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問答

  1問:什麼是禅修?

  答:「禅修」這一術語,是由梵語「禅那」演變而來。「禅那」又譯作靜慮,是佛教訓練內心專注的一門功夫,後來禅宗六祖惠能提升其內涵爲:「何名坐禅?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爲坐,見本性不亂爲禅。何名爲禅定?外離相曰禅,內不亂曰定。」因此將修行的功夫,已擴大到行住坐臥當中,要能面對一切境界,內心清楚明白而不亂。今日將這一切動靜的修行訓練,通稱作「禅修」,英語是meditation。

  

  

  2問:禅修的法門有哪些?

  答:禅修的法門很多,漢地有祖師禅、念佛法門、密宗法門,西藏有大手印、大圓滿的法門,南傳國家有內觀法門等等。今日社會注重生活化,因而有生活禅、動中禅、安祥禅、內觀禅等等術語的出現。

  

  3問:禅修的基本目的爲何?

  答: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個:滅除自己的痛苦,並進而幫助別人滅苦。這個目的也可用「證得涅槃」、「獲得心解脫、慧解脫」等詞句來描述,而內涵不外是苦的止息。衆生的痛苦是來自「無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須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覺性,要能夠正念正知。所以,禅修便是在于培養「明」、培養覺性、培養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不再迷迷糊糊。

  

  4問:什麼是禅修的樞紐所在?

  答:禅修的基本要素,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或名稱(如,禅、念佛、內觀、大手印等),也不在于禅修過程中出現的光影、佛相、神通、喜樂等等,而是要能在行住坐臥中,內心清楚明白而不亂,以覺性貫穿其中,以無我的智能面對生活的起伏,使自己能寓修行于生活。如何培養覺性,可說是禅修的樞紐。一旦內心能夠覺性不斷,那麼,發之于言語,必然清淨,這便是正語;發之于行動,也必清淨,這便是正業與正命。只要禅修的方向正確,定慧會平穩地增長,煩惱會逐漸地削弱,痛苦會不斷地滅除。

  

  5問:禅修所得到的解脫是什麼?

  答:禅修者,可歸爲二大類,只要掌握這二大類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這二大類便是「慧解脫者」與「俱分解脫者」。《瑜伽師地論》卷26說:

  引言:

  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

  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

  

  所以,由滅除障礙的角度來看,在解脫的道上,有一類人尚未完全解脫定障,只要有某程度的定就可以直接滅除煩惱,稱作「慧解脫者」。另有一類人已完全解脫定障,並且滅除了煩惱,稱作「俱分解脫者」。這二類人的根性雖然不同,但是經由禅修所得到的,都是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6問:慧解脫者要有何種程度的定呢?

  答:《瑜伽師地論》說:

  引言:

  若有苾刍具淨屍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叁摩地以爲依止;增上慧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爲依止,……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由此可以看出,走慧解脫者的路線,最少要修到初禅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稱「未至定」,南傳佛教稱之爲「近行定」,有時稱之爲「剎那定」。南傳將慧解脫者又稱爲「純觀行者」

  

  

  7問:俱分解脫者要有何種程度的定呢?

  答:俱分解脫者沒有定障,以奢摩他修成四禅八定的根本定,並能入「滅盡定」。在南傳佛教中,將「根本定」稱之爲「安止定」,將俱分解脫者又稱爲「止行者」或「止觀行者」。至于走菩薩道的人,由于目標大,一般也是需修四禅八定,走俱分解脫的路線。成佛時必然具足四禅八定,沒有定障,沒有煩惱障,也沒有所知障。

  

  8問: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中,人們如何來禅修?

  答:了解「慧解脫者」和「俱分解脫者」這二種不同的路線後,就很容易掌握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中,人們如何來禅修。很明顯地,在家衆若想修成「滅盡定」,必須放下俗務,接受長期的禅修指導才有可能達成,且指導者必須是「過來人」,故知一般的社會大衆較適宜走「慧解脫者」的禅修方式。至于出家衆,由于沒有俗務的分心,要走「慧解脫者」或「俱分解脫者」的禅修方式都可成就。佛使比丘在《內觀禅修》中說:

  引言:

  修習專注的目的並不是爲證得色界定或無色界定,不是那樣,重要的是正念或觀照本身就足夠了。這種一心專注(指近行定)是很好的,世尊也曾贊歎它確實很殊勝,因爲它能活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相反地,假如讓它進展到定狀態,例如無色界定,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因爲在無色界定中,感官不起作用,因此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了。

  

  因此,在生活中的禅修或動態內觀,便是依近行定(或剎那定),使自己在行住坐臥中都能覺性不斷、了了分明。

  

  

  9問:經上有提到「近分定」和「根本定」嗎?證據何在?

  答:經文本身雖未用「近分定」和「根本定」這二術語,但是依據經義,將「定」分成這二階段:

  

  (a)如《經》中說:

  「所謂此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指初靜慮的近分定。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離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指初靜慮的根本定。

  

  (b)如《經》中說:

  「即于此身,等持所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指第二靜慮的近分定。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等持所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指第二靜慮的根本定。

  

  (c)如《經》中說:

  「即于此身,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指第叁靜慮的近分定。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離喜之樂所不遍滿」者,是指第叁靜慮的根本定。

  

  (d)如《經》中說:

  「即于此身,清淨心及潔白心,意解遍滿具足住」者,是指第四靜慮的近分定。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清淨心及潔白心所不遍滿」者,是指第四靜慮的根本定。

  

  (e)如《經》中說:「一切色想出過故,一切有對想滅沒故,一切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虛空,虛空無邊處」者,是指虛空無邊處的近分定。又說:「具足住」者,是指虛空無邊處的根本定。

  

  (f)如《經》中說:「出過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者,是指識無邊處的近分定。又說:「具足住」者,是指識無邊處的根本定。

  

  (g)如《經》中說:「超過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者,是指無所有處的的近分定定。又說:「具足住」者,是指無所有處的根本定。

  

  (h)如《經》中說:「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者,是指非想非非想處的近分定。又說:「具足住」者,是指非想非非想處的根本定。

  

  10問:什麼是祖師禅?有何依據?

  答:叁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此處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禅修原則:在行住坐臥中,遇到順境逆境都不生起貪瞋之心,保持內心的覺知而不執著,這樣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禅不在遠處,而是在這當下。敦煌本《六祖壇經》中記述著:

  引言: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識從六門走出,于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一行叁昧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谄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叁昧。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坐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若如是此,法同無清,卻是障道因緣。道順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縛。

  

  利用此定(般若叁昧和一行叁昧)以觀察身心實相,能夠如此,便是《六祖壇經》所說的:

  引言:

  我此法門,以定惠爲本。第一勿迷,言惠定別。定惠體一不二,即定是惠體,即惠是定用。即惠之時定在惠,即定之時惠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惠等。

  

  以上這些引述,不外說明禅的基本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安詳,不受六塵的雜染,將覺性貫穿在行住坐臥中,內心不起執著,「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于第一義而不動」,這便是禅。

  

  

  11問:什麼是生活禅?

  答:苦來自無明,因此,只要有「明」就不會有苦。明就是覺性,就是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培養覺性,使之相續不絕,這種禅修便是「生活禅」。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定慧,便是滅苦的藥方。衆生的痛苦是來自「無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須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覺性,要能夠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

  

  12問:什麼是內觀禅?

  答:內觀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本無動靜之分。但依禅修之訓練方式,而有動態與靜態之不同。靜態的方式,是側重靜坐不動,且閉目觀照爲主。在南傳的內觀系統中,葛印卡老師、帕奧法師的禅修方式可歸入靜態內觀。動態的方式則將重點放在所有行住坐臥四威儀,以正念正知來覺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進而對念頭念念分明且不卷入其中。在南傳的內觀系統中,隆波田、阿姜念的禅修方式可歸入動態內觀,各家的技巧雖有不同,都要求將覺性(正念正知)貫穿于行住坐臥當中,並將覺察姿勢的變化視爲禅修中重要的一環。

  

  13問:什麼是動中禅?有何依據?

  答:在整天的動作中,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念念分明,…

《禅修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