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断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这便是「动中禅」或「动态内观」。《大念住经》说:
引言:
「诸比丘!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于住时,了知:我在住。于坐时,了知:我在坐。于卧时,了知:我在卧。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诸比丘!比丘不论行住归来,正知而作: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钵,正知而作;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
以上这些训练,便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唯一要贯穿的便是正念正知(自己清清楚楚的觉性)。非常重视以「经行」来培养觉性。一旦觉性提升后,对自己的感受、心念、诸法(念头等)便能了了分明,而且不被苦乐所牵引,能保持真正的平等心。
14问:生活禅与动中禅有何差异?
答:动中禅(动态内观)与生活禅的原则并无差异,只是动中禅多出一些具体的禅修训练方式,例如,隆波田的训练是由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下手,使觉性持续如环练,而后以强大的觉性来看念头,最后体证身心的实相。阿姜念的训练是觉知整个色身的变化,并以「如理作意」看清姿势的变动是为了治苦。利用这些简单而具体的禅修技巧,学员们能够有迹可循,可说是这些禅修的特色。
15问:什么是念佛法门?如何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呢?
答:首先,要尽力达成静中的「一心」,而后步入动中的「一心」,说明如下:
a. 覆诵名号,使它一直与心接触,保持在那儿一直到念佛的人与能知之心合而为一。
b. 此时呼吸与身体也似乎消失了,心不卷入其它对象,只有觉知保留,不与任何对象或名号成双成对,此时已完全放下名号,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儿的觉知本身,这就称做「心一境性」,也就是静中的「一心」。
c. 而后在生活中,遇到顺逆,要使觉性不断,不起贪瞋,在行住坐卧中磨练,使净念相续,这便是动中的「一心」。
16问:什么是实相念佛?
答:在行住坐卧中,能够活在当下,使自己念念与佛性相应,这便是实相的念佛;能够如此,当下便是身在净土。
17问:什么是大手印、大圆满?
答:大手印、大圆满属于藏传的禅修法门,同样注重觉性,称之为明体、俱生智、光明心等等,在生活中直接掌握光明的心性,妄念来时不去压抑,也不追随,一直保持清醒的觉性。
18问:什么是经行呢?要点为何?
答:《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
「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
所以,经行是在一段适当的距离内(约十几步)来回行走。行走时,全身放松,双手抱在胸前或握在身后,以自然而舒适的步伐行走,内心一直觉知脚的移动,但不要东张西望,《声闻地》说:
「内摄诸根,心不外乱而习经行,不太驰速,不太躁动。」
19问:经行有什么重要呢?
答:经行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纾解身心压力的好方法:
a. 就一般世俗的角度来看,每天早上若能经行一小时,许多慢性疾病会因脚部的运动而有所改善,饭后经行半小时,更有益于消化;常常经行也可以减缓骨胳疏松症。又由于以轻松而觉醒的心来经行,训练久了,内心自然稳定而不再有情绪上的问题,同时自己对抗疾病的免疫力也会增强。
b. 经行不但可以纾解压力,还可以净化心灵,在《阿含经》中,常常提到佛陀和弟子们在露地经行,在《杂阿含503经》中,佛陀对目揵连说:
引言:
「目揵连!若此比丘,昼则经行、若坐,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初夜若坐、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于中夜时,出房外洗足,还入房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于后夜时,徐觉、徐起,若坐、亦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目揵连!是名比丘殷勤精进。」
所以,佛弟子们在清晨、白天和初夜要常常经行、晏坐以自净其心。
c. 经行可以摆脱惛沉和睡眠的障碍来净修其心,还可以很快得到正定和证果。在《根本说有部毗奈耶破僧事》17卷中,宝德长者子问阿难尊者说:
引言:
「尊者!云何苾刍,决定修行,早得成就,意得正定?」
阿难回答:
「如佛所说,受三摩地,勤苦经行,速得正定。」
宝德长者子便不断经行,但是用功用过了头,佛陀出来指点他:
「就像调弦,弦调得太紧或太松,声音都不好听,只有不松不紧才会好听,同样的,修行时不要用功用过了头,也不要太过慢缓,要处中而行。」
听了佛陀的教导,宝德长者子便以轻松而觉醒的心来修行,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d. 值得注意是,阿难尊者也是在有限的时间(一夜)内,透过经行,迅速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而不是用静态的禅定。
20问:什么是开悟?会不会退转?
答:一旦现证实相,体证身心的无常、无我,便是开悟,此时灭除了「身见」、「戒禁取」、「疑」这三结。这种开悟不会退转。
21问:总结禅修的基本要点有哪些?
答:由于众生根器之不同,而有种种禅修法门的出现,但其基本要点则是一致的,归纳如下:
a. 要培养觉性(正念正知),使定慧均等。
b. 要与生活结合,在行住坐卧中磨炼,使能面对顺逆境时,不起贪瞋而维持着平等心。
c. 注意生活的当下,念念分明,只问耕耘,成果不求自来。
d. 保持中道,例如,要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保持觉知,但不可过度专注于一点而忘了周遭。呼吸、行走等要有所规范,但要放轻松。以觉性面对顺逆的境界而不生起贪瞋的心理。这些都是中道的训练,达成的时候便是苦灭的时候。
《禅修问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