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P21

  ..續本文上一頁護送者,或如渡越大河時之船夫。”

  此等若依次解說,善知識是如引路人,是說當行往陌生的道路時,若無響導,恐有迷路、恐有錯路和恐有失路。若有響導,便無迷路、錯路和失路之疑而能夠無虛耗地到達那個目的地。如是住于無上菩提道後,在趨赴等覺之地中,若無那位等同響導的大乘善知識,恐迷入外道之道、錯入聲聞之道和失于獨覺之道。

  若與等同響導的善知識親近,就不會迷道、錯道和失道,而能抵達一切種智之城。如是亦在《吉祥蓮花生傳》中講道:“善知識者,因能使人到彼岸之道,故如響導。”善知識是如去往怖畏地方的護送者。怖畏的地方是有強盜或野獸等的危害。去往彼處時,若無護送者,生命以及資財就有遭難之患,而若與強壯的護送者結伴,就能無難而往。

  如是住于菩提道,在積集福德與智慧資糧而趨赴一切種智城時,若無等同護送者的善知識,恐有被如同強盜的內心妄念或煩惱和外部的惡魔與邪導等奪去善財,斷送善逝生命之患。如是亦在經中講道:

  “煩惱強盜衆,

  得逞奪善財,

  亦傷善逝命。”

  又講道:“若不遠離等同護送者的善知識,則善財不失,善逝生命無斷而能抵達一切種智之城。此外,菩提薩埵之一切福德,皆爲善知識所守護。”又善知識等同船夫。是說渡過大河時,雖然坐于舟船或皮筏,而若無船夫,就不能到達河之彼岸,反會沈入河中或被河水沖走。

  若有船夫,由其奮力,便會抵達河之彼岸。如是當渡輪回大海時,若無等同船夫的善知識,雖住于正法大船而行,亦唯沈于輪回並被生死之流而帶走。即如龍樹大士所講:

  “若無執漿者,

  舟不達彼岸,

  雖具一切德,

  無師不脫有。”

  所以,如果依止等同船夫的善知識,就會抵達輪回大海的彼岸——涅槃之陸地。《華嚴經》中講道:“善知識者,既從輪回長河中能給以救渡,故如船夫。”因此,一切欲願解脫者,皆當如理依止如同響導或護送者或船夫的正善知識。此乃經中所講。尤其關于密咒金剛乘,巴毗哈講道:“爲因金剛持悉地,皆隨行阿阇黎故。”《歡喜金剛》中講道:

  “非他诠俱生,

  何處亦不得,

  當依師方便,

  由自福德知。”等,這些都是詳廣講說了必須依止上師和若不依止上師,悉地不成之理。

  特別是這個道統,是承許爲加持道。所以,證悟未生者使生,已生者使發效力這二者皆觀待于上師之加持。因此,凡被請授義灌頂的金剛阿阇黎,他雖然示現異生之狀,亦當視爲金剛持本身,而且義理上亦是如此。即如《金剛心要莊嚴論》中所講:

  “常敬師弟子,

  如是觀上師,

  師同一切佛,

  恒是金剛持。”

  巴毗哈也講道:“師與金剛持,不觀爲各異。”

  如此所講,爲了以信上師與信金剛持等同之門,獲得殊勝與共同悉地而如理依止,便是道的根本。總之,當所化自身在輪回中住于蓋障稠密的殼內時,雖是上師亦見其爲異生之狀;相反,當蓋障較小時,就能見爲菩薩聖者之狀而依止;由得上品資糧道能見爲殊勝化身而依止;由得聖道能見爲圓受身而依止等,這固然取決于所化自己的相續,

  但是,由于能宣說與彼所化之分位相宜而適時的法和能使其相續中新生出與其覺知相應而本無的善業功德,並且對增長原有善業功德的方便也不迷惑,所以具足從有海中救度衆生之悲心者,便是完具法相的金剛上師。稱上師爲善知識,也是到彼岸的法語,由于這種從有海中拔濟的恩惠,父母親友誰也不給予,所以是無上的親友,因此才那樣說。

  如上所講的四種上師中,現在對自己哪一位恩惠爲大?由于化機異生初業者從一開始就不能依止諸先輩善知識,所以就與異生善知識相遇,由其語燈照明了道後,方能漸次與諸先輩善知識相遇而飲其語甘露,所以恩惠最大者,唯是異生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的利益,《大般若經》中講道:“爲善知識所攝受之菩提薩埵能疾速成佛爲正等覺。”

  《吉祥蓮花生傳》中講道:“善男子,爲善知識正所攝受之菩薩不墮入惡趣,爲善知識遍所守護之菩薩不趨赴惡友道,爲善知識遍所培育之菩薩不違越大乘法,爲善知識正所攝受之菩薩遍越異生地。”《華嚴經》中講道:“諸善知識,是從一切惡趣中救護我,令我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教導,開示能往一切種智城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進入法界大海,開示叁世所知之法海,顯示衆聖曼荼羅。善知識者增長我一切白淨法。”等,即講了應當隨念依止善知識的諸利益並當生起信等的許多道理。

  此外,《五次第論》中講道:

  “當舍一切供,

  正行供上師,

  彼喜故獲得,

  遍智之勝智。”

  正如所講的依止上師而供養的利益一樣,既然所有今生與最終的美滿幸福,皆由如理依止善知識而獲得,所以一切有緣者皆當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識。

  關于如何依止具彼利益之善知識的方便或方法,就是當以恭敬與承事之門來依止,以勝解與感載之門來依止,以修持與殷重之門來依止。其中以恭敬依止,就是敬禮,上師光臨時疾速起立、躬身、圍繞,以渴望之心應時而語和以無厭足之心再再觀瞻等,即如善才童子依止知識那樣。《華嚴經》中講道:“觀瞻善知識,應當無厭足。何以言之,諸善知識,難見、難得、難遇也。”

  以承事之門來依止,就是以同法之食、衣、臥具、坐褥、治病的藥品和珍寶等資具,不顧身命地供養善知識,即如常啼菩薩依止善知識那樣。《吉祥蓮花生傳》中亦講道:“佛菩提,由承事善知識而證得。”以勝解與感載之門來依止,就是對善知識作佛陀想,不違背如其所講的教誨,生起勝解、感載和信仰,即如班欽那若巴、瑪爾巴和米拉日巴等依止善知識那樣。

  《大般若經》中也講道:“當于汝之善知識殷重生起感載,當珍惜,當極喜愛。”以修持與殷重之門來依止,就是對彼善知識之法當以聞思修叁者之門來行持和殷重實踐。由此,善知識便會極爲歡喜。即如《經莊嚴論)中所講:“教法如宣修,能使師心喜。”文殊怙主•米旁巴講道:

  “于視黃金如土者大聖、

  雖奉四洲富足又何爲,

  如若持其心中所藏法,

  共許聖者密意能完具。”

  如此所講,唯如如來的聖言、諸論所講的一切和上師所傳授的道理而修持,才是善知識歡喜的無上方便,唯是依教奉行之喜。所以,即此道統大寶之聖上士夫班欽那若巴、法主瑪爾巴譯師和至尊日巴欽布等皆是以依止上師和無量苦行來完全滿足善知識——彼悲自在的願望後,次依教奉行使師歡喜,並由依彼,經義傳承之證悟,才轉移于弟子內心後,將其安置于成熟解脫之道的情形是爲平常心所不可思議的,都有無數極希有的曆史行迹。這裏不能一一盡錄,當從各自的全傳中了知。

  以如是依教奉行,使善知識歡喜是一切道的根本,並若具此了悟,由此則教證功德之樹幹、枝葉和花朵等使逐漸繁茂興旺,最終會無疑證得解脫和一切種智之果。即如《吉祥蓮花生傳》所講:“若使善知識喜悅,能證得一切佛菩提。”所以,當向善知識求授正法時,亦當斷除法器叁過[6]、六汙[7]、五不持後,以具足四想[8]、足具六度和威儀依他之門,徹底遍聞來修持。

  注釋:

  [1] 那落迦:即地獄。即叁惡趣之一。

  [2] 暇滿:八閑暇和十圓滿。八閑暇,意謂脫離八難,有修學佛道的余暇,世稱爲離八無暇,反之則爲八無暇。十圓滿,有五自圓滿和五他圓滿。五自圓滿是:得人生、生中土、諸根具足、未做顛倒業、信佛法;五他圓滿是:佛降臨世間、佛說正法、教法住世、法住隨轉、有緣修法。

  [3] 叁信:對佛身語意所起的信心:清淨信、勝解信、現求信。

  [4] 六界:可以修習密咒金剛乘的人身應具備的六界,即:空界、風界、火界、水界、地界和智慧界。

  [5] 增上緣:指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長作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稱增上緣。

  [6] 法器叁過:聞法弟子的叁種過失。即:耳不聽,如器口下覆過;心不記,如器底穿漏過;具煩惱,如器不潔,終變汙濁過。

  [7] 六汙:即六過。聽講佛法時應斷除的六種障礙:不信、不好學、心散亂、神志昏沈和厭倦。

  [8] 四想:于正法作藥物想、于自己作病者想、于如來作正士想、于教法作長住想。

  

  一、講說何爲所聞所思的對境

  (一)總說辨認正法的方法

  我等之本師,即此導師釋迦王于諸無量無數之劫海中、淨治了全部佛土海、成熟了全部有情海和普遍圓滿了祈禱海後,由以無余之狀地如實了知了所有一切法後而成等正覺,爲諸化機隨時隨地遍轉了正*輪,是爲一切功業中最極至高無上者。此中所謂正法,經中講道:

  “能除諸若障,

  彼即是正法。”

  如此所講,凡若如理而修,就是一種成爲窮盡諸有情蓋障之方便的白淨功德,這就是滅道所攝的諸無漏法和諸標准的經論。此複,前者就是所诠證法,後者就是能诠教法。總之,名爲法的含義,即如《論議正理釋論》中所講:

  “法者所知“道”[1],

  涅槃及意境,

  福壽及經典,

  未來決法規。”

  此即行于十義之中。彼等之中最增勝之法,就是以上所辨認的彼等法(教證二法)。

   而此等名爲正法,即由于是一切法之最和殊勝士夫圓覺佛所宣之法或由于宣講了解脫叁菩提[2]的聖道,故名正法。

  彼正法若加區分,即是所诠證法和能诠教法二類。即如《俱舍淪》中所講:

  “佛之二正法,

  即是教與證。”

  所诠證悟的正法亦有二種,由四聖[3]心相續之能對治斷除所斷的離貪欲的性能是滅谛,凡能作離貪欲的能對治的性能是道谛。

  能诠教法,若亦以性能來分,則有善說的經和注釋經之密意的論二類,即如《天子請問經》中所講:

  “諸法“經論”二種攝,

  善說及其密意釋。”

  其中經者,即如《一乘寶性論》中所講:

  “諸凡具義與法屬,

  能離叁界煩惱語,

  凡示寂靜之功…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