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增上意樂和勝,即熱忱、忠心和衷心的意思。
④ 器叁過:法器叁過,即聞法弟子的叁種缺點。耳不聞,如器口下覆,不能注入;
心不記,器底穿漏,終歸流失;具煩惱,如容器不潔,終變汙穢,不堪使用。
⑤ 作意:思維、思索、思考。
⑥ 意樂加行:思想與行動。
⑦ 叁門:身、語、意,即行動、語言和思想。
⑧ 生死的根本:叁有根本有六事,謂貪、嗔、慢、無明、染汙見和疑。
應當以如是聞思修叁者互不分離之門,將一切佛經樞要拿來彙歸爲一個補特伽羅①成佛的順緣,將如是全部佛法的實修,作爲正行的心要。即如章嘉若白多吉②所講:
“聞思不偏狹,
經論達教授,
宣說正理道,
此即名智者;
堪足拔煩惱,
能調自他心,
見修決無誤,
此名成就者;
智不壞成就,
成就不壞智,
于教成利益,
亦稱爲正士。”
在如是于全部顯密之樞要,以聞思斷除增益中,首先聽聞成反主要的道理,亦在(菩薩藏)中講道:
“由聞知諸法,
由聞遮罪孽,
由聞斷無益,
由聞獲涅磐。”
① 補特伽羅:是梵文譯音,即人。依附五蘊命名爲人,爲士夫,爲有情衆生。漢文亦譯作數取趣。指人不斷流轉六趣而言。其身心中所有功德過失,時增時減,數數聚散,故名數取趣。
② 章嘉若白多吉:生于1717年。八歲時由雍正帝迎至北京。1735年護送七世DL格桑嘉措回藏。乾隆時被封爲“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
其中第一句偈頌講了由于不混淆地通達了內外道①各派的基、道、果②的立論和明了一切所知處的取舍建立,故能生發正見的道理。第二句偈頌講了由獲得戒學,業集③就能從罪惡中回遮的道理。第叁句偈頌是說由獲得定學,就能斷除雜染和散動④等。第四句偈頌講了由獲得慧學,就能得到斷除了生集——生死的涅磐果位之理。詳廣者,當如《正理海注疏》所講而了知。此外,《菩薩藏》中講道:
“不學若遍知,
業果豈真實。”
又講道:
“不學皆不知。”
《智樹論》中也講道:“故于諸學問,應舍命勤學。”等。如此所講,如果對于一切內外所知明處⑤全無所聞或不學習,休說浩若大海的佛經旨趣,甚至世俗善惡的些許取舍也不能知,而那種只滿足于吃喝的所知,何異于黃牛之所爲。
① 內外道:內外教派。佛教徒自稱爲內道,稱異于佛教的爲外道。
② 基、道、果:大小乘的見、修、果叁位。基位,指抉擇正見;道位,指修習行持;果位,指現證菩提。
③ 業集:指能招引後果的業。是業和煩惱二者之一。集,積集衆生諸業習氣,招聚天等六趣同類同形之果,故名爲集。佛教把人們産生現世痛苦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體本能的欲望,是多方面原因集合而成,人生痛苦起源于此,故名“集”。
④ 散動:縱心流散于諸妙欲,稱爲散動。此分六種:有自性散動、外散動、內散動、相散動、粗重散動和作意散動。
⑤ 明處:即學科、學問。經過學習可以獲得知識的科目。略作明。明有大五明和小五明共十科。大五明有工藝學、醫學、聲律學、正理學和佛學。舊譯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小五明有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相學。
因此,僅得一次的暇滿①人身,便是唯成無義虛耗了。龍樹菩薩講道:
“凡不習學問,
彼愚同畜牲,
此無學問口,
皆如地之穴。”至尊薩班②講道:
“不辨有無益,
不思亦不聞,
唯求食飽腹,
是只無毛豬。”
即如此等所講。所以,一切智者皆應在此難得而義大的暇滿人身大寶僅得一次之時,以意樂加行之門,徹底依止善知識,總于所知明處,別于<五部大論)③和密乘四續部e之立論等顯密的一切經義,達到全無餍足的聞思究竟。
① 暇滿:八有暇和十圓滿。八有暇,意謂脫離八難,有修學佛道的余暇,世稱爲離八無暇,反之則爲八無暇。八無暇,即地獄有情、畜性、長壽天、生于邊地、諸根不全、執邪見和如來不出世。十圓滿,即生爲人、生于中土、諸根全具、未犯無間、淨信叁藏、值佛出世、值佛說法、佛法住世、信奉佛教和有緣修學。前五者爲自圓滿,後五者爲他圓滿。
② 至尊薩班:即薩迦班智達(1182—1251)。全名薩迦班智達·公哥監藏。是薩欽之孫;薩迦五祖之第四祖。幼從其伯父吃刺巴監藏廣學顯密教法。二十叁歲起又從迦濕彌羅班欽等遍學大小五明,成爲西藏獲得“班智達”稱號的第一人。1344年,應窩闊臺次子闊端之
請,攜侄八思巴及恰納相于涼洲,即今之甘肅武威縣。于1247年商定在西藏設官,征收貢賦等條件,先後兩次致書衛藏僧俗首領,說服衛藏歸附蒙古,是爲元代中央對西藏地方行政管理奠定基礎之始。著有《叁律儀論》、《正理藏論》、《智者入門》、《格言寶藏》等多種著作。
③ 《五部大論》:藏傳佛教格昔派格西必須修學的五部經典著作。包括《般若》、《中觀》、《釋量》、《律經)和《俱舍》等五論。
④ 四續部:事續、行續、瑜伽續和無上瑜伽續。
即如薩班所講:
“大海不嫌水多,
王庫不嫌寶多,
享用不嫌欲多,
智不嫌善說多。”
此外,《大師傳記》中講道:
“是故于不敗①,
二勝六莊嚴②,
所有名論典,
不滿于一分,
或僅得粗略,
要詳盡學習。”
又講道:
故金剛勝乘,
較佛尤難得,
二成就③寶藏,
入此甚深道,
應長時勤習。”
如此所講,總于佛祖之紹聖彌勒菩薩與佛所授記的大乘師龍樹和
① 不敗:不敗法王,即彌勒佛的異名。
② 二聖六莊嚴:二聖指精通佛教最勝根本即律學的二位大論師釋迦光和功德光;大莊嚴指龍樹、聖天、無著、世來、陳那和法稱。
③ 二成就:共通成就和殊勝成就。
無著①等天竺之諸大班智達的經典《慈氏五論》②、《瑜伽師地論》等《五部地論》③、共乘與不共乘的《攝集二部》④、《中觀理聚六論》⑤及注釋、《因明七論》⑥、《對法七論》⑦和《大毗婆沙論》⑧等,以及密宗下部密乘⑨法類中佛密論師⑩所著的《禅定後續釋》、《妙臂》、《問經》;
① 無著:印度大乘佛教廣行派的創始人。生于王族世家,年青時即谙熟五明,以後又學密宗法和大乘經典。中年于烏仗那《今阿富汗》和天竺南部弘揚佛法。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本》《阿毗達磨論集》等。其中大多于八世紀中葉贊普赤松德贊時期由譯師香·益西德譯成藏文。
② 《慈代五論》:彌勒爲無著講說的五部經典,有《現觀莊嚴論》、《莊嚴經論》、《寶性論》、《辨法性論》和《辨中邊論》。
③ 《五部地論》:即《瑜伽師地論》,此分五部,有《本地分》、《攝扶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和《攝釋分》。藏譯本署名無著著作,漢譯本署名彌勒著作。玄奘漢譯共一百卷。漢譯本五分次第,《本地分》與《攝抉擇分》之後,次《攝釋分》、次《攝異門分》,次《攝事分》,與藏譯本次第不同。
④ 《攝集二部》:無著論師所著屬于共通宗的《阿毗達磨集論》和屬于不共乘的《攝大乘論》。
⑤ 《中觀理聚六論》:即《中論》、《回诤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和《寶鬘論》,皆爲龍樹所著。
⑥ 《因明七論》:又名《七部量理論》。古印度因明家法稱發揚陳那所著《集量論》的七部注釋,即《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因滴論》、《關系論》、《悟他論》和《淨理論》。前叁論解釋因明的本體,後四論解釋因明的組成部分,故有“叁本四支”之稱。
⑦ 《對法七論》:即《發智論》與《六足論》。說一切有部的七種根本論著。以迦多衍尼子著《發智論》爲總,爲身,以世友著《品類論》、天寂著《識身論》、舍利于著《法蘊論》、日鍵連子著《施設論》、拘瑟恥羅著《集異門論》、滿慈子著《界身論》等第六論爲支,爲足,故後諸論亦分別名爲《品類論》乃至《界身論》。七論著者,稱爲七阿羅漢。
⑧ 《大毗婆沙論》:即《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的略名。佛圓寂後,優婆俱多等五百阿羅漢在北印度賓陀山名優寺中集體寫成的一部論著。唐代玄奘由梵文譯爲漢文。近人法尊法師由漢文譯成藏文。
⑨ 下部密宗:密宗四部中的事部和行部。
⑩ 佛密:亦譯覺密。古印度一阿阇黎名。約公元八世紀末,應吐蕃王赤松德贊之請入藏,對于在藏地傳播佛教密法頗有貢獻。
勝菩提論師所著的《蘇悉地經釋》①等;大聖龍樹與龍覺②、聖天③、月稱④和佛足⑤等論師完滿解釋無上部⑥義理的一切經典,別于降生雪域藏地本土的佛祖第二夏·宗喀巴洛桑紮巴⑦師徒等如日月盛名于世、等同恒河沙數的所有學問通達、德行高妙而有成就之正士所著的浩若大海的顯密經義,不應只滿足于片面的聞思和詞句的一般膚淺理解,而要依止賢能的善知識之語密,結合各種經典的
正文和本注,對于尋求理解的方法、微細正理密語解釋的規理、各個細節劃分之規、各部經論的違越界限、正理觀察的界限、心向所注處的關鍵和以經教正理證成的道理等,不應只流于詞句的大概,而要做到遂字遂句地細致學習和心中再再串習。應當同諸多辯才一起,以不只一次的反複辯難、提問和反駁推求之門,進行判斷。應當通過長久研習諸大經論,勤學獲得徹底正確理解的方便,並以如實修持所聞諸義之門,對一切經義皆爲一個補持伽獲得定解後,
① 《蘇悉地經釋》:即《蘇悉地經明咒毗奈耶品注釋》的簡名。 …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