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说比丘四法,即是决定;说乡俗族规,即是“法规”。
[2] 三菩提:声闻乘菩提、独觉乘菩提和大乘菩提。
[3] 四圣:四圣行,四圣种。即:比丘于衣服、饮食、卧具三者随所得而喜足,乐断乐修,总名四圣行。
[4]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5] 三量:现量、比量、圣言量。
[6] 增上心学:即契经教义特别优异,胜于外道的增上定学。
[7] 四分律:即分辨教(广戒经)、事教(十七事)、请问教(清问品)、杂事教(杂事品)。
[8] 二取:即能取和所取。能取的心识与所取的外境。
[9] 五明处:指大五明处。有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
[10] “迦”和“咱”:梵文因学二派:集分派和月八派。
[11] 《对法七论》:发智论与六足论,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迦多衍尼子著《发智论》,世友著《品类论》,天寂著《识身论》,舍利于著《法蕴论》,目犍连著《施设论》,拘瑟耻罗著《集异门论》和满慈于著《界身论》。
[12]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简称《大毗婆沙论》。佛圆寂后,优婆俱多等五百阿罗汉在北印度宾陀山名优寺中集体写成的一部论著。玄奘由梵文译成汉文。
[13] 《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第五世纪中印度佛学家世来所著。本书分为分别界品、分别根品、分别世间品、分别业品、分别随眠品、分别道及补特伽罗品、分别智品和分别定品,共八卷。
[14] 《中观理想六论》:即《中论》、《回净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和《宝鬘论》。龙树所著。
[15] 内明:内学。佛教徒自称讲说三学、二次第等修习方法的佛教殊胜不共导引为内明。
[16] 《慈氏五论》:弥勒为无著讲说的五部经典,有《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辨法性论》和《辨中边论》等。
[17] 《三菩萨释》:即金刚手所著《胜乐经首品释》、金刚手菩萨所著《金刚心释》和白莲法王所著《时轮经无垢光释》。
[18] 二胜六庄严:六庄严是龙树、圣天、无著、世来、陈那和法称。二胜是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戒律学的两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二位。
(二)分说转经教*轮的情形
此中有因位显乘产生的情况和果位密咒金刚乘产生的情况二项。因位显乘产生的情况。总略而讲,称做*轮。即凡是本师所讲的任何正法皆能摧伏异品。此复,诸分别说一切有部[1]师唯将见道[2]承许为*轮。《俱舍论》中有颂说:“见道为*轮,速行具辐故……。”即是说,由于八圣道支[3]与轮相同,所以主张说见道是*轮。诸经部[4]师将能开示彼见道、修道[5]和无学道[6]的法数,承许为*轮。
《王子书》中讲道:“因是之故,即此法数亦是*轮,以遍宣*轮故。”又承许说:“见道、修道和无学道亦是*轮,以能进入化机士夫之相续,故名轮故。”
自宗的主张,若按大乘,资粮道至无学道的五道[7]皆是*轮。法善知识说:“*轮,乃至有是资粮道、有是加行道、有是无间道。”而解脱道又是一切*轮之最上,其道理如《方广大庄严经》中译广所讲。
*轮,在梵语中称做“达磨杂扎”。“达磨”译成“正法”,即教理与证悟的本体。其道理如上所讲。“杂扎”译为“转移和聚合。”所以,由于证悟的*轮现如转移于化机的相续和由于数理的*轮就是众多法蕴的本体,因此训释字义,便作如是说。此中其他不同的名称,又名“梵轮”,即如《俱舍论》中所讲:
“为因梵天转梵轮,
是故此即是梵性[8]。”
因为经中讲了:“世尊亦名梵净,亦名寂静与清净。”所以,称薄伽梵名为梵天。又联系彼名称的理由,梵语音为“查玛”,这在《声明要领二卷》中解说道:“所谓“查玛杂雅”,名为“查玛普朵室朵普朵”,为因已成梵净或清净,实际是涅槃。”如是亦如《俱舍论释》中所讲:“薄伽梵,为因亦具无上梵性,故是梵天”等。
广说彼*轮转为三种的情形。
甲、总的解说。转经教*轮的建立,唯是三种,就是初时教四谛*轮、中时数无相*轮[9]、末时教广分别*轮[10]。又如是分成三种的理由,是将所化的补特伽罗定为小乘种姓、定为大种姓和由于缘[11]而变,故种姓不定等分为三类。因为这种区分,所定的品类既符合性相而且如是亦合理故。
所以,于诸第一类者前宣说四谛与十二缘起[12]等,是初转*轮;于诸第二类者前开示最极深密界空性界,是中转*轮;于诸种姓不定者前,为消除对深密界的畏惧,故将诸法只开示到能识别的程度,并将圆成实性[13]开示为胜义谛,是未转*轮,因为调柔的方便亦归纳为三种是合理的。
或如《陀罗尼自在王经》中所讲:“于三*轮,佛以三语作宣说:第一出离轮回语:第二三解脱门[14]语、第三不退转的*轮语。”如是安立的理由,如彼经中以高明的宝珠师陶冶宝石的譬喻所讲,是由引导化机于最胜菩提的次第而安立的,这如《宝性论》中所讲:“令世人入寂静道,遍熟、授记即因色[15]。”
是因为首先以厌离语,策励诸耽著生死的化机,令入寂静道;次以空性语,使普遍成熟为大乘;再以不退转的*轮语,令入如来境界,并使获得广大授记。或如阿阇黎龙树安立名言谓:“最初是宣说我的*轮,中间是宣说无我的*轮,最后是遍破见的*轮。”和如圣天亦如其义解说道:
“最初破非福,
中间破我所,
末破诸见依,
尽知是智者。”
是由于如是圣师徒对世俗谛住于无颠倒取舍后,成就了堪见胜义谛,所以主张为初期*轮;由于为了遮除我执,故宣说了破除一种戏论的差别胜义谛[16],所以主张为中期*轮;是将为了遮除有无等见之所依,故正宣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谛,主张为末期*轮。此亦是针对化机而定的调柔方便的划分和次序。
因此,前者《陀罗尼自在王经》和释经中所讲的划分和次序,是因为将末*轮许为究竟了义而说的,而在如后一种说法之时,前面所说的彼中*轮,则是在最后宣说的,因为阿阇黎龙树将它承许为“遍破见的*轮。”故。
乙,解说各个的建立。
(甲)解说三*轮的建立
1.四谛*轮。世尊所讲的任何正法,都是开许为大乘的阶梯后,主要为小乘种姓者所宣说的。其范例就是为诸声闻所共许的《律藏》、《论藏》和《经藏》等中的诸佛语,即四阿含[17]等。对于这些,何故称做四谛*轮呢?由于为了主要从四谛开端,使诸下劣者引生出诸胜解而正宣说见行,所以作如是说。
如是在此世间,唯于诸下等化机共同的心目中,初*轮的正行就是那个所示现的在波罗奈斯[18]“降落仙人”鹿野苑,世尊于六月初四时对阿若,[忄*乔]陈如等初度五比丘[19]三次念诵,转十二行相[20]*轮之情。
关于此情况,说一切有部的诸师是这样主张的:宣示“四谛[21]分别是此与此。”是第一念诵;宣示“苦已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是第二念诵;宣示“苦己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是第三念诵。由于如是每一谛各有四个所谓“法眼已生、智已生、明已生、慧已生。”所以是成为十二行相。此中生死果是灭谛[22],其能作因[23]是道谛[24]。
由此四谛总摄了生死轮回的一切法,而且由以第一念诵彼等而决定每一体性之门宣示了见道,由以第三念诵而忆持取舍之门宣示了无学道,并且将彼等各异的每一谛也讲成了各四种,即所谓法眼,就是无漏慧;所谓智,就是无犹豫;所谓明,就是真实义;所谓慧,就是清净慧。如是次第,贪求外道的见谛者由于未超越邪见、犹豫、无明和有漏等四种,所以是为了区别于这些而讲的。
这是《俱舍论释》等中所讲的。这样就成了四十八行相,因为三念诵若以每一谛来计数,就成为十二行相,凡此由于再乘以那四种,所以就成了那样(四十八行相)。如果这样讲,也是无过的,因为在十二个一组中是相同的。比如经中承许道:“诸比丘,是故于你宣说一对,当善记取妙说:说云何名为二者?由名眼与色等而名心与境等。”
而经部的诸师则说:“念诵三次之情若是如彼,*轮念诵为三次就不成立,因为唯将你的见道承许为*轮,那它就在最初只说过一次;彼是十二行相也不成立,因为你已将不观待于见道的法眼等四项承认为一组。”即对说一切有部师之*轮的建立做了否定。经部师在安立自宗时主张说:“四谛,以缘于自身体性之理,故为第一念诵;以缘于所作体性之理,故为第二念诵;以缘于究竟之理,故为第三念诵,而所念诵的只是四谛的法数[25],并且由于三念诵中四谛各异,缘于体性、所作和果的行相各成四种,故是十二行相。”
那么,这二种引文中,当将何者作为合理之品呢?应当将此经部师的主张持为合理之品。转如是*轮,其真正的效用(所作),就是初度五比丘证得阿罗汉和八千天神征得见道,而特殊的效用,就是使诸化机从执为补特伽罗中退出来后,依其所宜来希求预流、一来、不还和阿罗汉等四果。除此以外,诸其他属于四谛*轮的,是在调柔地六域中零散所讲的种种处所和时间不定者。
2.中*轮的性相。世尊所讲的任何法,都是开许为大乘的正道后,主要为诸菩萨从甚深空性之理开端而宣说的。《方广庄严经》中讲道:
“无心无戏论,
无生无大种,
寂静自性空,
转此法尔轮;
无取亦无舍,
无相亦无性,
宣说平等性,
佛转此*轮。”
此之范例,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为什么将此等称做无相*轮呢?因为显然是在开示从色到遍智[26]的一切法各自的性相——最极隐密、远离言诠思维的真实性,所以作如是…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