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P35

  ..续本文上一页

  以语策励意,

  所成胜悉地,

  与意生欢喜。”

  是随从如此所讲,将身远离、语远离和心远离等三远离,以及幻身、光明和双运等三项,共作为六次第的。所以,经中讲了只是分合而已,并不违背意趣。又关于五次第和六支加行互摄的道理,即如《五次第明灯论》中所讲:“能摄,即身远离等的六次第;所摄,即六支加行。

  是故,此又按照三类《菩萨注释》之规、随从《妙音言教》之规、《掌华论》之规、《教授穗论》之规和胜乐卢伊巴派等,如来金刚所解说的六支加行等,各虽相同,但有诸多义不相同之处。”对此,天竺的班智达和得成就者,藏地的桂派诸师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然而,宗喀巴大师的主张,日沃噶丹派的宗规则在《五次第明灯论》中讲道:

  “收摄禅定二支是身远离,

  运气是语远离,

  持风是光明,

  随念是从光的逆次(还灭)而起的三相之显现法,

  三摩地是双运。

  如是后二加行,为双运所摄。”

   如此所讲,心远离就与静虑的专注一境和转入光明前的三空性相等同。所以,此二项虽未明文直说,但并非不包括在六支之中。五次第的程序也与进道的次第相符。

  这如《五次第明灯论》中所讲:“故是全如基位五次第而修。即于心间修学不坏明点和缘心间后,对风息生、入、住三者修了金刚念诵,故于彼最后,气息出入悉皆返还,渐次融人心间,由此现起四空。现起后,唯从住于粗身内的风心而成极细微幻身。此复,于义光明之后,能成双运身;于喻光明之后,能成幻身。

  由于彼报身不为凡常眼所见,所以,彼报身若取粗蕴之身,亦成肉眼之境,此即化身。”总之,诸大乘种姓所追求的主要者,乃是他利,而彼又于化机真现后,能成办彼等之利者,就不是法身,唯是色身。所以,不但应当成办随顺色身行相之因,而且还应当主要证成色身。因此,何不依止此规,不改换此凡常身而从此蕴上于一生中证得双运金刚持的果位。

  此复,若仍不堪能将此有漏取蕴变为相好庄严之佛身,而于往生后成佛的话,便由咒道之功用使一生即身成佛之立论成为衰败。若尔,是怎样的呢

  是说,此凡常苦谛蕴,以道净治后,就由彼唯风心所成的极细微的原始身①所近取,那么能成果位色身之不共亲因——有学双运就应当先行。

  对于证成彼,则应当分别修习要何者双运转的分支——方便与智慧。所以,一切方便实修的成就——幻身若于此生证得,此身便决定成佛。此复,若离共同的父续和时轮,虽修其他胜乐、喜金刚等母续法类的任何道,世俗幻化之圆次建立也随顺《密集》,而单依母续本典,则不能了知如何证成幻身的全部教授。所以,应当以《密集》品中所明确宣说的幻身修法要门,加以补充。

  即如《明炬论》中所讲:“乐空无别之道与幻身二者,其中此后者极难了悟。此又应当了知从此最胜规中寻求后,转修于余。”若尔,这个第三次第的幻身该当如何修呢

  如前面所讲,由于《密集根本续》中最极隐匿而混乱,所以,除了结合本释外,总于二次第之立论,别于第三次第幻身的立论不能明确了知,而且彼又为六边四规所封禁,因此,除了依止上师的要门外,不能够了知。这

  ① 原始身:基位身。微细持命风或心风无别之清净身。此身自轮回无始以来,直至尚未成佛之前,继续不断。

  

  在《五次第论》中讲道:

  “知自加持次,

  宣说世俗谛,

  此由上师恩,

  能得而非余。”

  《摄行论》中讲道:“天之真实性不可思议与一切佛讲说,皆来自上师传承次第。诸十地菩萨亦不达之境,吾已通晓。”《明炬论》中讲道:“本续之义,因六边之故而未善说。

  师说非是诸随行如名言文字者之境的幻身,当从上师要门中了知,彼如是者,当由龙树菩萨解说。”又如该论中所讲:“又说密咒难解之处,多需观待于上师要门。其中幻身之教授要观待于上师要门,显然是一种绝不同于余者的极重大之观待。”所谓上师要门,也非如写成文字的零散要门和从伏藏中所取出者,而是指将《五次第论》和《摄行论》等互相比较补充后,无误地了解圣师徒的意趣。

  《明炬论》中讲道:“幻化,唯当从上师要门了知的要门之究竟,即是《五次第论》与《摄行论》。从诸佛子之余要门中亦能得少许。复又,《五次第论》中不明显者,《摄行论》中有明显宣说,故当从《摄行论》中了解。”又讲道:“若能善解凡正文所宣说之义,便不错要门之诸重大要点。

  那种于此不做长久修习,却勤习于别的细小要门,这连是经中说为要从上师要门了知的教授要点的一知半解也不认为。”如此所讲,对此极难了悟的幻身立论,凭依全未如实了达本续、大德和圣师徒等之意趣的印藏的片面论典,藏地先师大都对此法类的理解,皆如芭蕉之实。有的人,幻身之义虽然自性非有,但唯于名言中有,便将谛实空主张为如幻。

  有的人,由于若仅如此,则不成为密宗传规,故将现显为面、手、装饰和模样等之行相,但不成为胜义的天身显现无自性,承许为一种如镜中影像。又有的人说,是从具五色光的(啊)字和不坏明点的圆成中天身起为现空聚合。云云等,出现了许多说法。然而,这些皆未达到圣师徒的意趣,也不成为幻身之义。

  《摄行论》中讲道:“诸凡住于契经等之理和依止生起次第的修习者虽然也将一切法比讲为如幻、如梦和如影像,并特别胜解,但是,以彼诸比喻不能了知唯由自身加持之门——智慧,能圆成意自性之天身。”即是说,仅以穷究谛实空如幻之义的这点理解,不能了悟此时的幻义;生起次第时幻身之义并不完全,并由于彼时是以不离定解三轮①为无实的殊胜信念的心信,修行了天瑜伽,所以,虽然无阻地现为如虹,但也无幻身之义;虽然说了于下部密乘也修如虹的幻身,但是宗依②——分辨粗细蕴法的立论一点也没有;而且虽然说了在无上瑜伽部的生起次第时,能分辨粗细蕴和从彼中能起为天身,但也是表面信解;所说的在转报身为道用时,从不坏明点和具五色光的[啊]字与[哞]字等中能起为天身行相之理,但是,此等一切皆不成为此口寸的幻身义。

  所以,直至宗喀巴大师未出世前,都将与显宗共同的谛实空唯幻或唯将与生起次第共同的天身显现无自性,当作幻身之义。即除了总义上的幻义说法外,隐义③的幻化——第三次第的幻身和究竟的幻化——双运之一的世俗幻身其各自的体性、以气息亲因修成的方法、清净不清净的差别、不净的幻身以光明净治的方法、立起的界限和十二种幻喻”所表示的不同要点都有什么等等,皆不知安立。

  是宗喀巴大师根据《五次第论》、《摄行论》和《明炬论》的第十二品与第十五品等中所宣说的要门等,充分解释了《密集本续》的宗旨。以此解释,

  ① 三轮:指能作的人、所作的事和事件的对境。

  ② 宗依:所立事。提出因法论式时,成立即论证所立事物之处或对境。如说:“有法之声,即所净事有法。”。

  ③ 隐义:殊胜的见解和现证次第。

  ④ 十二种幻喻:佛书所说十二种不真实的虚渺之物。即1、幻术;2、水中月形;3、双影(眼花时所见一物之二重象);4、阳焰(夏季日照沙滩,地面映成状如流水或火焰的幻景);5、梦幻、6、回声;7、海市蜃楼;8、魔术;9、彩虹;10、电光;11、水泡;12、镜中之花。

  

  不仅是吉祥密集,而且还掌握了一切父续道的核心,将由何门安立为父续的不共能立,是此幻身修法的理由,特别是第三次第的幻身,以色身的不共亲因之门来修的方法、以所净事的不共枢要之门来修的方法、凭依生天方法的不共枢要来修的方法、凭依方便智慧体性无别的枢要来修的方法等于此雪域之境,

  往昔任何智者都未说到的要门之一切细而又细的密要,皆如实地按照圣师徒的意趣,做了充分的解说。这样的解说,就是金刚持佛亲临也没有宣说得较此教授精华更胜,是成为密意的唯一精华。所以,他派的大德达仓译师喜饶仁钦也虽然过去对大师做过一些不恰当的批判,但是,后来由于见到了这样的妙释,心中顿生了真实不变的信奉,在对宗喀巴大师的赞词中这样讲道:

  “显密无边密宗胜,

  续部无边无上胜,

  二次无边幻身胜,

  顶礼前无妙释藏。”

  此外,作为《时轮》总义,也再三赞美了大师著作中有关幻身的论述,称此是公正大智者的无上别法。如是普照五世DL也讲道:

  “幻身信度①波罗②莲花门,

  非由拎夸日月光开放,

  善说美女妙口微屑酒,

  当撒洒时彼莲何自在。”

  ① 信度:信度河。孔雀河下游的古名。西藏古地方志说,玛那萨罗沃地南岸,有金色岩,形如鹏啄,流出五百小溪,携带金沙,有绕池周七匝,流入南海。

  ② 波罗:即波罗奈斯或婆罗泥斯。印度恒河流域罗河和奈斯河间一城市名。译义江绕城。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此城东北十余里之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四谛*轮之处。

  

  等亦住于公正的直述。那么,安立何者为幻身的不共宗依呢

  诸有情之极细微风、心二者,是幻身的能立事。即如《明炬论》中所讲:“此即主要为了认识如幻的天身由何所成的能立事——原始身。”该论中又讲道:“成为有情命名事之原始身,穷尽于唯风心之身。故是展示离此则无体性不同之身。”有情之身,有粗显分际之身和细微原始之身二类。

  所以,前者就是这个粗显异熟生身①,后者就是极细微风心,以及彼现为形象之相的中有身和如梦之身。

  所谓唯风心的心,它不是根识,只是意识。而风,也非如根本四风②和五支分风③,经中讲成是分持命④为粗细二种中的那个细者。所以,幻身的能立事——原始身,就是那个心间不散的极细微的持命风。而原始心,就是凭依持命风而有的一种极细微意识。

  那么,将这样的能立事如何修为世俗幻身呢

  就像凡常中有能成,也必须观待于以…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萨迦世系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