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說比丘四法,即是決定;說鄉俗族規,即是“法規”。
[2] 叁菩提:聲聞乘菩提、獨覺乘菩提和大乘菩提。
[3] 四聖:四聖行,四聖種。即:比丘于衣服、飲食、臥具叁者隨所得而喜足,樂斷樂修,總名四聖行。
[4] 叁學:戒學、定學、慧學。
[5] 叁量:現量、比量、聖言量。
[6] 增上心學:即契經教義特別優異,勝于外道的增上定學。
[7] 四分律:即分辨教(廣戒經)、事教(十七事)、請問教(清問品)、雜事教(雜事品)。
[8] 二取:即能取和所取。能取的心識與所取的外境。
[9] 五明處:指大五明處。有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
[10] “迦”和“咱”:梵文因學二派:集分派和月八派。
[11] 《對法七論》:發智論與六足論,說一切有部的七種根本論著。迦多衍尼子著《發智論》,世友著《品類論》,天寂著《識身論》,舍利于著《法蘊論》,目犍連著《施設論》,拘瑟恥羅著《集異門論》和滿慈于著《界身論》。
[12]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簡稱《大毗婆沙論》。佛圓寂後,優婆俱多等五百阿羅漢在北印度賓陀山名優寺中集體寫成的一部論著。玄奘由梵文譯成漢文。
[13] 《阿毗達摩俱舍論》:簡稱《俱舍論》。第五世紀中印度佛學家世來所著。本書分爲分別界品、分別根品、分別世間品、分別業品、分別隨眠品、分別道及補特伽羅品、分別智品和分別定品,共八卷。
[14] 《中觀理想六論》:即《中論》、《回淨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和《寶鬘論》。龍樹所著。
[15] 內明:內學。佛教徒自稱講說叁學、二次第等修習方法的佛教殊勝不共導引爲內明。
[16] 《慈氏五論》:彌勒爲無著講說的五部經典,有《現觀莊嚴論》、《莊嚴經論》、《寶性論》、《辨法性論》和《辨中邊論》等。
[17] 《叁菩薩釋》:即金剛手所著《勝樂經首品釋》、金剛手菩薩所著《金剛心釋》和白蓮法王所著《時輪經無垢光釋》。
[18] 二勝六莊嚴:六莊嚴是龍樹、聖天、無著、世來、陳那和法稱。二勝是精通佛教最勝根本即戒律學的兩大論師釋迦光和功德光二位。
(二)分說轉經教*輪的情形
此中有因位顯乘産生的情況和果位密咒金剛乘産生的情況二項。因位顯乘産生的情況。總略而講,稱做*輪。即凡是本師所講的任何正法皆能摧伏異品。此複,諸分別說一切有部[1]師唯將見道[2]承許爲*輪。《俱舍論》中有頌說:“見道爲*輪,速行具輻故……。”即是說,由于八聖道支[3]與輪相同,所以主張說見道是*輪。諸經部[4]師將能開示彼見道、修道[5]和無學道[6]的法數,承許爲*輪。
《王子書》中講道:“因是之故,即此法數亦是*輪,以遍宣*輪故。”又承許說:“見道、修道和無學道亦是*輪,以能進入化機士夫之相續,故名輪故。”
自宗的主張,若按大乘,資糧道至無學道的五道[7]皆是*輪。法善知識說:“*輪,乃至有是資糧道、有是加行道、有是無間道。”而解脫道又是一切*輪之最上,其道理如《方廣大莊嚴經》中譯廣所講。
*輪,在梵語中稱做“達磨雜紮”。“達磨”譯成“正法”,即教理與證悟的本體。其道理如上所講。“雜紮”譯爲“轉移和聚合。”所以,由于證悟的*輪現如轉移于化機的相續和由于數理的*輪就是衆多法蘊的本體,因此訓釋字義,便作如是說。此中其他不同的名稱,又名“梵輪”,即如《俱舍論》中所講:
“爲因梵天轉梵輪,
是故此即是梵性[8]。”
因爲經中講了:“世尊亦名梵淨,亦名寂靜與清淨。”所以,稱薄伽梵名爲梵天。又聯系彼名稱的理由,梵語音爲“查瑪”,這在《聲明要領二卷》中解說道:“所謂“查瑪雜雅”,名爲“查瑪普朵室朵普朵”,爲因已成梵淨或清淨,實際是涅槃。”如是亦如《俱舍論釋》中所講:“薄伽梵,爲因亦具無上梵性,故是梵天”等。
廣說彼*輪轉爲叁種的情形。
甲、總的解說。轉經教*輪的建立,唯是叁種,就是初時教四谛*輪、中時數無相*輪[9]、末時教廣分別*輪[10]。又如是分成叁種的理由,是將所化的補特伽羅定爲小乘種姓、定爲大種姓和由于緣[11]而變,故種姓不定等分爲叁類。因爲這種區分,所定的品類既符合性相而且如是亦合理故。
所以,于諸第一類者前宣說四谛與十二緣起[12]等,是初轉*輪;于諸第二類者前開示最極深密界空性界,是中轉*輪;于諸種姓不定者前,爲消除對深密界的畏懼,故將諸法只開示到能識別的程度,並將圓成實性[13]開示爲勝義谛,是未轉*輪,因爲調柔的方便亦歸納爲叁種是合理的。
或如《陀羅尼自在王經》中所講:“于叁*輪,佛以叁語作宣說:第一出離輪回語:第二叁解脫門[14]語、第叁不退轉的*輪語。”如是安立的理由,如彼經中以高明的寶珠師陶冶寶石的譬喻所講,是由引導化機于最勝菩提的次第而安立的,這如《寶性論》中所講:“令世人入寂靜道,遍熟、授記即因色[15]。”
是因爲首先以厭離語,策勵諸耽著生死的化機,令入寂靜道;次以空性語,使普遍成熟爲大乘;再以不退轉的*輪語,令入如來境界,並使獲得廣大授記。或如阿阇黎龍樹安立名言謂:“最初是宣說我的*輪,中間是宣說無我的*輪,最後是遍破見的*輪。”和如聖天亦如其義解說道:
“最初破非福,
中間破我所,
末破諸見依,
盡知是智者。”
是由于如是聖師徒對世俗谛住于無顛倒取舍後,成就了堪見勝義谛,所以主張爲初期*輪;由于爲了遮除我執,故宣說了破除一種戲論的差別勝義谛[16],所以主張爲中期*輪;是將爲了遮除有無等見之所依,故正宣遠離一切戲論的勝義谛,主張爲末期*輪。此亦是針對化機而定的調柔方便的劃分和次序。
因此,前者《陀羅尼自在王經》和釋經中所講的劃分和次序,是因爲將末*輪許爲究竟了義而說的,而在如後一種說法之時,前面所說的彼中*輪,則是在最後宣說的,因爲阿阇黎龍樹將它承許爲“遍破見的*輪。”故。
乙,解說各個的建立。
(甲)解說叁*輪的建立
1.四谛*輪。世尊所講的任何正法,都是開許爲大乘的階梯後,主要爲小乘種姓者所宣說的。其範例就是爲諸聲聞所共許的《律藏》、《論藏》和《經藏》等中的諸佛語,即四阿含[17]等。對于這些,何故稱做四谛*輪呢?由于爲了主要從四谛開端,使諸下劣者引生出諸勝解而正宣說見行,所以作如是說。
如是在此世間,唯于諸下等化機共同的心目中,初*輪的正行就是那個所示現的在波羅奈斯[18]“降落仙人”鹿野苑,世尊于六月初四時對阿若,[忄*喬]陳如等初度五比丘[19]叁次念誦,轉十二行相[20]*輪之情。
關于此情況,說一切有部的諸師是這樣主張的:宣示“四谛[21]分別是此與此。”是第一念誦;宣示“苦已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是第二念誦;宣示“苦己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是第叁念誦。由于如是每一谛各有四個所謂“法眼已生、智已生、明已生、慧已生。”所以是成爲十二行相。此中生死果是滅谛[22],其能作因[23]是道谛[24]。
由此四谛總攝了生死輪回的一切法,而且由以第一念誦彼等而決定每一體性之門宣示了見道,由以第叁念誦而憶持取舍之門宣示了無學道,並且將彼等各異的每一谛也講成了各四種,即所謂法眼,就是無漏慧;所謂智,就是無猶豫;所謂明,就是真實義;所謂慧,就是清淨慧。如是次第,貪求外道的見谛者由于未超越邪見、猶豫、無明和有漏等四種,所以是爲了區別于這些而講的。
這是《俱舍論釋》等中所講的。這樣就成了四十八行相,因爲叁念誦若以每一谛來計數,就成爲十二行相,凡此由于再乘以那四種,所以就成了那樣(四十八行相)。如果這樣講,也是無過的,因爲在十二個一組中是相同的。比如經中承許道:“諸比丘,是故于你宣說一對,當善記取妙說:說雲何名爲二者?由名眼與色等而名心與境等。”
而經部的諸師則說:“念誦叁次之情若是如彼,*輪念誦爲叁次就不成立,因爲唯將你的見道承許爲*輪,那它就在最初只說過一次;彼是十二行相也不成立,因爲你已將不觀待于見道的法眼等四項承認爲一組。”即對說一切有部師之*輪的建立做了否定。經部師在安立自宗時主張說:“四谛,以緣于自身體性之理,故爲第一念誦;以緣于所作體性之理,故爲第二念誦;以緣于究竟之理,故爲第叁念誦,而所念誦的只是四谛的法數[25],並且由于叁念誦中四谛各異,緣于體性、所作和果的行相各成四種,故是十二行相。”
那麼,這二種引文中,當將何者作爲合理之品呢?應當將此經部師的主張持爲合理之品。轉如是*輪,其真正的效用(所作),就是初度五比丘證得阿羅漢和八千天神征得見道,而特殊的效用,就是使諸化機從執爲補特伽羅中退出來後,依其所宜來希求預流、一來、不還和阿羅漢等四果。除此以外,諸其他屬于四谛*輪的,是在調柔地六域中零散所講的種種處所和時間不定者。
2.中*輪的性相。世尊所講的任何法,都是開許爲大乘的正道後,主要爲諸菩薩從甚深空性之理開端而宣說的。《方廣莊嚴經》中講道:
“無心無戲論,
無生無大種,
寂靜自性空,
轉此法爾輪;
無取亦無舍,
無相亦無性,
宣說平等性,
佛轉此*輪。”
此之範例,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爲什麼將此等稱做無相*輪呢?因爲顯然是在開示從色到遍智[26]的一切法各自的性相——最極隱密、遠離言诠思維的真實性,所以作如是…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