官不起作用,因此就无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了。
因此,在生活中的禅修或动态内观,便是依近行定(或剎那定),使自己在行住坐卧中都能觉性不断、了了分明。
9问:经上有提到「近分定」和「根本定」吗?证据何在?
答:经文本身虽未用「近分定」和「根本定」这二术语,但是依据经义,将「定」分成这二阶段:
(a)如《经》中说:
「所谓此身离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指初静虑的近分定。又说:「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指初静虑的根本定。
(b)如《经》中说:
「即于此身,等持所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指第二静虑的近分定。又说:「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等持所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指第二静虑的根本定。
(c)如《经》中说:
「即于此身,离喜之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指第三静虑的近分定。又说:「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喜之乐所不遍满」者,是指第三静虑的根本定。
(d)如《经》中说:
「即于此身,清净心及洁白心,意解遍满具足住」者,是指第四静虑的近分定。又说:「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清净心及洁白心所不遍满」者,是指第四静虑的根本定。
(e)如《经》中说:「一切色想出过故,一切有对想灭没故,一切种想不作意故,入无边虚空,虚空无边处」者,是指虚空无边处的近分定。又说:「具足住」者,是指虚空无边处的根本定。
(f)如《经》中说:「出过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者,是指识无边处的近分定。又说:「具足住」者,是指识无边处的根本定。
(g)如《经》中说:「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者,是指无所有处的的近分定定。又说:「具足住」者,是指无所有处的根本定。
(h)如《经》中说:「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者,是指非想非非想处的近分定。又说:「具足住」者,是指非想非非想处的根本定。
10问:什么是祖师禅?有何依据?
答: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此处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禅修原则:在行住坐卧中,遇到顺境逆境都不生起贪瞋之心,保持内心的觉知而不执着,这样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禅不在远处,而是在这当下。敦煌本《六祖坛经》中记述着:
引言: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清,却是障道因缘。道顺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缚。
利用此定(般若三昧和一行三昧)以观察身心实相,能够如此,便是《六祖坛经》所说的:
引言:
我此法门,以定惠为本。第一勿迷,言惠定别。定惠体一不二,即定是惠体,即惠是定用。即惠之时定在惠,即定之时惠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惠等。
以上这些引述,不外说明禅的基本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安详,不受六尘的杂染,将觉性贯穿在行住坐卧中,内心不起执着,「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这便是禅。
11问:什么是生活禅?
答:苦来自无明,因此,只要有「明」就不会有苦。明就是觉性,就是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培养觉性,使之相续不绝,这种禅修便是「生活禅」。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定慧,便是灭苦的药方。众生的痛苦是来自「无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须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觉性,要能够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
12问:什么是内观禅?
答:内观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无动静之分。但依禅修之训练方式,而有动态与静态之不同。静态的方式,是侧重静坐不动,且闭目观照为主。在南传的内观系统中,葛印卡老师、帕奥法师的禅修方式可归入静态内观。动态的方式则将重点放在所有行住坐卧四威仪,以正念正知来觉知自己的一举一动,进而对念头念念分明且不卷入其中。在南传的内观系统中,隆波田、阿姜念的禅修方式可归入动态内观,各家的技巧虽有不同,都要求将觉性(正念正知)贯穿于行住坐卧当中,并将觉察姿势的变化视为禅修中重要的一环。
13问:什么是动中禅?有何依据?
答:在整天的动作中,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
《禅修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