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的虚名,和仅只是妄念所假立的,也不真实存在。
简言之,密勒日巴教导,从胜义的角度来看,涅槃不真实存在,而在言词上,那仅只是名言假立而已。
从开始到这个地方偈颂念三遍。接下来是讲述轮回是不存在的:
三界坚实与变动,本来不存亦无生。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者。而坚实和变动呢,是指坚实的器世间,与变动的情世间的众生。这坚实和变动从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而这个不存在是什么时候不存在呢?是从最初就是不存在的,是本来就不存在的,一开始就不存在的。梦中的那些显相不只是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而且也不是刚开始真实存在,然后再变成不真实存在。那是从最初就是不存在的。而「无生」呢,用逻辑辩证的方式,可以这样说:三界的坚实和变动,之所以是无生的,那是因为从最初它们就是不存在的。用这样的方式来看也是可以的。
「无基」的意思是,三界的坚实和变动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无生起的。为什么呢?因为存在和生起的根基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无基」的时候,是指没有基础和根本。如果有真实存在的根或基的话,那么事物就会存在,但是根基却是不存在的。因此说「无基」。
(翻译)阿里问:刚刚那是「能立」(中译注4)吗?
竹清仁波切答:“真实存在的基础”是完全不存在的。
竹清仁波切继续开示:
而三界的坚实和变动,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无生起的,那是因为它们没有根基的缘故。存在和生起的根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不俱生」的时候,「俱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这里指的是坚实和变动,也就是坚实的器世间和变动的情世间这两者,既不是同时生起的,也不是先后存在的,因此不是俱生的。因此,密勒日巴说:“无有业力无业果。”业力本来就是不存在的。由于业力本来就不存在,因此业力的果报也就不存在。
将此置入论式中的话,那就是:轮回,不仅是没有赋予的基础,连无实的虚名都是不存在的,其原因即是上述的理由(英译注:这是在解释「是故轮回名亦无」这一句)。
在这里,密勒日巴说,不只被赋予「轮回」这个名称的基础是不存在的,连「轮回」这个名称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藏文中,「轮回」("kho rba)是由两个字所组成的,而这两个字也不是同时存在的。当你说"khor的时候,ba是不存在的;而在说ba的时候,"khor已经消失了,也是不存在的。因此「轮回」在文字上也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名称也是不存在的。以相同的方法来分析「轮回」的每一个字母,它们也不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所以名称并不是以一个完整的个体的状态而存在。
「究竟之义如是耳。」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说,就是如此。这里说的「如是」,是指轮回和涅槃二者都不存在,它们就是像这样。
现在唱这个部分。已经说明过了在胜义上,轮回和涅槃二者是不存在的,密勒日巴接下来要说明的是,在世俗上这两者是存在的:
嗳吗若无有众生,何来三世一切佛,无因则果焉可得,是故若就俗谛言,
轮涅诸法皆存在,能仁训示如是云。(仁波切修正藏文版的一个拼字上的错误。)
「嗳吗若无有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如果众生不存在的话,又怎么会有过去、未来、现在的诸佛,三世的诸佛呢?如果没有众生的话,诸佛就不会降世。「无因则果焉可得」,因为没有「因」的话,就不可能有「果」;因为做为「因」的众生不存在话,做为「果」的诸佛就不可能存在。众生是具有佛性的,由于有这样的众生,由于具有佛性的「因」,所以有「果」的诸佛的存在。而如果没有众生的话,就不可能有诸佛的存在。因为这个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是故若就俗谛言」,从世俗显相的角度来看的话,轮回是存在的。能仁,也就是圆满的佛陀教导:轮回和涅槃的万法都是存在的,在世俗上是存在的。
在这里,佛陀教导:在世俗上,轮回和涅槃二者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存在的。
像这样,在胜义上,轮回和涅槃二者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上,二者却是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显现的状态和实际的状态的不同。从显现的状态来看,轮涅二者是存在的,但是在实相上,它们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这里,二谛可以说是显现的状态和实际的状态:世俗谛是显现的状态,而胜义谛是实际的状态。就像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所说的:
「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你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把这个写下来。接下来,道歌中说:
存在诸物之显现,非存空无之法性,体性无别本一味,故无自觉无他觉,
悉皆宽广双运也。
「存在诸物之显现」,一切的「存在」大多数是以事物的状态显现,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存在,以事物的状态显现,而我们就对这些事物的存在产生执着。「存在诸物之显现」,与「非存空无之法性」,这个超越一与多之体性的非存、空性的法性这两者,由于妄念而将它们分开成为两个个别的事物,但是它们的本质、体性其实是无分别的。而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所以它们是一味的。
「体性无别本一味,故无自觉无他觉。」在这里,能所二者不存在,而明觉的心,或者说是「自觉」的存在,和「他觉」的存在等等,其实是无自觉他觉的。这里所说的「自觉」,在主张有「自觉」的理论系统里,是没有能所二者的。能所二者不存在,却存在着明觉的心,明觉的心的自体验是存在的。而所谓的「自觉和他觉」中的「他觉」,可以说是对外在事物的觉知,对色、声、香、味、触的觉知。因此,当密勒日巴说:「故无自觉无他觉。」的时候,是在否定自觉和他觉的。此时,「故无自觉无他觉」,自觉和他觉两者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自觉和他觉二者不存在,「悉皆宽广双运也」,在究竟上,显相和空性是双运的,是显空双运的。而所谓的宽广,密勒日巴是指这个双运是宽广、宽松和宽阔的。
将其置入论式中的话,可以说:显空二者,是宽广的双运,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一味的,因为它们的体性是一味的。也可以将此二者设成两个理由: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而且是一味的;或者是: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一味的。
阿里问:这是要证明「无自觉他觉」吗?
竹清仁波切答:显空二者是双运的,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因为显空的体性是无分别的。自觉他觉并不以相异的状态而存在,因为它们是一味的。用「一味」这个原因来证明可能是比较好的。这里主要是在证明,显相和空性是无分别的。
如果存在的是事物,不存在的是空性,那么它们的实相是怎么样的呢?它们是显空无别的。
「悉皆宽广双运也」,这是从胜义谛的观点来说的,「悉皆宽广双运也」,这和二转FL的教法是相符合的。如果从论典来看,这和《中论》、《入中论》,和《入菩萨行论》的〈智慧品〉是相符合的。这和这些经典的说法是相符的。
在衮嘉贝玛卡波(中译注5) 的著作《三典明释》(中译注6) 中,将依怙主龙树菩萨的《中论》、尊胜的月称菩萨所著作的《入中论》,以及瑜伽主密勒日巴的道歌〈中观正说〉三者结合起来,为它们著作释论。这本书就叫做《三典明释》,为三部论著作释论。
接下来的部分,密勒日巴所说的,是符合「他空」的见地,与讲述三转FL如来藏的经典和《宝性论》等等「他空」的见地是相符合的。
密勒日巴说:“如是了悟之智者,不见诸识见本智。”所谓的「如是了悟」,意思是说,如是了知密勒日巴所说的:在胜义上,轮涅的万法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上,轮涅的万法是存在的;而在究竟上,是显空无别的。如是了知、了悟的智者,具有能明辨事物之本质与差别的智慧,他们「不见诸识见本智」。不见诸识,诸识不具有自己的体性,诸识是超越一与多的自性的,因为它们是无自性的,所以是见不到诸识的,所见到的是无自性的。
所谓的「见本智」,是自生明觉的本智,是没有垢染的,是世俗名言所无法言说的,因此可以见到自生的本智。「不见诸识见本智」,所说的诸识,见不到诸识是有原因的,因为诸识是超越一与多的「无遮」(中译注7),因为它们是不存在的。而能「见本智」,是因为瑜伽士们已经直接了悟了超越诸识的自生本智。
从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先透彻了悟二转FL的见地,并获得很大的确信,然后就能够了悟「他空」的见地。简言之,「不见诸识见本智」,意思就是:他们不会见到诸识,因为诸识是无自性的;而瑜伽士所了悟的是本智,瑜伽士和瑜伽女以无能悟所悟的方式,直接见到了本智。
「不见众生见佛陀」不见众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所谓的众生,是对「由于无明而产生迷惑的众生」所安立的一个名称。但是因为这个迷惑是不存在的,所以众生是不存在的,因此是见不到众生的。而所谓的「见佛陀」,即是见到众生心的实相是本然清净的佛、如来藏。
阿里问:不见众生,是因为众生是一种迷惑的显相吗?
竹清仁波切答:所谓的「众生」,是赋予迷惑的心的一个名称。因此,没有迷惑的话,也就没有众生。由于迷惑不存在,众生也就不存在,所以智者们见不到众生。
而所谓的「见佛陀」,意思就是:心的实相是如来藏,是本来清净的佛;暂时的垢染清净了之后,即是远离客尘的佛。如此,就成就了具足二净(中译注8) 的佛果。简言之,因为心的实相是本来清净的佛,所以见到了心的实相,就可以说是见到了佛。而所说的「不见众生」,即是如果去思维众生的五蕴,它们是不存在的,因此是见不到的。因为众生没有自我,所以是见不到众生的。由于众生仅只是依凭着五蕴的一种假立,而且没有自我的存在,所以是见不到众生的。
「不见诸法见法性」,由于诸法是世俗迷惑的显相,而因为是世俗的,所以用智慧分析的话,是无所见的,是「不见诸法」的。而「见法性」呢,在这里,法性是指自性的明光,这就是智者们所见到的。在这里,本智、佛和法性,意思是一样的。
再来讲到自空和他空这两者的理论系统呢,自空的体系是主张:胜义谛,是究竟的空性,或者说是离戏的。而他空,则是主张胜义谛即是本智,即是本智明光
瑜伽士们不见诸识,不见众生,不见诸法,却直接真切地了悟了本智、佛和法性。由于这样的了悟,让他们生起了大悲之力。由于悲心和愿力,使他们获得了力量。而因为这样的力量,使他们如同满愿摩尼宝一般,自然地获得了十力、四无畏、陀罗尼(中译注9) 和神通等等佛的一切功德。「此瑜伽士我证境」,这就是我,瑜伽士密勒日巴所了悟的境界。
现在,主要在讲述他空见的偈言也说完了,大家唱三遍。(以下唱〈了义大手印祈愿文〉的偈子并回向)
反复审视无状之心时,无相实义如是了然观,
断除是非之义之犹疑,无妄自性愿自能了知。
审视对境无境唯见心,审视心时无心本性空,
审视二者二执自解脱,净光心之本然愿了知。
远离作意此乃大手印,远离二边即是大中观,
于此咸集亦名大圆满,愿得一知全解之定见。
无欲大乐相续而不断,无执相之净光离盖障,
超越心之无念自成就,无为觉受愿相续不断。
贪善觉受之执自解脱,恶念迷妄自净法界中,
平常智离取舍无所得,离戏真实法性愿了达。
十方佛与佛子慈悲故,所有纯净善业之力故,
如彼我与一切有情众,清净祈愿如实愿成办。
藉由这善行的力量,
愿一切众生圆满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由此二资粮,
祈愿众生证得纯正二身。
祈愿佛的不变伟大证悟身之吉祥能够呈现,
祈愿具有六十种功德的佛证悟语之吉祥能够呈现,
祈愿无边见与无垢的佛证悟意之吉祥能够呈现,
祈愿胜利者证悟的身、语、意之吉祥能够呈现。
祈愿此地日夜充满快乐与殊胜,
祈愿此地日中充满快乐与殊胜,
祈愿此地日日夜夜充满快乐与殊胜,
祈愿稀有无上三宝之吉祥能够呈现。
后记:
2001年8月,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开示于屋兹达克的噶玛三乘FL中心(Karma Triyana Dharmachakra, Woodstock)。
在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指导,及阿里金洲的协助下,2002年5月于布拉哈里,由乔安妮伯格斯完成
藏文和英文的誊写。愿此能利益众生。2005年4月,由阿里金洲重译,并编辑藏文部分。2007年,美国马尔巴基金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翻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译注1:这首道歌的藏文歌名意思是「如实地描述中观」,或「正确地讲说中观」。因此,此处依藏文原意,将歌名译为〈中观正说〉。
中译注2:《心经》的中译版本有很多,此处采用与藏文原文最接近的敦煌石室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由唐朝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所译的,而非华人世界流传最广的唐玄奘法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仁波切此次开示所引用的段落为:「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
中译注3:由于仁波切开示的藏文版与张澄基教授的中译版出入颇大,此处为贴近仁波切的开示,因此重新将偈言从藏文译成中文。
中译注4:「能立」,能证成所立之宗的原因或理由。
中译注5:十六世纪衮嘉贝玛卡波(Kunkhyen Pema Karpo 1527-1592)在南藏创建祖桑阿确林寺(Druk Sang-ngak Ch
ling),是竹巴噶举派的主寺。
中译注6:藏文书名为gzhung gsum gsal byed,此处中文书名为字面直译。
中译注7:「无遮」,非断定性的否定。对存在的否定,但并不断定任何其他事物于其所在之处的存在。例如,「没有汤匙」的陈述,只否定了汤匙的存在,但是并不断定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中译注8:烦恼障和所知障皆清净。
中译注9:陀罗尼为梵文之音译,意即:总持,执持。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以受持善法,止不善法。
《密勒日巴告诉我们的大秘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