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P3

  ..续本文上一页

  ② 龙觉:即龙菩提,别名龙慧。古印度龙树论师的弟子。据称为龙树所传密法的

  继承人,证得大手印成就者之一。

  ③ 圣天:藏音译作帕巴拉。梵音译作阿离野提婆,亦作圣提婆,古印度一论师名,

  为龙树有名的弟子。著有《中观四百论》等书,阐扬龙树意旨。

  ④ 月称:古印度一位佛学家名。公元七世纪时出生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族。出家后学习龙树中观论等,后为那烂陀寺堪布。著有《中论释句》、《入中论》等。承佛之传,开中观应成派。

  ⑤ 佛足:(994—1018),是后宏时期最大的译师。他的新译密法,由萨迦的祖师继承,后来形成萨迦派。

  ⑥ 无上部:佛教密宗无上瑜伽部的略名。

  ⑦ 夏·宗喀巴·洛桑扎包:东方宗喀地方人·善慧名称《1357—1419》。今青海省湟中县宗喀地方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1363年七岁出家为僧,1372年十六岁动身去西藏,博学显密经典。三十八岁以后致力于进行宗教改革。著述甚多,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1409年,在拉萨大昭寺举办祈愿大法会。后来一年一度在拉萨举行的传召大会就从此开始。同年倡建甘丹寺,并住此寺收徒传法,形成格鲁派。其主要弟子有贾曹杰(第一代甘丹赤巴)、克珠杰(第一世班禅)、根敦珠(第一世DL)等人。

  

  应当日以继夜地实修成办解脱和一切种智的所有道次,将所得的暇满,做到有意义。如是先师唐吉钦巴①讲道:

  “最初广求多听闻,

  中达经论皆教授,

  最后日夜勤修持,

  一切回向为弘教。”

  下面,该略述名为吉祥无匹日沃噶丹派②的美誉白幡飘扬三域的无垢宗规的建立。

  

  ① 唐吉钦巴:义为“一切智者”。这里是对宗喀巴大师的普称。

  ② 日沃噶丹派;亦名噶丹山派。因格鲁派的开山祖寺建于拉萨东郊卓日沃齐山上,故有此名。

  第一章 总说对于内道佛教不同宗派之建立应当知何获得定解的道理

  在等同虚空的诸刹土①中,诸异生②玄学推理者③各依自己的臆想,于心中确定了基、道、果的立论,产生了数以难计的宣说此等立论的宗派风规。特别是正量④本师佛薄伽梵释迦狮子以为所化三种性⑤,依次三转*轮⑥,摧伏了外道六师⑦的一切邪说,弘扬了一切利乐之源佛教大宝后,经过诸位佛语解释师将三*轮的密意,分别解释后,佛教的宗轮师中就产生了有、经二部⑧

  

  ① 刹土:世间、世界。佛门认为包括四大洲、须弥山和太阳、月亮等。

  ② 异生:凡夫。未证得正道者。

  ③ 推理者:寻思者。佛学的法相学者未能如实现见事物本性,但依各派因理,略思详察,以进行推理者。

  ④ 正量:真切认识自境。从新认识自境之心,如真现量及真比量等。有标准、真实之义。

  ⑤ 所化三种姓:三种不同的根器,声闻种姓、独觉种姓和大乘种性。

  ⑥ 三转法转:初转四谛*轮、中转无相*轮、三转分别*轮。

  ⑦ 外道:不皈依三宝,不承认四法印的教派,这里称之外道。

  ⑧ 有、经二部:即有部和经部。有部,即分别说一切有部。梵音译作毗婆沙,信奉《大毗婆沙论》的古印度佛教派宗名。承认无为和有为三世的四宗派之一,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诸法,其体皆有,名为实有。经部,信从契经,固执承认内心、外境二者皆是实有的古印度小乘佛教的一派宗名。

  

  和中观、唯识二派①等四大宗派。《金刚心释经》中讲道:“佛教有四宗,五非能仁旨。”在此雪域藏地,亦是自从由佛身变化的诸法王、译师和班智达等的宏恩大德,佛教大宝得以兴旺发展以来,诸王臣、菩萨,以及通晓二种语言的诸大恩译师等,他们何况财富与受用,更以身命也置之度外的难行刻苦和猛励的大勇勤奋,前往

  印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等若干地方,以三种喜②,爱戴一切无诤公认的班智达和大自在圣人,听闻了众多佛法的教授,将所有的佛经及其注释典籍,译成藏语文,迎回了藏地。对于这些经典,如天盖地的所有学问、德行兼优之士,各依自己的智能,充分解释了诸多显密经论的旨趣,并且实修了法力相承未断的教授。根据实修的:体验,从如何教授各自弟子的道理中,对见解寻求之理和正行

  为主的教授修行之规等出自新旧密教之见、修、行三者的立论,产生了非一的主张和种种不同的名言应用法,从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别的宗派。此等宗派,即如宁玛派依时间;如噶当派、佐钦派和希解派等依教授;如帕竹派和迦玛噶举派依祖师之言;如萨迦派和噶

  丹派依地名等而立各自宗派之名,并也就产生了宗派立名的各种方法。但是,这些宗派中,无一不承许皈依和四法印③,所以,那些任何不同的见行主张也全未超越自部根本四宗④的任何宗规。特别是由于大乘总体和金刚乘的基、道、果的立论等全都是根据各自的本续和各种大论,以及凭依上师的要门、验证和化机的特殊需要而宣说的,

  

  ① 中观、唯识二派:中观派,也称“大乘空乐”,与瑜伽行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两派约三世纪时为龙树、提婆所创,各分别为佛护、清辨所发展。中观主要讲缘起性空的道理。他们认为一切万有,都是相依相待的条件下而存在,叫做缘起,叫有。其

  中没有一个超越条件而能独立自成、固定不变的实体,叫无自性,叫空。空有两方双融双成,叫做中道,即是中观。唯识派,此派说宇宙现象一切外境都只是识所变的,是内心世界的反应,外境没有实体,就叫唯识。是绝对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 三种喜:财、物、服侍。以此三种喜来承事上师。

  ③ 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④ 根本四宗:即指大小乘佛教的宗派,有部、经部、唯识派和中观派。

  所以,没有一个不成为甚深教授藏。因此,那种被贪爱自宗,憎恶他宗的杂染乱了心而任意讲说贪嗔偏袒之恶语和增益者就造积了严重的借法罪业,所以,唯是堕入地狱之因。《宝性论》中讲道:“杂染愚昧皆谤法,贪见令彼侮佛法。”接着又讲道:“凡嗔法者无解脱。”《中观心要论》中讲道:“由偏向而心恼,故终不证寂静。”班丹达瓦。讲道:“贪爱自见憎他见,凡此唯是邪分别。”布教唐吉钦巴②讲道:

   “其教性相具不具,

  不知不见由四因③,

  魔启其口妄分别,

  谤法能仁经中戒。”

  如此所讲,当了知了借法偏袒会成为谤法之业及其过患后,即如下面大佛希互拉④所讲:

   “获如是暇已,

  我若不修善,

  无余欺过此,

  亦无过此愚。”

  如《宝鬘论》中所讲:“贪嗔痴三毒,所生业不善。”在此有幸这回只得一次暇满人身大宝之时,就不该由于嗔恚和偏袒之故,

  ① 班丹达瓦:吉祥月。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论师。

  ② 布敦唐吉钦巴:布敦一切智。全名布敦·仁钦珠(布敦·宝成)。藏族著名佛学家。藏历第五饶迥铁虎年(公元1290)生于后藏夏麦地方。为查普译师之三传弟子,后居夏鲁寺。所传教派名为布教派,亦名秋季夏鲁派。第六饶迥木虎年(公元1364)逝世。有《佛教史》等著作甚多。

  ③ 四因:生因、依因、立因、持因。

  ④ 希瓦拉:寂天。公元七、八世纪时古印度一位佛学家。为印度国王善铠之子,幼名寂铠,于那烂陀寺出家。著有(入行论)和<集菩萨学论)等。

  

  而造积严重的借法之过来成办恶趣①之因。一切不分派别的守持佛教者和圣教宗派都应当修学远离偏袒的净相和以公道正直的智慧,充分观察,精进于现一切教法皆为无违和将无余佛经现为教授的实践。如是在班禅·唐吉钦巴②所著的《大印根本大道》中讲道:

   “《俱生和合》《大印盒》、

   《五俱》《一味》《四种学》、

   《能息》《能断》《大圆满》、

   《中观正见引导》等,

  各别立名虽众多,

  然通了义与教理,

  得有证验瑜伽师,

  观之乃同一意趣。”

  正如尊贵的五世DL所讲:

   “无偏宗派蔗乳等,

  不同甘甜差别大。”

  即是说,不同宗派的根本堪布③从各自证悟的体验上,专为适应自己化机的觉知,虽然各有一套不共的种种宣说之规,但是,此等若由公道正直的智者以正理观察的话,除了仅仅理解的方式和名言的立法上有所不同外,

  

  ① 恶趣:恶途、三途。佛书所说多行上品恶业为因,往趋忍受单纯上品痛苦为果的三类有情之总名。

  ② 班禅·唐吉钦巴:唐吉钦巴是称号,义为一切智。本名洛桑却季坚赞,译为善慧法幢(1567—1662)。为四世达较和五世DL喇嘛近圆戒师,是札什伦布寺第一任座主和色拉、哲蚌寺座主。以后由他

  转世的活佛继承札什伦布寺法座。1645年,受固始汗封为“班禅博克多”称号。1647年,又受清顾治帝封为“金刚上师”名号,后被追认为第四世班禅额尔德尼。

  ③ 堪布:是藏音,即亲教师。梵音邬波驮耶。即传授出家戒或近圆戒的和尚,故为亲教授师,略称亲教。藏地或称为剃度堪布、近圆堪布。

  

  究竟意趣之枢要是同一的。此说意义极大,故当必须了知。总的来讲,就一切经义的理解方式上说法不同,不只是各个宗派如此,就是一个宗派也有若干不同的内部讲法。所以,不可以仅仅因此,就成为乌鸦与猫头鹰之喻。因为,对于佛经,大小乘的说法也不相

  同;彼有优劣之别,是佛自己所讲;对于佛经,分辨了不了义之理的立论是合理的;自部根本四宗从各自基、道、果的立论主张上也有优劣上下的差别等。所以,经中既破斥上上宗派不承认诸下下宗派的主张,又讲了那种下下见能成为理解上上见的方…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萨迦世系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