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勝)的《希有海教史》中所講:“歸總起來,一切教授皆以小乘之出離心,大乘之發菩提心,密宗的清淨叁昧誓戒等作爲基礎,在此之上加以噶舉大寶的特殊法,
如瑪、俄的本續講解、米拉的堅毅和教授、崗布瓦的《掃除本性垢障》、迦瑪巴的《風心無別》、向蔡巴的《究竟勝道》、鮑絨巴的《融遷小道》、帕竹的《總持陀羅尼》、達隆巴的《叁十九本事》、止貢巴的《叁戒一要》、藏巴嘉熱的《緣起與一味》、洛郭的《誠信與厭離》等,其所標勝處共分,雖在各派系中亦均具有,不過爲了特重某一方面,以之引導和培育後學,也可以立爲各派的特殊差別法。但若就全體觀之,則仍只是噶舉大寶一派,名聲揚于叁界之中。”
注釋:
[1] 吉貢•楚臣森格:(1140—1204),是帕竹•多傑結布的弟子。1181年于尼普地方建修賽寺,從此傳出的教派,名爲修賽噶舉派。
[2] 尼普:在今曲水縣境內。
第叁章 正說法王卓貢噶舉派的宗規
第一節 總略講說道統大宗的宗規
顯密法理面極廣,
諸派斑紋現其上,
加持放彩此道統,
略诠所知其總綱;
萬事[1]遍主金剛持[2],
印師總祖薩羅诃,
大乘師聖龍樹尊,
底那[3]義傳無間斷;
萬成就源無熱河[4],
稱藏瑪爾巴噶舉,
美名白幡高有頂[5],
敬信宗規加持殊;
于一大樂輪美嚴;
具叁本師[6]金剛持,
依爲部主以信禱,
加持是此道統規;
知師爲佛具敬信,
能負百難擔弟子,
獲得加持義傳悟,
是此道統寶宗規;
善以淨《律》戒約束,[7]
隨佛子勝意行[8]轉,
不缺大密道瑜伽,
具叁律[9]是道統規;
有寂難奪以出離,
慈慧生聖菩提心,
通達心性大手印,
正見是此道統規;
工醫聲量[10]共明處,
顯密論著不共典;
聞習思維不偏頗,
皆學是此道統規;
尤重對攝叁藏與,
四續心要之深密,
宣了義者叁部續[11],
講聞是此道統規;
典籍聞思究竟後,
貪瞋嘈雜誘境棄,
以于靜林修到底,
起驗證是道統規;
粗細分別波自息,
無動心河自然住,
遠離昏沈渾濁垢,
修止[12]是此道統規;
僞妙相持自行散,
自性界中錯念淨,
庸識取舍離得無,
達離戲[13]是道統規;
以慧以慈潤自心,
以轉凡現爲道用,
瑜伽精勤損亦益,
如法行是道統規;
此生交媾扳根等,
皆應如法改治戒,
以無任何所求厭,
修等味[14]是道統規;
心通萬物之定解,
見法空性[15]之淨相,
以此持諸顯密教,
爲無違是道統規;
起自實際之領悟,
得自佛心之勝果,
一通百通之教授,
同開示是道統規;
自心熟後于眷衆,
不混共與不共典,
講辯著業調他心,
是此道統寶宗規;
二資[16]善種悉無衰,
爲于菩提藏刹土,
圓滿長出勝者禾,
皆回向是道統規;
有講樂喜密[17]續語,
麥俄粗[18]領恒河流,
米拉道統甘露雨,
彙一信海之教授;
更有攏攝那若巴,
《網護》等續方便道,
爲心要的《六法》者,
深要明宣之教授;
臍輪猛厲火熾燃,
盡熔大樂月 (杭)字,
遍燒蘊界從*輪[19],
樂受俱生之教授;
十幻喻[20]爲差別故,
內外諸法谛實無,
自身金心[21]加鏡影,
本現天身之教授;
晝相幻欲極堅後,
以喉得堅風心力,
夢中亦悟法如夢,
能獲決定之教授;
忘念風心于中[22]澄,
其力使法淨如空,
法界性中癡自散,
能悟光印[23]叁教授;
雖不緣轉何處境,
運氣風流得堅後,
幻覺一現從百會,
如箭逝去之教授;
了死自性爲真谛,
法身性中母子會[24],
此中中有位起立,
幻色相好之教授;
總有如下耳傳訣,
依四語旨教授精,
便解[25]道瑜伽即生,
證得雙運勝成就。
俱生心性爲法身,
忘念俱生法身波,
境相俱生法身光,
心境無別是俱生,
見自心性爲妙觀,
正念無間上品修,
取舍不換上等行,
得自佛心是勝果,
金剛智慧滿瓶狀,
一體傳承無間斷,
僅一祈禱得加持,
唯此噶舉末尼鬘,
總攝佛教圓滿法,
遍于叁界無第二,
教法支樹依此生,
種種支樹相依存,
是故希有心要教,
語傳興自金剛持,
瑪米塔布道統寶,
此之功業遍十方。
注釋:
[1] 萬事:萬者是所有一切的意思。事者是事物。佛書譯爲事、性、實有法。是指具有功用、能生起各自取識和各自後續自果之一切色法、心法及不相應行法。
[2] 遍主金剛持:遍主是佛的異名。金剛持是諸佛共主,佛書說爲釋迦牟尼講演密宗所現自身。
[3] 底那:是底洛巴和那若巴的簡化。
[4] 無熱河:是指無熱池流出的長河。無熱池又名無熱惱池。梵音譯作阿耨達池,瑪那薩羅沃池。西藏普蘭縣湖名。藏史中有認爲即漢族典籍所載瑤池。佛書載此湖作正方形,方各五十瑜繕那,周二百瑜繕那,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在香醉山北十瑜繕那處,實即今之瑪法木湖。
[5] 有頂:叁有之極頂。
[6] 具叁本師:是有叁位根本上師的意思。根本上師有兩種含義:一、從喇嘛處學得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密宗律儀等叁種律儀時,此喇嘛則爲自己的根本上師。二、僧人稱自己曾跟隨學習過佛法的喇嘛爲根本喇嘛,即把爲自己灌頂、授經、傳法的上師,稱爲根本上師。
[7] 《律》:即《律經》,梵音譯爲《毗奈那》。
[8] 意行:佛書譯爲意樂加行,即思想、和行爲二者。
[9] 叁律:即叁律儀,是防止身語意惡行之修學律儀。顯宗有別解脫律儀、禅定律儀和無漏律儀。顯密兼治者有別解脫律儀、菩提心律儀和真言律儀。
[10] 工醫聲量:是大五明中的工藝學、醫學、聲律學和正理學。
[11] 叁部續:是指《內續》、《歡喜金剛續第一品》和《歡喜金剛續第二品》。
[12] 修止:即修習寂止。寂止即定,梵音譯爲舍摩他。心不外散,令靜住內所緣,故名寂止。亦作叁摩地。如依叁摩地,令心靜住。
[13] 達離戲:通達遠離戲論。即不著迷執,意指空性或法性。
[14] 等味:使功能自性平等,是噶舉派修法之一。
[15] 空性:本性平等性。
[16] 二資:二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17] 樂喜密:即《勝樂金剛本續》、《歡喜金剛本續》和《密集本續》。
[18] 麥俄楚:是麥敦•村波索南堅贊、俄敦•卻吉多吉和粗敦•旺安。
[19] *輪:是指心間脈輪。人體心間的輪狀脈結。
[20] 十幻喻:幻術、陽焰、夢幻、映影、海市蜃樓、回音、水中月影、水泡、雙影(眼花時,視一物所現之二重象)、幻化。
[21] 金心:金剛心。
[22] 中:指中脈。人體中央的一種脈道。
[23] 光印:是光明和大手印。
[24] 母子會:母光明與子光明相會。
[25] 便解:方便與解脫。
第二節 略分見修的立論而說
無比達布仁波齊講道:“所依,人身是第一大寶。”既然有情皆是覺者的實體,那麼,是否以那落迦[1]等其他衆生之身也能修成佛呢?不然。所謂人身大寶,是說唯此身具暇滿[2],心具叁信[3]者才是修成解脫和一切種智之所依的補特伽羅。因此,經中是將此稱作第一所依身。其中生于瞻部洲的暇滿圓滿之所依身,較余者善惡之力更大,所以是第一中的第一。
因爲《律生》中講道:
“叁洲所生具六界[4],
瞻洲妙生是第一,
遍許其爲業果地。”
所以,十八暇滿完備之人身,是修成解脫與一切種智的殊勝所依。因此,以財喻數叁者難得,是與如意大寶相同,故稱做人身大寶;既得,義意便大,故亦稱做大寶。
這個如是得到的大寶,亦在《入行論》中講道:
“證得士夫義理者,
今生若不修铙益,
來世焉成正圓滿。”
應當思想如此所講的道理而使其具有意義。
雖然得到了這樣的第一所依——人身,但是若無心的第一所依——信,則不能修成菩提。
《華嚴經》中多次講道:“世界住者信微寡,不能了知佛菩提。”所以首先應當生起信仰。此又如《方廣大莊嚴經》中所講:“佛告曰:阿難陀,當于信發起加行,此乃如來所要求。”
信若分類,有叁種:勝解信、現求信和清淨信。此亦如《阿毗達摩論集》中所講:
“雲何爲信?即于業果、聖谛與至寶最極勝解、現求和相信。”和如《寶鬘論》中所講:
“不因欲貪瞋,
畏愚逾正法,
彼稱有信者,
決定勝上器。”
所以,不論修學何學,在一開始主要是對所學之處生起信並若産生一種真實的希求欲,就會以信解、歡喜和興趣而進入彼所學且由此生發精進和智慧後,就能漸次證得解脫和一切種智。所以,學道之初起信至爲重要。複次,吉祥無匹崗布瓦所講的“人身大寶。”應如經中所講的“彼身具暇滿、心具叁信者乃是修成無上菩提的所依補特伽羅。”來了知。
尊者崗布瓦講道:“緣者是善知識。”其次,雖然有了如此所講的圓滿所依身,而若不被增上緣[5]善知識所策勵,就會由于串習昔往的惡行和習氣增長的勢力而不進入菩提道,因此不能證得佛位。所以須依止機緣——善知識。此複又以經教、道理和譬喻叁者來證明必須依止善知識的正理。
經教者,《八千頌》中講道:“如是菩提薩埵欲願成等證覺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當首先親近、依止、承事一切善知識。”等經教極多。道理者,《頌》中講道:“欲得成佛之有法補特伽羅,汝當依止善知識。爲因若不依止,自不了知積資淨障之正方法。”譬喻者,在《頌》中講道:“善知識,或如行往陌路時之引路人,或如去往具怖畏地方時之…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