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假造或由心假造而生起之门所修的次第,所以称做生起次第。
生起次第的主要所断是凡常的相和耽著二者,所以,对于现为凡常者的对治,应当修学明相,对于耽著的对治,应修学我慢。此二者中,又耽著是主要的所断,相是次要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道:“故对治凡常慢,以修能依所依曼陀罗之我慢为主。遣凡常相,修能依所依之殊胜相,是彼分支。”称做这样的凡常相和耽着,也是指显现为一种平凡寻常的能依所依曼陀罗。
耽著(执)为如是的心,是指那个于俱生中已有者。此二者如何破除呢
就是在明想能依所依曼陀罗时,由再再串修那个如所明想之明显的心,在意识上遣除凡常境相,于是由智慧目现:所成的清净的能依所依之相便于心中现为不灭,故能遣除凡常境相。如是若能如所依而生起,便串习了坚实的天慢,所以,是能断除那个俱生而有的执已为凡常的心。
此亦不是断除那种于根识现显的境相,而是应当唯断除那种于意识前现为和耽著为凡常的情器世间。即如《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所讲:“所断之凡常相,非根识前所现情器,是于意识前现为凡常情器者。”此二者如何以生起次第断除的方法,亦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道:“于此分位,非如由出世间道,永断种子。
亦非如由世间道,损害种子,伏其现行。若尔,如何破除
谓若无别的客尘违缘,当住于彼彼能依所依曼陀曼及其我慢时,能转成如前面所说的我慢。当明想彼曼陀罗时,若能生起如所明想最极明显,即是于意识前以彼遣除凡常境相的方法,伏除凡常的相和执(耽著)二者。”
《生次广论》中亦讲道:“是故,此凡常境相,应于心前遣除。遣除彼,亦非是由将此凡常相修为全无而遣除;而是收摄此趋入世俗凡常相之心于内后,以持心于胜义空性之门,遣除凡常相于心境中显现,故于此后亦是修习空性。即应了知遣除凡常相于心中显现和破除实际有二者之差别。”
然而,对于识别凡常的境相和耽著体性的方法,有的智者将凡常相安立为烦恼障,将凡常耽著安立为所知障。有的将二者皆承许为烦恼障以及不承许为烦恼障的道理,虽有种种主张。但是,总之,这个凡常的相执,乃是障碍修学清净情器世间的违缘。
所以,唯是由于对坚实的清净相执,串习达到了最大,不净的相执才于心前停滞,而不是如因由此二者自身之亲缘,截断质流①而能断除的除障方法。所以,晚近的一些大德主张不说为障。
但是,将情器见为和执为凡常的根本,是在于这个将情器世间见为真实和执为真实。即如耳传教授库主•喜饶嘉措大师所著的《胜乐生起次第论》中所讲:“凡常相执之主要者,是实见和实执。
由于执我为实有,所以是生起谓处、身、受用、亲眷和助伴等一切皆为“我的”的执著实有之根本。”即是说,由于由实执将此凡常身执为天身,所以不利于断除生死的根本。而若对空性引生出定解后,将现分显现为天的行相,便在定解心中修习空性,所以是智慧资粮。由于现分显现为天身,所以是福德资粮。
由于从一个心上,二资粮有了融合,所以资粮圆满的程度就极大。特别是若被正见摄持了的话,对于断除生死的根本,作用就极大。《生次广论》中讲道:“故初次第时,虽大多以修习现品天轮为主,然一切如是天轮亦
① 质流:实质相续。物质本身刹那前后继承的系统。如青棵种出青绿苗的过程中,青棵本质继承不绝者,名为质流。
当于一切法皆无自性之空性引生出猛励的定解后,学习令彼一切皆现如幻。缘所缘天后,修行相无自性义,发胜解慧,转入空性,其”慧所取之相现为能依所依曼陀罗。如是甚深明了无二的瑜珈,每次修时皆当修习。若如是修,于生起次第分位中,凡修任何天轮,悉皆成为与生死根本我执和相执直接相违之道后,乃能成为解脱一切三有苦之因。故应对此义大难量之处获得定解。”
又讲道:“又抉择此不净心为无实后,即此修习如幻之慧乃是单慧。而缘坛轮后,彼修习行相为无自性之慧,便是由缘坛轮分而生为福德资粮和由生起无自性的感受分而生为智慧资粮这二者的体性。此中之福德资粮者,由于是密宗殊胜方便所摄的福德资粮,所以较波罗密多乘之福德资粮最为殊胜,而且是福德资粮有多少差别,智慧资粮就成多少差别。
是故,缘所缘天曼陀罗后,彼定解为无自性之慧,是较如缘苗芽后,定解为无自性之慧成为能对治实执的功能,殊胜百倍。是故,即此二慧,就能生为对断除生死根本具足法力功能的殊胜二资粮体性。应由勤修如是道,对闲暇身受取精要。”如此所讲,遣除凡常相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一切修习现品曼陀罗,都能显现其为空性的变化。
所以,就像在定中于法尔长时等引,而在从此出定后的一切时中,此种种世间法皆能现见,又能以定力使其现为无自性的如幻一样,在此分位亦是先修空性后,从此而出定的。所以,彼慧之精华若不消散,而能不间断地修天轮的话,此等既能现见,又能使其现为无自性如幻。是故,这种如果于初次第中将现品一切天轮,修为现空如幻,就是成熟心相续,引生圆满次第之完满证悟的方便。
即如《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所讲:“初次第时修习空性十分必要。以生起次第是成熟相续,引生圆满次第之圆满证德的方便故。若不修空,则不能如是成熟故。”又讲道:“又智者起疑之处,谓无有与彼系缚之根本我执行相相违的了悟无我之见,则失能得解脱生死之道的心要。此等问答之理,是二种次第之所共需,智者应知。”
又在《生次广论》中讲道:“生起次第道要之诸分,即下顺所净事①行相、上顺果位行相和中顺圆满次第行相第三事。此乃成为同位②的每一种修法所作。”如此所讲,取转生起次第分位之死有为法身的道用,亦是修学所净事这个基位的死有,由于蕴等隐没,故一切粗分戏论悉皆寂灭,随顺彼的是能净③外境空性与有境大乐二者无别的法身本体,取转于此法身本体安住我慢的法身为道用。
如此修学,由于现起了圆满次第位的比喻光明,故能使遣除了凡常死有的道位法身成熟。取转中有为报身的道用,亦是修学所净事这个基位的中有,由原始心从俱有缘和由原始心所乘的风息从近取因,使成中有身。此亦是如虹的极细微身。而由于修学了随顺彼的能净报身行相等,故能成熟遣除了圆满次第位之凡常中有的第三次第之幻身和道位之报身。
取转生有为幻身的道用,亦是修学所净事这个基位的中有于父母之精血中受身后,变成了凡常肉眼之境,变成能成办与彼等共通之事,由于取修了由随顺彼的能净报身为了化机之利而受取粗界的化身为道用,故成了圆满次第位的身清净化身和心清净义光明二者和合的有学双运,由彼想着为化机之利而受取了粗界之身后,成办有情的利益。
能成熟道位化身,即这种取转初次第之三身为道用的瑜伽,能成熟第二次第的三身和能成熟为证得果位三身为体性无别的善根。此亦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道:“生起次第中需明所净能净之理。明辨之法,即如生死中有三事而修。”又讲道:“故当顺所净事而了知二次第之诸宗要,对于初次第为第二次第之因的道理,生起坚实定解。”那么,所净事凡常的生、死、中有三者,以能净道如何来净治的呢
《生次广论》中讲道:“此中非是由生发生死中有之未来同类为
① 所净事:所净基。生存、死有和中有。
② 同位:异体的两种事物同时存在于一处。如说金瓶,此既是金,又是瓶,故说名同位。
③ 能净:密宗生圆二次第中所摄之道。喻义光明,净不净幻身,有学双运身等瑜伽行。此种瑜伽,譬如能洗净污垢的水和洗涤剂等,故名能净道。
无垢之门而净治,因为生死中有不可能又是性相(合格)的,又是无垢的。亦非是将此三者现前而消除障垢,因为对于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就已经现前。亦非如净治我执,对彼无需引生随顺我执行相之道,因为作为断绝我执的替代品,亦非是引生一个与彼同类的余者。
因此,此中应了知为以随顺三所净事行相之道,不令彼三者真现后,以其代替品——能使与彼同法(相似)的道位与果之三身生起者——能净二次第来净治三所净事之义。”又讲道:“又能成为成熟生次和圆次的方法为何
是以本尊加持心相续,并净治大业障,积集广大福德资粮之门,成为甚深圆次于心相续生起之顺缘,消除逆缘。
但是,主要是以基位之生、死、中有之行相于心相续如实生起的圆满次第,无余净治彼凡常生、死、中有之相执的种子后,使变成真实三身。而在此前,纵未达到随顺基位之生、死、中有行相,但于意境乃是等同;三身虽未真正达到性相,然于意境中是以与彼等同的行相者——随顺圆满次第行相的生起次第,折伏凡常生、死、中有之相执现起之门而成熟圆满次第。”
对于这样的一种性相完具的转能成熟圆满次第之三身为道用,虽然能得生起次第之名,但是,仅修如刹那顿生、独雄本尊和单身空行母等,则不会有生起次第之名。因为起码依止五位天以上的曼陀罗,施设处五蕴能净才圆满,所以,界和处亦摄于此中。但是,独勇大威德则完具转标帜等之三身为道用的枢要,这是宗喀巴大师的无上意趣。
由生起次第加持蕴、界、处,也是为了使圆满次第幻身发挥效能,加持身中的脉和界,也是为了使光明发挥效能,由将一切内外脉界修为体性无别,令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有殊胜的所作。这如《生次广论》中所讲:“复又,于现在自身总体和身内诸各处,将天庄严胜解为彼彼蕴、界、处之体性,并再再修学将彼等纳入光明之胜解。
故于圆满次第时能从彼彼处容易收摄身中一切气息,并由其聚集,光明显现等则能最极容易且迅速成熟。”此外,生起次第有随念粗略同一的瑜伽和证悟细微的瑜伽二种,所以,此等皆能成熟圆满次第。此亦在《五次第明…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