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 第四章 传承的重要性 (南开诺布仁波切)▪P2

  ..续本文上一页织腰带本来是在腰部束紧他的藏袍,而将仍然束于衣物四周,仿佛仍有人在其中。贝玛敦都都是极为简朴的行者。他居无定所,一生流离,修炼“能断”法门。他亦是我的另一位师父,曾在黑关中度过了五十年时光的阿育康卓空行母的上师。

   一九四九年另有一位虹化的例子。萨迦巴寺中寺规极严。其中一名僧侣却与一位女子发生了关系。事情泄露后,寺中管事将他痛打一顿,逐出寺门。这僧人满怀悲伤,无家可归,流落西北藏边。那里,他幸运地遇到了藏巴竹钦。这位大圆满法的导师育有十二个孩子,都是修行者。他们以游牧为生。那僧人同他们呆了两年多,与他们同起同作,接受了许多教法。后来他决定重归故里。但因为他的旧居是在寺庙之中,他无法获取在其中居住。于是他只好在能望见寺庙之处自己结庐而居。那与他一度有过关系的女子前来与他共同生活,照料他的起居及牲畜。他们如是生活了若干年,直到某日这位还俗僧人宣布说他将在七日之内死去。他去寺庙之中与主持们协商,使其一半财产在他死后能归于那位与他同居的女子。因为在西藏,按照律法,僧人的世俗所有之物在死后当归于寺庙。当他的愿望得到满足后,他要求自己能在静室之中不受打扰地度过一周。第八日黎明,庙中的僧人与主持都前去见证,虽然以往他们都曾批评过这个人,也未曾真正善待过他,当房门打开时,仅发现他余留下的头发和指甲。寺庙中于是建金墓以保存这些遗物。

   更近一些的例子是一九五二年我的叔父亲眼目睹的一次虹化。在西藏离我居所不远处,有一位以在石头上雕刻明咒为生的老人。年轻时他曾是一名裁缝,后来他为一位著名的上师多柱钦当马夫,大概从那里接受了一些教法。在他死前,他将一切都留给其儿子所在的寺庙,并宣称他将在一周内死去。每个人都大感诧异,因为人们从未把他看成是一位修行者。然而当他要求在帐篷中被锁闭七日时,大家方才明白他将虹化。第八日,许多人都争相前去观看,其中包括一些无宗教信仰的政府官员,他们确信可以通过这件事,一劳永逸地向当地信众表面他们的迷信是多么的愚蠢。然而当帐篷开启之后,只是发现老者余留下了的指甲和头发。

   我记得当时我叔父在亲眼目睹之后,含着热泪说:“我认识他已有多年,却从来不曾意识到他是如此道行高深修行者!”然而确实有许多大圆满法的修行者就是如此简单平实之人,往往不会表露出内在拥有的真正智慧。虹化是大圆满修行的最高实现。它的作用与报身的显现是不同的,因为光蕴身仍然可以同其它的生命体联系,并积极的去救度他们。这就仿佛肉体的物质元素被融入其光明的本质之后,再次以清净次元重新组成的光蕴体而继续存在着。而报身的显现却是被动的,因为它们的显现缘起于能观瞻净相的个体。

   觉悟并非是可以依靠个人的行动和努力创造的。它指的是克服个体暂时性的蒙昧和障碍。传承的传授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有效的办法。在大圆满,驱除障碍之道径可以非常迅速。因为通过传承,行者可以很快达到明觉的境界。从狭窄的观点出发,我们想到需要若干世才能消除恶业时,可能会感到沮丧。譬如将我们所累积的恶业物化来看,善业可能只是恶业大山旁的一小块岩石罢了。要清除这恶业需要多长时间?似乎无数的净业梵行只不过能磨灭这座恶业大山的细微一角而已。

   然而业果事实上并非物质的集合,也不依假外在的环境而存在。牵制我们的是它那些障碍智慧的功能。如果我们将业果和产生业果的无明比喻作一间黑屋子,原始状态的智慧就如一盏明灯;它瞬息之间便可驱走黑暗,照亮一切。同样的,如果修行者获得了本初的智觉,便可能在一瞬之间克服一切障碍。

   在一片思维混沌之中,开始寻求智慧明现的修行者好比盲人欲将线串过针眼一般。上师则如同明眼人那样在旁边帮助盲人安置其手。当盲人终于将线穿过时,他仿佛是双目复明了一般。这譬喻传承可以引导行者契入本初之状态。

   个体的状态常被比作虚空,也无人能指明其起始与终结。它无处不在,犹如空,犹如人的原始状态。基位就个人而言,仿佛是陶瓶内的空间。它虽然暂时地局限于瓶中,却与外面的空间毫无二致。这种类似虚空的“空性”被称为体相。它超越一切思维概念意识形态。然而在这空性中却兼有光明于个体的思维,以及种种悲能之中持续不断。这种光明即是明觉状态,如同晴空中的郎日。

   太阳的光辉是虚空光明的显现,虚空亦是这种光辉显现的基本条件。因此天空中可以升起两三个乃至无数的太阳,但其自身永远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同样的,个体的明觉也是独特和自立的,但其空性却与一切众生共同。

   最后我们还要以云层为例。云层代表的是阻碍我们显现的原始状态的暂时障碍。当云层浓厚时,太阳仿佛消失。但事实上太阳一直存在着的。无论白昼黑夜,太阳恒久照耀,但其光芒并不能常照大地。同样的,原始状态的智慧也是从始就存在于个体自性,无论这个个体式达到了觉悟还是堕入轮回。智慧无法显现是因为我们的无明。觉悟或涅槃都无非是一种超越了一切障碍的状态。这就好比站在高山之巅者,总可见到太阳一般。涅槃并非天堂,亦非极乐世界。它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包括欢乐与痛苦的境界。

   当我们克服了一切障碍,发现自身处于全然的明觉状态之中时,觉悟的智慧就像阳光的无穷光芒,毫无限制地自然显现。浮云散尽,阳光终于无羁绊地重照一切。

  

  

《大圆满 第四章 传承的重要性 (南开诺布仁波切)》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女性与修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