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P22

  ..續本文上一頁德,

  彼即佛語非其他。”

  即是說,所诠與具義之法相關,作用能成爲斷除叁界煩惱的方法,果能趨向涅槃寂靜的語——增上緣,主要由依圓覺佛而生出。訓釋字義,如《論議正理釋論》中所講:“所謂蘇壩肯達,即善說。爲因彼中無顛倒而正說,故是善說。”如何善說的情形,亦當如《論議正理釋論》中以十種行相之門所詳廣解說的了知之。

  經的性能,就是所诠宣叁學[4],能诠詞無垢,能立具叁量[5],效果始終善。怙主慈氏講道:

  “诠說叁學詞無汙,

  具足叁量始終善,

  此乃覺者佛語教,

  相反當知爲余典。”

  經中講道:“所謂正法,即初是善、中是善、後是善。其義妙善、字句妙善、圓滿不雜、圓滿清淨、圓滿純正。”應當了知由此等講說所精辟解說之理。

  經的區別,有由增上緣之門而分、由所诠之門而分、由能诠之門而分和由根次第之門而分等四種。

  第一種,由增上緣之門而分有叁類:親口所說經、加被所說經和開許所說經。

  第一類:親口所說經,如《聖般若波羅密多攝頌》,是佛親口所說。

  第二類:加被所說經,有身所加被、語所加被和意所加被等叁種。身加被所說的經,如佛將手放于菩薩金剛藏頭頂而加被,故而生起講說《十地經》的勇氣後,爲解脫月所發問。語加被所說經,如佛世尊命令文殊說:“消除阿阇世王的懊悔吧,”故而文殊講說了《未生怨王悔罪經》。

  意加被所說經,如佛世尊入甚深現分叁摩地後,爲舍利子和觀世音加被,故而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或如宣說《普賢行經》等。此外,如以功德與事業任運成就的神力光芒放射中如來佛身顯現而宣法,此即《大般若經》因緣中的所講;如成爲重大意義時,從山樹、飛禽、蓮花和大鼓等發出法音;聲聞等以加被的神力而宣法;如是任何衆生以佛的宏大功業之神力而說法等等,亦總歸爲佛經範疇,因爲《集論》中講了:

  “一切佛子宣與說,

  合理诠佛所有法,

  修最勝樂得其果,

  皆是如來上士力。”

  第叁類:開許所說經,就是諸結集者在諸佛經開頭所寫的因緣,中間接著所寫的“薄伽梵……”等的聯系和在最後所寫的助益等就是《大悲白蓮華經》中所講的“阿難陀,于彼處諸比丘如是問汝。汝當如是聲明論記“如是我問,一時薄伽梵最初成等正覺後,住于摩揭陀國菩提道場。”等。

  此後任一義,以任何詞句所講的任何異門,對此汝當廣宣因緣、其義善妙、字句善妙。契經最後亦當寫“薄伽梵如是賜教後,人天、非天、乾達婆等之世界皆隨喜,遍贊薄伽梵所講。”阿難陀,此法理當如是正結集。”以及如授記中亦以“道場若不念起,六城邑隨一可講。”而作了開許。現在的諸契經中所有的被等皆是所開許的佛語。

  第二種,由所诠之門而分。總之,一切佛經皆是按照主要宣說所诠的義理叁學寶而將其能诠的文字分爲叁藏,此即《律藏》、《經藏》和《論藏》等叁藏。此中,屬于主要闡述增上戒學之類的佛經者是《毗奈耶藏》的性相。屬于主要闡述增上心(定)學[6]之類的佛經是《經藏》的性相。此等的範例,依次是“四分律[7]等、《般若十萬頌》等和《對法七論》等。總之,所謂“藏”的名號與事物,在梵語中稱做“毗紮嘎”,此譯爲箧和大鬥。由于“藏”中亦包含衆多義理,故如大鬥中包容衆多小升。即如無著大士所講:“何故名“藏”,答:謂聚合故,總攝一切義故。”

  第叁種,由能诠之門而分。就是十二分教。如說:

  “契經、應頌及記別,

  諷誦、自說與因緣,

  譬喻、本事與本生,

  方廣、希法與議論。”

  第四種,或者一切至言也有結合化機之根而分爲叁種*輪,即由于諸初業者被二取[8]自心所束縛,所以爲了從煩惱中守護內心,主要闡述修習斷治取舍的次第,因此是四谛的法類。中期爲了破除對對治的耽著,所以是無相法類。後期是按照本性如何存在而擇定勝義的法類,即當了知爲叁類。

  若由根之門而分,如《真實名經》中所講:“叁乘起出離,安經一乘果。”即分爲聲聞乘、獨覺乘和無上乘叁種。佛說叁轉*輪,也是依照所化之根次第而說的。如是就說:密乘的契經,是否包括在此呢?由于是此叁者的必要,所以除了從差別上講,是另外稱做持明藏外,實際上肯定包括在此中。因爲,既然讓迥多吉尊者講了:“甚深經律論所攝”。

  和《金剛心釋經》中講了:“佛教有四宗,五非能仁旨。”所以密宗的續部亦能包括在彼叁藏之中。這是能從上述將“藏”稱做“毗紮嘎”的詞義中理解的。解說釋論,分作者、論的性相、詞義、區別和附注。關于著者的性相。總之,經中說需是一個造論的因或上中下叁種性相或任一的合格者。

  對此雖有一些稍許不同的主張,但是,這裏上等者,是指已見法爾之真谛者,如龍樹、無著和聖天等。下等者亦善巧五明處[9]並領有上師傳承的講解的教授,如阿阇黎祥隱和智藏等。如是于雪域之境,具足造論之叁個因的、具備相應之因的和具有每一因的正士與善巧成就衆也出現了極多。他們所造的論亦極甚深廣大,現存極多。由修學彼等論典而達到善巧與成就之高位者亦出現無量。此等便是下面要講的論典性相所以完具的理由。

  關于“論”的性相。如《一乘寶性論》中所講:

  “唯依佛教法,

  意無散亂釋,

  順得解脫道,

  如經當頂禮。”

  即是說,在此刹土世尊示現圓滿涅槃之情後,作者——無惡見、疑惑和散亂的智者直接或間接地唯依佛的教法而講說的任何語,皆是順隨獲得解脫之道的。

  關于“論”的詞義。具足彼性相之論的詞義,如《議論正理釋論》中所講:

  “凡是改正所有煩惱敵,

  以及防護輪回惡趣苦,

  即具改防二德故是論,

  此等雙重功德他宗無。”

  由于將梵語“俠薩”或說“俠薩那”譯爲“改造”,將“達伊”譯成“防護”,故名爲“論”。在《甘露藏》中雖然又將“俠薩”譯成“勝義教”和“經義”,但具足改正和防護功德者,則是此品之“論”。

  關于“論”的區別。彼“論”由作用之門而分,有集廣大義的論典、深密分辨的論典和梵文字母序列的論典等叁類。

  第一類,如《俱舍論》。

  第二類,如《現觀莊嚴論》。

  第叁類,如《經莊嚴論》。

  由所說之門而分,有佛語一般的釋論和特殊的釋論二類。

  第一類是“迦”和“咱”[10]等諸語言學的論著和《因明七論》等諸量學的理論。

  第二類特殊的釋論,由分別解釋叁轉*輪之見行分的區別而成衆多。注解初轉*輪之“見”分的是《對法七論》[11]和《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12]以及概括此等經義的《阿毗達摩俱舍論》[13]等。注釋“行”分的是《律經根本律》和《毗奈耶花鬘論》等。

  如是注釋中轉*輪之“見”:分的是闡述直敘空性次第的《中觀理聚六論》[14]和闡述隱義現觀之次第的《現觀莊嚴論》等。注釋“行”分的是《集學論》等。注釋“見”、“行”二分的是《入菩薩行論》等。注釋末轉*輪之“見”分的是《經莊嚴論》、《二辨論》和《一乘寶性論》等。注釋“行”分的是《律義二十頌》等。

  由所诠之門而分,有說盡所有法的、說如所有法的和說解脫與一切種智的等叁類。此中說盡所有法的又有一般論和特殊論二種,前者如諸法規的論典,後者如諸五明處的論典。而能說內明[15]的,則是《大乘五蘊論》等,說如所有法的是《二谛決定論》、《叁十頌》和(中觀莊嚴論》等。說解脫和一切種智的是《菩薩地》和《深密莊嚴論》等。

  附注:如是于此世界,詞句中成爲上品、殊勝和頂上者,當是佛說經典大寶。所以,其義理雖未詳廣理解,但是僅一念讀詞句,就有不可思議的加被與意義,因此理當珍若生命。在此之後,定是《慈氏五論》[16]和《叁菩薩釋》[17]等十地自在的諸經典,自在聖人吉祥薩羅诃和蓮花生的諸經典。

  莊嚴世界的二聖六莊嚴[18]、四大弟子、希有的二阿阇黎、六門智者、覺沃傑(阿底峽)和無畏生等善巧成就的諸大阿阇黎所造的諸典藉亦當皆如佛經而頂禮受學。如是在藏地早期譯文的諸大譯師和後宏期講經修道的諸根本大車乘師所造的諸論典都是特別優勝,故當視爲與諸無爭議的印度典籍無別而受學。

  此外,印度普通學者所造的印度典籍和藏地名爲智者的一切偏見者所編撰的論藉等,可能有好壞摻雜,所以此等非是不加思考而輕率相信的對境。經中講道:

  “一切比丘或智者,

  如煉剪磋磨黃金,

  當善思擇吾之語,

  非爲敬尊當受學。”

  所以,不論何者,皆當思擇而後隨行,才是依義不依字的高尚正士之規。

  依止善知識,聽受教授的方法,有一般和特殊二種。其中一般的方法,彼等如是清淨的經與論,是能從善知識歡喜中完滿聞得的。又此聽聞也不應僅成假得裝懂,而應當憑依經教與正理,以思維的智慧來斷除增益、抉擇所成的義理,再將那種充分抉擇了的義理加以反複修學而串習,由此獲得一種遠離翳障的聞思修的慧眼後,逐漸進入一切種智城,這便是一般的方法。

  如是亦如吉祥月所講:

  “猶如一切盲衆容易被,

  一有眼人引子所欲境,

  如是于此亦以慧來取,

  眼衰難見之德唯我佛,

  如是通達彼之甚深法,

  爲因是以經教與道理。”

  任何補特伽羅,若是爲了利他,被欲願證得自我解脫與一切種智之意樂起心動念後而于彼等進行聞思修的話,就應當對這個轉趨究竟所緣境——彼某一一切種智城發起殷重,是至爲重要的。

  注釋:

  [1] “法者所知道,涅槃及意境,福壽及經典,未來決法規”:有的將此“法”說爲“有爲法”,即“所知”境界;說正見是法,即是“道”;說皈依法,即涅槃;說法之生處,.即“意境”;說王妃眷屬與諸童子一起作法行,即是“福”;說凡夫喜記持所見之法,即是“壽”;說契經,即此“契經”;說此身是“老”之法,即是“未…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