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P2

  ..续本文上一页增上意乐和胜,即热忱、忠心和衷心的意思。

  ④ 器三过:法器三过,即闻法弟子的三种缺点。耳不闻,如器口下覆,不能注入;

  心不记,器底穿漏,终归流失;具烦恼,如容器不洁,终变污秽,不堪使用。

  ⑤ 作意:思维、思索、思考。

  ⑥ 意乐加行:思想与行动。

  ⑦ 三门:身、语、意,即行动、语言和思想。

  ⑧ 生死的根本:三有根本有六事,谓贪、嗔、慢、无明、染污见和疑。

  

  应当以如是闻思修三者互不分离之门,将一切佛经枢要拿来汇归为一个补特伽罗①成佛的顺缘,将如是全部佛法的实修,作为正行的心要。即如章嘉若白多吉②所讲:

   “闻思不偏狭,

  经论达教授,

  宣说正理道,

  此即名智者;

  堪足拔烦恼,

  能调自他心,

  见修决无误,

  此名成就者;

  智不坏成就,

  成就不坏智,

  于教成利益,

  亦称为正士。”

  

  在如是于全部显密之枢要,以闻思断除增益中,首先听闻成反主要的道理,亦在(菩萨藏)中讲道:

  

   “由闻知诸法,

  由闻遮罪孽,

  由闻断无益,

  由闻获涅磐。”

  

  ① 补特伽罗:是梵文译音,即人。依附五蕴命名为人,为士夫,为有情众生。汉文亦译作数取趣。指人不断流转六趣而言。其身心中所有功德过失,时增时减,数数聚散,故名数取趣。

  ② 章嘉若白多吉:生于1717年。八岁时由雍正帝迎至北京。1735年护送七世DL格桑嘉措回藏。乾隆时被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

  

  其中第一句偈颂讲了由于不混淆地通达了内外道①各派的基、道、果②的立论和明了一切所知处的取舍建立,故能生发正见的道理。第二句偈颂讲了由获得戒学,业集③就能从罪恶中回遮的道理。第三句偈颂是说由获得定学,就能断除杂染和散动④等。第四句偈颂讲了由获得慧学,就能得到断除了生集——生死的涅磐果位之理。详广者,当如《正理海注疏》所讲而了知。此外,《菩萨藏》中讲道:

  “不学若遍知,

  业果岂真实。”

  又讲道:

  “不学皆不知。”

  

  《智树论》中也讲道:“故于诸学问,应舍命勤学。”等。如此所讲,如果对于一切内外所知明处⑤全无所闻或不学习,休说浩若大海的佛经旨趣,甚至世俗善恶的些许取舍也不能知,而那种只满足于吃喝的所知,何异于黄牛之所为。

  

  ① 内外道:内外教派。佛教徒自称为内道,称异于佛教的为外道。

  ② 基、道、果:大小乘的见、修、果三位。基位,指抉择正见;道位,指修习行持;果位,指现证菩提。

  ③ 业集:指能招引后果的业。是业和烦恼二者之一。集,积集众生诸业习气,招聚天等六趣同类同形之果,故名为集。佛教把人们产生现世痛苦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体本能的欲望,是多方面原因集合而成,人生痛苦起源于此,故名“集”。

  ④ 散动:纵心流散于诸妙欲,称为散动。此分六种:有自性散动、外散动、内散动、相散动、粗重散动和作意散动。

  ⑤ 明处:即学科、学问。经过学习可以获得知识的科目。略作明。明有大五明和小五明共十科。大五明有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和佛学。旧译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小五明有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相学。

  

  因此,仅得一次的暇满①人身,便是唯成无义虚耗了。龙树菩萨讲道:

  “凡不习学问,

  彼愚同畜牲,

  此无学问口,

  皆如地之穴。”至尊萨班②讲道:

  “不辨有无益,

  不思亦不闻,

  唯求食饱腹,

  是只无毛猪。”

  即如此等所讲。所以,一切智者皆应在此难得而义大的暇满人身大宝仅得一次之时,以意乐加行之门,彻底依止善知识,总于所知明处,别于<五部大论)③和密乘四续部e之立论等显密的一切经义,达到全无餍足的闻思究竟。

  

  ① 暇满:八有暇和十圆满。八有暇,意谓脱离八难,有修学佛道的余暇,世称为离八无暇,反之则为八无暇。八无暇,即地狱有情、畜性、长寿天、生于边地、诸根不全、执邪见和如来不出世。十圆满,即生为人、生于中土、诸根全具、未犯无间、净信三藏、值佛出世、值佛说法、佛法住世、信奉佛教和有缘修学。前五者为自圆满,后五者为他圆满。

  ② 至尊萨班:即萨迦班智达(1182—1251)。全名萨迦班智达·公哥监藏。是萨钦之孙;萨迦五祖之第四祖。幼从其伯父吃刺巴监藏广学显密教法。二十三岁起又从迦湿弥罗班钦等遍学大小五明,成为西藏获得“班智达”称号的第一人。1344年,应窝阔台次子阔端之

  请,携侄八思巴及恰纳相于凉洲,即今之甘肃武威县。于1247年商定在西藏设官,征收贡赋等条件,先后两次致书卫藏僧俗首领,说服卫藏归附蒙古,是为元代中央对西藏地方行政管理奠定基础之始。著有《三律仪论》、《正理藏论》、《智者入门》、《格言宝藏》等多种著作。

  ③ 《五部大论》:藏传佛教格昔派格西必须修学的五部经典著作。包括《般若》、《中观》、《释量》、《律经)和《俱舍》等五论。

  ④ 四续部: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

  

  即如萨班所讲:

  “大海不嫌水多,

  王库不嫌宝多,

  享用不嫌欲多,

  智不嫌善说多。”

  此外,《大师传记》中讲道:

  “是故于不败①,

  二胜六庄严②,

  所有名论典,

  不满于一分,

  或仅得粗略,

  要详尽学习。”

   又讲道:

  故金刚胜乘,

  较佛尤难得,

  二成就③宝藏,

  入此甚深道,

  应长时勤习。”

  如此所讲,总于佛祖之绍圣弥勒菩萨与佛所授记的大乘师龙树和

  

  ① 不败:不败法王,即弥勒佛的异名。

  ② 二圣六庄严:二圣指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律学的二位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大庄严指龙树、圣天、无著、世来、陈那和法称。

  ③ 二成就:共通成就和殊胜成就。

  

  无著①等天竺之诸大班智达的经典《慈氏五论》②、《瑜伽师地论》等《五部地论》③、共乘与不共乘的《摄集二部》④、《中观理聚六论》⑤及注释、《因明七论》⑥、《对法七论》⑦和《大毗婆沙论》⑧等,以及密宗下部密乘⑨法类中佛密论师⑩所著的《禅定后续释》、《妙臂》、《问经》;

  ① 无著:印度大乘佛教广行派的创始人。生于王族世家,年青时即谙熟五明,以后又学密宗法和大乘经典。中年于乌仗那《今阿富汗》和天竺南部弘扬佛法。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本》《阿毗达磨论集》等。其中大多于八世纪中叶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由译师香·益西德译成藏文。

  ② 《慈代五论》:弥勒为无著讲说的五部经典,有《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辨法性论》和《辨中边论》。

  ③ 《五部地论》:即《瑜伽师地论》,此分五部,有《本地分》、《摄扶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和《摄释分》。藏译本署名无著著作,汉译本署名弥勒著作。玄奘汉译共一百卷。汉译本五分次第,《本地分》与《摄抉择分》之后,次《摄释分》、次《摄异门分》,次《摄事分》,与藏译本次第不同。

  ④ 《摄集二部》:无著论师所著属于共通宗的《阿毗达磨集论》和属于不共乘的《摄大乘论》。

  ⑤ 《中观理聚六论》:即《中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和《宝鬘论》,皆为龙树所著。

  ⑥ 《因明七论》:又名《七部量理论》。古印度因明家法称发扬陈那所著《集量论》的七部注释,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和《净理论》。前三论解释因明的本体,后四论解释因明的组成部分,故有“三本四支”之称。

  ⑦ 《对法七论》:即《发智论》与《六足论》。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以迦多衍尼子著《发智论》为总,为身,以世友著《品类论》、天寂著《识身论》、舍利于著《法蕴论》、日键连子著《施设论》、拘瑟耻罗著《集异门论》、满慈子著《界身论》等第六论为支,为足,故后诸论亦分别名为《品类论》乃至《界身论》。七论著者,称为七阿罗汉。

  ⑧ 《大毗婆沙论》:即《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略名。佛圆寂后,优婆俱多等五百阿罗汉在北印度宾陀山名优寺中集体写成的一部论著。唐代玄奘由梵文译为汉文。近人法尊法师由汉文译成藏文。

  ⑨ 下部密宗:密宗四部中的事部和行部。

  ⑩ 佛密:亦译觉密。古印度一阿阇黎名。约公元八世纪末,应吐蕃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藏,对于在藏地传播佛教密法颇有贡献。

  

  胜菩提论师所著的《苏悉地经释》①等;大圣龙树与龙觉②、圣天③、月称④和佛足⑤等论师完满解释无上部⑥义理的一切经典,别于降生雪域藏地本土的佛祖第二夏·宗喀巴洛桑扎巴⑦师徒等如日月盛名于世、等同恒河沙数的所有学问通达、德行高妙而有成就之正士所著的浩若大海的显密经义,不应只满足于片面的闻思和词句的一般肤浅理解,而要依止贤能的善知识之语密,结合各种经典的

  正文和本注,对于寻求理解的方法、微细正理密语解释的规理、各个细节划分之规、各部经论的违越界限、正理观察的界限、心向所注处的关键和以经教正理证成的道理等,不应只流于词句的大概,而要做到遂字遂句地细致学习和心中再再串习。应当同诸多辩才一起,以不只一次的反复辩难、提问和反驳推求之门,进行判断。应当通过长久研习诸大经论,勤学获得彻底正确理解的方便,并以如实修持所闻诸义之门,对一切经义皆为一个补持伽获得定解后,

  

  ① 《苏悉地经释》:即《苏悉地经明咒毗奈耶品注释》的简名。 …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萨迦世系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