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二)其次「饥,渴、冷,热,黑暗,毒」等的六种譬喻,是为示在至出起观者的倾向于出世间法而说的。
(七)即譬如为「饥」饿所袭的极饥者之希求于美食,如是这为轮回辗转所触的瑜伽行者希求于甘露之味的身至念之食。
(八)譬如喉干的「渴」者希求加以种种东西的饮料,如是这为轮回辗转之渴所触的瑜伽行者希求于八支圣道的饮料。
(九)譬如为「寒泠」所袭者之希求于热,如是这为轮回辗转的渴爱之水的寒泠所触的瑜伽行者希求于能烧去烦恼的圣道之火。
(十)譬如为「热」所逼的人的希求于寒冷,如是为轮回辗转的十一种火45所热的瑜伽行者希求于能寂灭十一种火的涅槃。
(十一)譬如在「黑暗」之中的人希求于光明,如是为无明暗所包围的瑜伽行者希求于修习智光之道。
(十二)譬如为「毒」所触之人希求于消毒的药,如是为烦恼所触的瑜伽行者希求于能破烦恼之毒的甘露之药的涅槃。所以如前面所说:46「如是知如是见者,对于三有……乃至九有情居,他的心无滞着,萎缩,回转而不伸展,住立于舍或厌恶。譬如水滴之于倾的莲叶等等」,一切当知如前所说。至此当知名为无滞着行者,这是有关于他的说法47
「无滞着之行的比库
他不示自己于诸有之中,
养成于远离之意,
说那是他的和合(涅槃)」。
(6)(行舍智的决定)如是这行舍智既决定了瑜伽者的无滞着行,更决定于圣道的觉支、道支、禅支、行道及解脱的差别。
(1)(决定觉支、道支、禅支的差别)某长老说:48是基本禅决定觉支、道支、禅支的差别;另一长老说:49是为观的所绿的诸蕴决定它们;又一长老说:50是个人的意乐决定它们。于他们的诸说之中,当知只是前分至出起观(行舍智)的决定。这是有关于此的次第之说:即以观的决定的干观者(无禅那者)的生起之道,与得定者不以禅为基本的生起之道,以及以初禅为基本和思惟(基本以外的)复杂诸行的生起之道,都是属于初禅的。于一切(道)都有七觉支、八道支及五禅支。因为于彼等(生起之道)的前分观曾与喜俱及舍俱,在出起(道)之时到达了行舍的状态则与喜俱。在五种禅法中,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禅为基本生起的圣道中,次第的有四支、三支及二支的禅支51,但于一切(三种禅中)有七道支52。在第四禅(即以第四禅为基本的道)有六觉支53。这(禅支等的)差别是依基本禅的决定及由观的决定的。因为此等(诸道)的前分观曾与喜俱及舍俱,在至出起(观)是与喜俱的。其次在以第五禅为基本生起的道中,只有舍与心一境性的二禅支,及六觉支与七道支。这(禅支等的)差别也是依(禅与观)二者的决定的。因为此处,于前观曾与喜俱或舍俱,在至出起(观)只是与舍俱的。在以无色禅为基本生起的道,也是同样的。
如是从基本禅出定,思惟了任何的诸行,于所现的圣道的附近之处而生起的定是和自己的状态相等的。正如土地之色是和大蜥蜴的色相等的。
在第二长老的说法,既从诸定而出定,曾思惟了彼等诸定的诸法而生道,则(此道)是必与彼等诸定相等的。即与所思惟的定相等之义。若思惟于欲界的诸法,(此道)亦必属于初禅的54 。这里,观的决定应知亦如前述。
在第三长老的说法,由于各自的意乐,以诸禅为基本,曾思惟了彼等诸禅的诸法而生道,则(此道)是必与彼等诸禅相等的。如无基本禅或思惟禅,只是意乐这(同等)是不成的。此义如于『教诫难陀经』55 所说。这里,观的决定应知亦如前述。
如是当知先说行舍智的决定于觉支、道支及禅支。
(2)(决定行道的差别)如果这(行舍智)于起初的镇伏烦恼,是以苦以加行及以有行而得镇伏的,则名为苦行道;若以相反的名为乐行道。其次既伏烦恼,观的遍住及道的现前是徐徐而起的,则名为迟知通,与此相反的为速知通。如是这行舍智在于(道的)来处给与各自之道的名字,所以道得四名(苦行道迟知通,苦行道速知通,乐行道迟知通,乐行道速知通)。这行道,对于有的比库(在须陀洹乃至阿拉汉的四道)是相异的,对于有的比库在四道是统一的,对于诸佛的成就四道,只是乐行道速知通。对于法将(舍利弗)亦然。但对于大目犍连长老,在初道是行道速知通,在上面的三道则为苦行道迟知通。
犹如行道,而(欲、精进、心、观的)增上亦然,有的比库于四道是相异的,有的于四道是同的。这是行舍智决定行道的差别。
(3)(决定解脱的差别)其次(行舍智的)决定解脱的差别已如前述56。此道亦由五种理由而得名:即(一)以自性,(二)以反对者,(三)以自德,(四)以所绿,(五)以来由。
(一)如果行舍(智)是思惟诸行为无常之后(以种姓)而出起,则(此道)为由无相解脱而解脱。若思惟为苦之后而起,则为由无愿解脱而解脱。若思惟为无我之后而出起,则为由空解脱而解脱。这是以自性而得(道之)名。
(二) 因为这(道)是由于无常随观除了诸行坚厚(想),及舍断常相、恒相、常恒相而来,故为无相。由于苦随观舍断了乐想,干竭了愿与希求而来,故为无愿。由于无我随观舍断了我、有情、补特伽罗想,见诸行为(我等之)空,故为空。这是以反对者而得(道之)名。
(三)这(道)是由于贪等的空故为空,由于没有色相等贪等故为无相。由于没有贪愿等故为无愿。这是以(此道的)自德为名。
(四)这(道)是以空无相无愿的涅槃为所缘,故亦说为空、无相、无愿。这是以(此道的) 所缘为名。
(五)其次以来由有二种:即观的来由及道的来由。此中:由观而得来于道,由道而得来于果。即无我随观名为空,由空观而得道为空。无常随观名为无相,由无相随观而道为无相。而此(道为无相之)名不是得自阿毗达摩的说法,是得于经的说法。因为彼处(经的说法)说种姓智以无相的涅槃为所缘而名无相,其自己(种姓智)站于(道的)来处,而给与道的(无相之)之,故说道为无相。由于道而来的果为无相是相是合理的。若随观因为对于诸行而干竭了愿而来,故名无愿,由于无愿观而道为无愿。无愿道的果为无愿。如是,观给自己之名与道,而道给与果。这是以来由而得名。
如是这行舍智决定解脱的差别。
--行舍智毕--
(九)随顺智
那习行修习而多作行舍智的他(瑜伽者)则胜解与信更为强有力,善能策励精进,而念善得现起,心善等持,生起更加锐利的行舍智。「他现在要生起圣道了」--他的行舍智思惟诸行为无常或苦或无我而入于有分57。在有分之后,于行舍智同样的以诸行为所缘,是无常,或是苦,或是无我,而生起意门转向(心)。此后,在转有分而生起的唯作心之后,无间的心相续连结,以同样的诸行为所缘,生起第一速行心,是名遍作(准备心)。此后亦以彼同样的诸行为所缘而生起第二速行心,是名近行。此后亦以彼同样的诸行为所缘而生起第三速行心,是名随顺。这是它们的各别之名。如果概括的说,则这(遍作、近行、随顺)三种都得名为习行,亦得名为遍作。近行及随顺,对什么随顺呢?即对前分与后(而随顺)。因此(随顺智)如同(八观智的思惟三相的)作用,故随顺于前面的八观智,及(随顺于)后面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即此(随顺智)是以无常相等缘于诸行而转起,故随顺如同此等八智的(思惟三相的)作用,即如「生灭(随观)智是见有生灭的诸法的生灭」,「坏随观智是见有坏的(诸法的)坏」,「怖畏现起(智)是于有怖畏的(诸法)现起怖畏」,「过患随观(智)是见于有过患(诸法)的过患」,「厌离智是厌离可厌的(诸法)」,「欲解脱智是对于当脱的(诸法)生起解脱之欲」,「以审察智审察于当审察的(诸法)」,「以行舍(智)舍于当舍的」。并且(随顺智亦随顺)于后面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因为以此行道(而得其)当得的(当果)之故。
譬如如法(公正)的国王,坐于裁判所而闻他的(八个)裁判官的判决,舍其不合法而取公正,便随顺他们的判决而给予同意道:「即如是吧」,并且也随顺古代的王法。当知这里亦然:即国王如随顺智。八个裁判官如八智。古代的王法如三十七菩提分。这里:国王说「即如是吧」而随顺其裁判官的判决及王法,如这(随顺智)是以无常等缘于诸行而生起,故是随顺八智的作用,及(随顺)后面的三十七菩提分。所以说此为谛随顺智。
--随顺智毕--
符合经文
这随顺智是以诸行为所缘的至出起观的最终。但就全体而言,则种姓智为至出起观的最终。
现在为了明白这至出起观,当知与此经文的符合:即此至出起观,在『六处分别经』中说为「不彼所成性」(无渴爱),如说58「诸比库,依止于不彼所成性(无渴爱),到达不彼所成性,兹有一之义及依止于一之义的舍,断它及超越它」。在『蛇喻经』中说为「厌离」,如说59「厌离者离贪,离贪故解脱」。在『须尸摩经』中经说为「法住智」,如说60「顺尸摩,先为法住智,后为涅槃智」。在『布叱波陀经』中说为「最高之想」,如说61 「布叱波陀,先生起最高之想,而后(生起)智」。在『十上经』中说为「遍净胜支」,如说62「行道智见清净为遍净胜支」。在『无碍解道』中以(欲解脱、审察随观、行舍)三名而说,如说63「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的此等三法,义一而文异」。在『发趣论』中以二名64而说,如说65「种姓的随顺、净白的随顺」。在『传车经』中说为「行道智见清净」,如说66「朋友,为行道智见清净而从世尊住梵行吗」?
大仙以种种之名,
而说寂静遍净的至出起观。
欲出极大怖畏的轮回的苦沼,
智者常于此(观)作瑜伽。
※为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慧的修习中,完成了第二十一品,定名为行道智见清净的解释。
《清净道论 第二十一 说行道智见清净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