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胜)的《希有海教史》中所讲:“归总起来,一切教授皆以小乘之出离心,大乘之发菩提心,密宗的清净三昧誓戒等作为基础,在此之上加以噶举大宝的特殊法,
如玛、俄的本续讲解、米拉的坚毅和教授、岗布瓦的《扫除本性垢障》、迦玛巴的《风心无别》、向蔡巴的《究竟胜道》、鲍绒巴的《融迁小道》、帕竹的《总持陀罗尼》、达隆巴的《三十九本事》、止贡巴的《三戒一要》、藏巴嘉热的《缘起与一味》、洛郭的《诚信与厌离》等,其所标胜处共分,虽在各派系中亦均具有,不过为了特重某一方面,以之引导和培育后学,也可以立为各派的特殊差别法。但若就全体观之,则仍只是噶举大宝一派,名声扬于三界之中。”
注释:
[1] 吉贡•楚臣森格:(1140—1204),是帕竹•多杰结布的弟子。1181年于尼普地方建修赛寺,从此传出的教派,名为修赛噶举派。
[2] 尼普:在今曲水县境内。
第三章 正说法王卓贡噶举派的宗规
第一节 总略讲说道统大宗的宗规
显密法理面极广,
诸派斑纹现其上,
加持放彩此道统,
略诠所知其总纲;
万事[1]遍主金刚持[2],
印师总祖萨罗诃,
大乘师圣龙树尊,
底那[3]义传无间断;
万成就源无热河[4],
称藏玛尔巴噶举,
美名白幡高有顶[5],
敬信宗规加持殊;
于一大乐轮美严;
具三本师[6]金刚持,
依为部主以信祷,
加持是此道统规;
知师为佛具敬信,
能负百难担弟子,
获得加持义传悟,
是此道统宝宗规;
善以净《律》戒约束,[7]
随佛子胜意行[8]转,
不缺大密道瑜伽,
具三律[9]是道统规;
有寂难夺以出离,
慈慧生圣菩提心,
通达心性大手印,
正见是此道统规;
工医声量[10]共明处,
显密论著不共典;
闻习思维不偏颇,
皆学是此道统规;
尤重对摄三藏与,
四续心要之深密,
宣了义者三部续[11],
讲闻是此道统规;
典籍闻思究竟后,
贪瞋嘈杂诱境弃,
以于静林修到底,
起验证是道统规;
粗细分别波自息,
无动心河自然住,
远离昏沉浑浊垢,
修止[12]是此道统规;
伪妙相持自行散,
自性界中错念净,
庸识取舍离得无,
达离戏[13]是道统规;
以慧以慈润自心,
以转凡现为道用,
瑜伽精勤损亦益,
如法行是道统规;
此生交媾扳根等,
皆应如法改治戒,
以无任何所求厌,
修等味[14]是道统规;
心通万物之定解,
见法空性[15]之净相,
以此持诸显密教,
为无违是道统规;
起自实际之领悟,
得自佛心之胜果,
一通百通之教授,
同开示是道统规;
自心熟后于眷众,
不混共与不共典,
讲辩著业调他心,
是此道统宝宗规;
二资[16]善种悉无衰,
为于菩提藏刹土,
圆满长出胜者禾,
皆回向是道统规;
有讲乐喜密[17]续语,
麦俄粗[18]领恒河流,
米拉道统甘露雨,
汇一信海之教授;
更有拢摄那若巴,
《网护》等续方便道,
为心要的《六法》者,
深要明宣之教授;
脐轮猛厉火炽燃,
尽熔大乐月 (杭)字,
遍烧蕴界从*轮[19],
乐受俱生之教授;
十幻喻[20]为差别故,
内外诸法谛实无,
自身金心[21]加镜影,
本现天身之教授;
昼相幻欲极坚后,
以喉得坚风心力,
梦中亦悟法如梦,
能获决定之教授;
忘念风心于中[22]澄,
其力使法净如空,
法界性中痴自散,
能悟光印[23]三教授;
虽不缘转何处境,
运气风流得坚后,
幻觉一现从百会,
如箭逝去之教授;
了死自性为真谛,
法身性中母子会[24],
此中中有位起立,
幻色相好之教授;
总有如下耳传诀,
依四语旨教授精,
便解[25]道瑜伽即生,
证得双运胜成就。
俱生心性为法身,
忘念俱生法身波,
境相俱生法身光,
心境无别是俱生,
见自心性为妙观,
正念无间上品修,
取舍不换上等行,
得自佛心是胜果,
金刚智慧满瓶状,
一体传承无间断,
仅一祈祷得加持,
唯此噶举末尼鬘,
总摄佛教圆满法,
遍于三界无第二,
教法支树依此生,
种种支树相依存,
是故希有心要教,
语传兴自金刚持,
玛米塔布道统宝,
此之功业遍十方。
注释:
[1] 万事:万者是所有一切的意思。事者是事物。佛书译为事、性、实有法。是指具有功用、能生起各自取识和各自后续自果之一切色法、心法及不相应行法。
[2] 遍主金刚持:遍主是佛的异名。金刚持是诸佛共主,佛书说为释迦牟尼讲演密宗所现自身。
[3] 底那:是底洛巴和那若巴的简化。
[4] 无热河:是指无热池流出的长河。无热池又名无热恼池。梵音译作阿耨达池,玛那萨罗沃池。西藏普兰县湖名。藏史中有认为即汉族典籍所载瑶池。佛书载此湖作正方形,方各五十瑜缮那,周二百瑜缮那,八功德水盈满其中,在香醉山北十瑜缮那处,实即今之玛法木湖。
[5] 有顶:三有之极顶。
[6] 具三本师:是有三位根本上师的意思。根本上师有两种含义:一、从喇嘛处学得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密宗律仪等三种律仪时,此喇嘛则为自己的根本上师。二、僧人称自己曾跟随学习过佛法的喇嘛为根本喇嘛,即把为自己灌顶、授经、传法的上师,称为根本上师。
[7] 《律》:即《律经》,梵音译为《毗奈那》。
[8] 意行:佛书译为意乐加行,即思想、和行为二者。
[9] 三律:即三律仪,是防止身语意恶行之修学律仪。显宗有别解脱律仪、禅定律仪和无漏律仪。显密兼治者有别解脱律仪、菩提心律仪和真言律仪。
[10] 工医声量:是大五明中的工艺学、医学、声律学和正理学。
[11] 三部续:是指《内续》、《欢喜金刚续第一品》和《欢喜金刚续第二品》。
[12] 修止:即修习寂止。寂止即定,梵音译为舍摩他。心不外散,令静住内所缘,故名寂止。亦作三摩地。如依三摩地,令心静住。
[13] 达离戏:通达远离戏论。即不着迷执,意指空性或法性。
[14] 等味:使功能自性平等,是噶举派修法之一。
[15] 空性:本性平等性。
[16] 二资:二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17] 乐喜密:即《胜乐金刚本续》、《欢喜金刚本续》和《密集本续》。
[18] 麦俄楚:是麦敦•村波索南坚赞、俄敦•却吉多吉和粗敦•旺安。
[19] *轮:是指心间脉轮。人体心间的轮状脉结。
[20] 十幻喻:幻术、阳焰、梦幻、映影、海市蜃楼、回音、水中月影、水泡、双影(眼花时,视一物所现之二重象)、幻化。
[21] 金心:金刚心。
[22] 中:指中脉。人体中央的一种脉道。
[23] 光印:是光明和大手印。
[24] 母子会:母光明与子光明相会。
[25] 便解:方便与解脱。
第二节 略分见修的立论而说
无比达布仁波齐讲道:“所依,人身是第一大宝。”既然有情皆是觉者的实体,那么,是否以那落迦[1]等其他众生之身也能修成佛呢?不然。所谓人身大宝,是说唯此身具暇满[2],心具三信[3]者才是修成解脱和一切种智之所依的补特伽罗。因此,经中是将此称作第一所依身。其中生于瞻部洲的暇满圆满之所依身,较余者善恶之力更大,所以是第一中的第一。
因为《律生》中讲道:
“三洲所生具六界[4],
瞻洲妙生是第一,
遍许其为业果地。”
所以,十八暇满完备之人身,是修成解脱与一切种智的殊胜所依。因此,以财喻数三者难得,是与如意大宝相同,故称做人身大宝;既得,义意便大,故亦称做大宝。
这个如是得到的大宝,亦在《入行论》中讲道:
“证得士夫义理者,
今生若不修铙益,
来世焉成正圆满。”
应当思想如此所讲的道理而使其具有意义。
虽然得到了这样的第一所依——人身,但是若无心的第一所依——信,则不能修成菩提。
《华严经》中多次讲道:“世界住者信微寡,不能了知佛菩提。”所以首先应当生起信仰。此又如《方广大庄严经》中所讲:“佛告曰:阿难陀,当于信发起加行,此乃如来所要求。”
信若分类,有三种:胜解信、现求信和清净信。此亦如《阿毗达摩论集》中所讲:
“云何为信?即于业果、圣谛与至宝最极胜解、现求和相信。”和如《宝鬘论》中所讲:
“不因欲贪瞋,
畏愚逾正法,
彼称有信者,
决定胜上器。”
所以,不论修学何学,在一开始主要是对所学之处生起信并若产生一种真实的希求欲,就会以信解、欢喜和兴趣而进入彼所学且由此生发精进和智慧后,就能渐次证得解脱和一切种智。所以,学道之初起信至为重要。复次,吉祥无匹岗布瓦所讲的“人身大宝。”应如经中所讲的“彼身具暇满、心具三信者乃是修成无上菩提的所依补特伽罗。”来了知。
尊者岗布瓦讲道:“缘者是善知识。”其次,虽然有了如此所讲的圆满所依身,而若不被增上缘[5]善知识所策励,就会由于串习昔往的恶行和习气增长的势力而不进入菩提道,因此不能证得佛位。所以须依止机缘——善知识。此复又以经教、道理和譬喻三者来证明必须依止善知识的正理。
经教者,《八千颂》中讲道:“如是菩提萨埵欲愿成等证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当首先亲近、依止、承事一切善知识。”等经教极多。道理者,《颂》中讲道:“欲得成佛之有法补特伽罗,汝当依止善知识。为因若不依止,自不了知积资净障之正方法。”譬喻者,在《颂》中讲道:“善知识,或如行往陌路时之引路人,或如去往具怖畏地方时之…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