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龍覺:即龍菩提,別名龍慧。古印度龍樹論師的弟子。據稱爲龍樹所傳密法的
繼承人,證得大手印成就者之一。
③ 聖天:藏音譯作帕巴拉。梵音譯作阿離野提婆,亦作聖提婆,古印度一論師名,
爲龍樹有名的弟子。著有《中觀四百論》等書,闡揚龍樹意旨。
④ 月稱:古印度一位佛學家名。公元七世紀時出生于南印度一婆羅門家族。出家後學習龍樹中觀論等,後爲那爛陀寺堪布。著有《中論釋句》、《入中論》等。承佛之傳,開中觀應成派。
⑤ 佛足:(994—1018),是後宏時期最大的譯師。他的新譯密法,由薩迦的祖師繼承,後來形成薩迦派。
⑥ 無上部:佛教密宗無上瑜伽部的略名。
⑦ 夏·宗喀巴·洛桑紮包:東方宗喀地方人·善慧名稱《1357—1419》。今青海省湟中縣宗喀地方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1363年七歲出家爲僧,1372年十六歲動身去西藏,博學顯密經典。叁十八歲以後致力于進行宗教改革。著述甚多,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等。1409年,在拉薩大昭寺舉辦祈願大法會。後來一年一度在拉薩舉行的傳召大會就從此開始。同年倡建甘丹寺,並住此寺收徒傳法,形成格魯派。其主要弟子有賈曹傑(第一代甘丹赤巴)、克珠傑(第一世班禅)、根敦珠(第一世DL)等人。
應當日以繼夜地實修成辦解脫和一切種智的所有道次,將所得的暇滿,做到有意義。如是先師唐吉欽巴①講道:
“最初廣求多聽聞,
中達經論皆教授,
最後日夜勤修持,
一切回向爲弘教。”
下面,該略述名爲吉祥無匹日沃噶丹派②的美譽白幡飄揚叁域的無垢宗規的建立。
① 唐吉欽巴:義爲“一切智者”。這裏是對宗喀巴大師的普稱。
② 日沃噶丹派;亦名噶丹山派。因格魯派的開山祖寺建于拉薩東郊卓日沃齊山上,故有此名。
第一章 總說對于內道佛教不同宗派之建立應當知何獲得定解的道理
在等同虛空的諸刹土①中,諸異生②玄學推理者③各依自己的臆想,于心中確定了基、道、果的立論,産生了數以難計的宣說此等立論的宗派風規。特別是正量④本師佛薄伽梵釋迦獅子以爲所化叁種性⑤,依次叁轉*輪⑥,摧伏了外道六師⑦的一切邪說,弘揚了一切利樂之源佛教大寶後,經過諸位佛語解釋師將叁*輪的密意,分別解釋後,佛教的宗輪師中就産生了有、經二部⑧
① 刹土:世間、世界。佛門認爲包括四大洲、須彌山和太陽、月亮等。
② 異生:凡夫。未證得正道者。
③ 推理者:尋思者。佛學的法相學者未能如實現見事物本性,但依各派因理,略思詳察,以進行推理者。
④ 正量:真切認識自境。從新認識自境之心,如真現量及真比量等。有標准、真實之義。
⑤ 所化叁種姓:叁種不同的根器,聲聞種姓、獨覺種姓和大乘種性。
⑥ 叁轉法轉:初轉四谛*輪、中轉無相*輪、叁轉分別*輪。
⑦ 外道:不皈依叁寶,不承認四法印的教派,這裏稱之外道。
⑧ 有、經二部:即有部和經部。有部,即分別說一切有部。梵音譯作毗婆沙,信奉《大毗婆沙論》的古印度佛教派宗名。承認無爲和有爲叁世的四宗派之一,即過去、現在和未來叁時諸法,其體皆有,名爲實有。經部,信從契經,固執承認內心、外境二者皆是實有的古印度小乘佛教的一派宗名。
和中觀、唯識二派①等四大宗派。《金剛心釋經》中講道:“佛教有四宗,五非能仁旨。”在此雪域藏地,亦是自從由佛身變化的諸法王、譯師和班智達等的宏恩大德,佛教大寶得以興旺發展以來,諸王臣、菩薩,以及通曉二種語言的諸大恩譯師等,他們何況財富與受用,更以身命也置之度外的難行刻苦和猛勵的大勇勤奮,前往
印度、尼泊爾和克什米爾等若幹地方,以叁種喜②,愛戴一切無诤公認的班智達和大自在聖人,聽聞了衆多佛法的教授,將所有的佛經及其注釋典籍,譯成藏語文,迎回了藏地。對于這些經典,如天蓋地的所有學問、德行兼優之士,各依自己的智能,充分解釋了諸多顯密經論的旨趣,並且實修了法力相承未斷的教授。根據實修的:體驗,從如何教授各自弟子的道理中,對見解尋求之理和正行
爲主的教授修行之規等出自新舊密教之見、修、行叁者的立論,産生了非一的主張和種種不同的名言應用法,從而形成了許多不同類別的宗派。此等宗派,即如甯瑪派依時間;如噶當派、佐欽派和希解派等依教授;如帕竹派和迦瑪噶舉派依祖師之言;如薩迦派和噶
丹派依地名等而立各自宗派之名,並也就産生了宗派立名的各種方法。但是,這些宗派中,無一不承許皈依和四法印③,所以,那些任何不同的見行主張也全未超越自部根本四宗④的任何宗規。特別是由于大乘總體和金剛乘的基、道、果的立論等全都是根據各自的本續和各種大論,以及憑依上師的要門、驗證和化機的特殊需要而宣說的,
① 中觀、唯識二派:中觀派,也稱“大乘空樂”,與瑜伽行派並稱爲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大派別。兩派約叁世紀時爲龍樹、提婆所創,各分別爲佛護、清辨所發展。中觀主要講緣起性空的道理。他們認爲一切萬有,都是相依相待的條件下而存在,叫做緣起,叫有。其
中沒有一個超越條件而能獨立自成、固定不變的實體,叫無自性,叫空。空有兩方雙融雙成,叫做中道,即是中觀。唯識派,此派說宇宙現象一切外境都只是識所變的,是內心世界的反應,外境沒有實體,就叫唯識。是絕對的主觀唯心主義。
② 叁種喜:財、物、服侍。以此叁種喜來承事上師。
③ 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磐寂靜。
④ 根本四宗:即指大小乘佛教的宗派,有部、經部、唯識派和中觀派。
所以,沒有一個不成爲甚深教授藏。因此,那種被貪愛自宗,憎惡他宗的雜染亂了心而任意講說貪嗔偏袒之惡語和增益者就造積了嚴重的借法罪業,所以,唯是墮入地獄之因。《寶性論》中講道:“雜染愚昧皆謗法,貪見令彼侮佛法。”接著又講道:“凡嗔法者無解脫。”《中觀心要論》中講道:“由偏向而心惱,故終不證寂靜。”班丹達瓦。講道:“貪愛自見憎他見,凡此唯是邪分別。”布教唐吉欽巴②講道:
“其教性相具不具,
不知不見由四因③,
魔啓其口妄分別,
謗法能仁經中戒。”
如此所講,當了知了借法偏袒會成爲謗法之業及其過患後,即如下面大佛希互拉④所講:
“獲如是暇已,
我若不修善,
無余欺過此,
亦無過此愚。”
如《寶鬘論》中所講:“貪嗔癡叁毒,所生業不善。”在此有幸這回只得一次暇滿人身大寶之時,就不該由于嗔恚和偏袒之故,
① 班丹達瓦:吉祥月。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論師。
② 布敦唐吉欽巴:布敦一切智。全名布敦·仁欽珠(布敦·寶成)。藏族著名佛學家。藏曆第五饒迥鐵虎年(公元1290)生于後藏夏麥地方。爲查普譯師之叁傳弟子,後居夏魯寺。所傳教派名爲布教派,亦名秋季夏魯派。第六饒迥木虎年(公元1364)逝世。有《佛教史》等著作甚多。
③ 四因:生因、依因、立因、持因。
④ 希瓦拉:寂天。公元七、八世紀時古印度一位佛學家。爲印度國王善铠之子,幼名寂铠,于那爛陀寺出家。著有(入行論)和<集菩薩學論)等。
而造積嚴重的借法之過來成辦惡趣①之因。一切不分派別的守持佛教者和聖教宗派都應當修學遠離偏袒的淨相和以公道正直的智慧,充分觀察,精進于現一切教法皆爲無違和將無余佛經現爲教授的實踐。如是在班禅·唐吉欽巴②所著的《大印根本大道》中講道:
“《俱生和合》《大印盒》、
《五俱》《一味》《四種學》、
《能息》《能斷》《大圓滿》、
《中觀正見引導》等,
各別立名雖衆多,
然通了義與教理,
得有證驗瑜伽師,
觀之乃同一意趣。”
正如尊貴的五世DL所講:
“無偏宗派蔗乳等,
不同甘甜差別大。”
即是說,不同宗派的根本堪布③從各自證悟的體驗上,專爲適應自己化機的覺知,雖然各有一套不共的種種宣說之規,但是,此等若由公道正直的智者以正理觀察的話,除了僅僅理解的方式和名言的立法上有所不同外,
① 惡趣:惡途、叁途。佛書所說多行上品惡業爲因,往趨忍受單純上品痛苦爲果的叁類有情之總名。
② 班禅·唐吉欽巴:唐吉欽巴是稱號,義爲一切智。本名洛桑卻季堅贊,譯爲善慧法幢(1567—1662)。爲四世達較和五世DL喇嘛近圓戒師,是劄什倫布寺第一任座主和色拉、哲蚌寺座主。以後由他
轉世的活佛繼承劄什倫布寺法座。1645年,受固始汗封爲“班禅博克多”稱號。1647年,又受清顧治帝封爲“金剛上師”名號,後被追認爲第四世班禅額爾德尼。
③ 堪布:是藏音,即親教師。梵音邬波馱耶。即傳授出家戒或近圓戒的和尚,故爲親教授師,略稱親教。藏地或稱爲剃度堪布、近圓堪布。
究竟意趣之樞要是同一的。此說意義極大,故當必須了知。總的來講,就一切經義的理解方式上說法不同,不只是各個宗派如此,就是一個宗派也有若幹不同的內部講法。所以,不可以僅僅因此,就成爲烏鴉與貓頭鷹之喻。因爲,對于佛經,大小乘的說法也不相
同;彼有優劣之別,是佛自己所講;對于佛經,分辨了不了義之理的立論是合理的;自部根本四宗從各自基、道、果的立論主張上也有優劣上下的差別等。所以,經中既破斥上上宗派不承認諸下下宗派的主張,又講了那種下下見能成爲理解上上見的方…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