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护送者,或如渡越大河时之船夫。”
此等若依次解说,善知识是如引路人,是说当行往陌生的道路时,若无响导,恐有迷路、恐有错路和恐有失路。若有响导,便无迷路、错路和失路之疑而能够无虚耗地到达那个目的地。如是住于无上菩提道后,在趋赴等觉之地中,若无那位等同响导的大乘善知识,恐迷入外道之道、错入声闻之道和失于独觉之道。
若与等同响导的善知识亲近,就不会迷道、错道和失道,而能抵达一切种智之城。如是亦在《吉祥莲花生传》中讲道:“善知识者,因能使人到彼岸之道,故如响导。”善知识是如去往怖畏地方的护送者。怖畏的地方是有强盗或野兽等的危害。去往彼处时,若无护送者,生命以及资财就有遭难之患,而若与强壮的护送者结伴,就能无难而往。
如是住于菩提道,在积集福德与智慧资粮而趋赴一切种智城时,若无等同护送者的善知识,恐有被如同强盗的内心妄念或烦恼和外部的恶魔与邪导等夺去善财,断送善逝生命之患。如是亦在经中讲道:
“烦恼强盗众,
得逞夺善财,
亦伤善逝命。”
又讲道:“若不远离等同护送者的善知识,则善财不失,善逝生命无断而能抵达一切种智之城。此外,菩提萨埵之一切福德,皆为善知识所守护。”又善知识等同船夫。是说渡过大河时,虽然坐于舟船或皮筏,而若无船夫,就不能到达河之彼岸,反会沉入河中或被河水冲走。
若有船夫,由其奋力,便会抵达河之彼岸。如是当渡轮回大海时,若无等同船夫的善知识,虽住于正法大船而行,亦唯沉于轮回并被生死之流而带走。即如龙树大士所讲:
“若无执浆者,
舟不达彼岸,
虽具一切德,
无师不脱有。”
所以,如果依止等同船夫的善知识,就会抵达轮回大海的彼岸——涅槃之陆地。《华严经》中讲道:“善知识者,既从轮回长河中能给以救渡,故如船夫。”因此,一切欲愿解脱者,皆当如理依止如同响导或护送者或船夫的正善知识。此乃经中所讲。尤其关于密咒金刚乘,巴毗哈讲道:“为因金刚持悉地,皆随行阿阇黎故。”《欢喜金刚》中讲道:
“非他诠俱生,
何处亦不得,
当依师方便,
由自福德知。”等,这些都是详广讲说了必须依止上师和若不依止上师,悉地不成之理。
特别是这个道统,是承许为加持道。所以,证悟未生者使生,已生者使发效力这二者皆观待于上师之加持。因此,凡被请授义灌顶的金刚阿阇黎,他虽然示现异生之状,亦当视为金刚持本身,而且义理上亦是如此。即如《金刚心要庄严论》中所讲:
“常敬师弟子,
如是观上师,
师同一切佛,
恒是金刚持。”
巴毗哈也讲道:“师与金刚持,不观为各异。”
如此所讲,为了以信上师与信金刚持等同之门,获得殊胜与共同悉地而如理依止,便是道的根本。总之,当所化自身在轮回中住于盖障稠密的壳内时,虽是上师亦见其为异生之状;相反,当盖障较小时,就能见为菩萨圣者之状而依止;由得上品资粮道能见为殊胜化身而依止;由得圣道能见为圆受身而依止等,这固然取决于所化自己的相续,
但是,由于能宣说与彼所化之分位相宜而适时的法和能使其相续中新生出与其觉知相应而本无的善业功德,并且对增长原有善业功德的方便也不迷惑,所以具足从有海中救度众生之悲心者,便是完具法相的金刚上师。称上师为善知识,也是到彼岸的法语,由于这种从有海中拔济的恩惠,父母亲友谁也不给予,所以是无上的亲友,因此才那样说。
如上所讲的四种上师中,现在对自己哪一位恩惠为大?由于化机异生初业者从一开始就不能依止诸先辈善知识,所以就与异生善知识相遇,由其语灯照明了道后,方能渐次与诸先辈善知识相遇而饮其语甘露,所以恩惠最大者,唯是异生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大般若经》中讲道:“为善知识所摄受之菩提萨埵能疾速成佛为正等觉。”
《吉祥莲花生传》中讲道:“善男子,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之菩萨不堕入恶趣,为善知识遍所守护之菩萨不趋赴恶友道,为善知识遍所培育之菩萨不违越大乘法,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之菩萨遍越异生地。”《华严经》中讲道:“诸善知识,是从一切恶趣中救护我,令我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教导,开示能往一切种智城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进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之法海,显示众圣曼荼罗。善知识者增长我一切白净法。”等,即讲了应当随念依止善知识的诸利益并当生起信等的许多道理。
此外,《五次第论》中讲道:
“当舍一切供,
正行供上师,
彼喜故获得,
遍智之胜智。”
正如所讲的依止上师而供养的利益一样,既然所有今生与最终的美满幸福,皆由如理依止善知识而获得,所以一切有缘者皆当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识。
关于如何依止具彼利益之善知识的方便或方法,就是当以恭敬与承事之门来依止,以胜解与感载之门来依止,以修持与殷重之门来依止。其中以恭敬依止,就是敬礼,上师光临时疾速起立、躬身、围绕,以渴望之心应时而语和以无厌足之心再再观瞻等,即如善才童子依止知识那样。《华严经》中讲道:“观瞻善知识,应当无厌足。何以言之,诸善知识,难见、难得、难遇也。”
以承事之门来依止,就是以同法之食、衣、卧具、坐褥、治病的药品和珍宝等资具,不顾身命地供养善知识,即如常啼菩萨依止善知识那样。《吉祥莲花生传》中亦讲道:“佛菩提,由承事善知识而证得。”以胜解与感载之门来依止,就是对善知识作佛陀想,不违背如其所讲的教诲,生起胜解、感载和信仰,即如班钦那若巴、玛尔巴和米拉日巴等依止善知识那样。
《大般若经》中也讲道:“当于汝之善知识殷重生起感载,当珍惜,当极喜爱。”以修持与殷重之门来依止,就是对彼善知识之法当以闻思修三者之门来行持和殷重实践。由此,善知识便会极为欢喜。即如《经庄严论)中所讲:“教法如宣修,能使师心喜。”文殊怙主•米旁巴讲道:
“于视黄金如土者大圣、
虽奉四洲富足又何为,
如若持其心中所藏法,
共许圣者密意能完具。”
如此所讲,唯如如来的圣言、诸论所讲的一切和上师所传授的道理而修持,才是善知识欢喜的无上方便,唯是依教奉行之喜。所以,即此道统大宝之圣上士夫班钦那若巴、法主玛尔巴译师和至尊日巴钦布等皆是以依止上师和无量苦行来完全满足善知识——彼悲自在的愿望后,次依教奉行使师欢喜,并由依彼,经义传承之证悟,才转移于弟子内心后,将其安置于成熟解脱之道的情形是为平常心所不可思议的,都有无数极希有的历史行迹。这里不能一一尽录,当从各自的全传中了知。
以如是依教奉行,使善知识欢喜是一切道的根本,并若具此了悟,由此则教证功德之树干、枝叶和花朵等使逐渐繁茂兴旺,最终会无疑证得解脱和一切种智之果。即如《吉祥莲花生传》所讲:“若使善知识喜悦,能证得一切佛菩提。”所以,当向善知识求授正法时,亦当断除法器三过[6]、六污[7]、五不持后,以具足四想[8]、足具六度和威仪依他之门,彻底遍闻来修持。
注释:
[1] 那落迦:即地狱。即三恶趣之一。
[2] 暇满:八闲暇和十圆满。八闲暇,意谓脱离八难,有修学佛道的余暇,世称为离八无暇,反之则为八无暇。十圆满,有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五自圆满是:得人生、生中土、诸根具足、未做颠倒业、信佛法;五他圆满是:佛降临世间、佛说正法、教法住世、法住随转、有缘修法。
[3] 三信:对佛身语意所起的信心:清净信、胜解信、现求信。
[4] 六界:可以修习密咒金刚乘的人身应具备的六界,即:空界、风界、火界、水界、地界和智慧界。
[5] 增上缘:指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长作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称增上缘。
[6] 法器三过:闻法弟子的三种过失。即:耳不听,如器口下覆过;心不记,如器底穿漏过;具烦恼,如器不洁,终变污浊过。
[7] 六污:即六过。听讲佛法时应断除的六种障碍:不信、不好学、心散乱、神志昏沉和厌倦。
[8] 四想:于正法作药物想、于自己作病者想、于如来作正士想、于教法作长住想。
一、讲说何为所闻所思的对境
(一)总说辨认正法的方法
我等之本师,即此导师释迦王于诸无量无数之劫海中、净治了全部佛土海、成熟了全部有情海和普遍圆满了祈祷海后,由以无余之状地如实了知了所有一切法后而成等正觉,为诸化机随时随地遍转了正*轮,是为一切功业中最极至高无上者。此中所谓正法,经中讲道:
“能除诸若障,
彼即是正法。”
如此所讲,凡若如理而修,就是一种成为穷尽诸有情盖障之方便的白净功德,这就是灭道所摄的诸无漏法和诸标准的经论。此复,前者就是所诠证法,后者就是能诠教法。总之,名为法的含义,即如《论议正理释论》中所讲:
“法者所知“道”[1],
涅槃及意境,
福寿及经典,
未来决法规。”
此即行于十义之中。彼等之中最增胜之法,就是以上所辨认的彼等法(教证二法)。
而此等名为正法,即由于是一切法之最和殊胜士夫圆觉佛所宣之法或由于宣讲了解脱三菩提[2]的圣道,故名正法。
彼正法若加区分,即是所诠证法和能诠教法二类。即如《俱舍沦》中所讲:
“佛之二正法,
即是教与证。”
所诠证悟的正法亦有二种,由四圣[3]心相续之能对治断除所断的离贪欲的性能是灭谛,凡能作离贪欲的能对治的性能是道谛。
能诠教法,若亦以性能来分,则有善说的经和注释经之密意的论二类,即如《天子请问经》中所讲:
“诸法“经论”二种摄,
善说及其密意释。”
其中经者,即如《一乘宝性论》中所讲:
“诸凡具义与法属,
能离三界烦恼语,
凡示寂静之功…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