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观如意足▪P3

  ..续本文上一页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

  (四)身一想一识住,又作身一想一如遍净天,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

  (五)空无边处识住,超出一切之有色处。

  (六)识无边处识住,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

  (七)无所有处识住,超出一切识无边处。后三识住为无色界之下三天。此七处为识之安住处,

  为有情皆希往止住之所,故称识住。二非识住处如下:

  (一)无想天,无想,梵名 Asajj.isattvāh。又作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此外,此天众生之身长有五百由旬,寿命为五百大劫,寿终之时,再生念想,而堕欲界。

  (二)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梵名 Naiva-sajj.ā nāsajj.āyatana,巴利 Nevasa..ānāsa..ā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此天之名有三种解说:

  (1)非如色界四禅及前三无色之明了之想相,故称非想;非如无想及灭定,故称非非想。因此地痴暗不明了、不决定,故称非想非非想。 (2)如无色界之第二天,不缘识处,故称非想;如第三天,不缘无所有,故称非非想。 (3)于无色界第三之无所有处,除识处之想,今又除无想,共舍除想、无想,故称非想非非想。

  二非识住处因其心识活动痴暗不明,于禅观修习不能决了,所以不适合禅修者识住之处。七识住处从未至定乃至无所有处之状态身心适悦、轻安寂静,身心有极大之堪能,是适合于起修十二缘起法、四执取法与三明法之住处(于第六心、慧解脱篇将详细解说 ),如实知此等之七识住及此等二处之集、灭、福、祸、出离,由生(缘起)而解脱者皆称为慧解脱。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现法乐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以此是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现法乐住。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获得知见 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住昼想,于夜如昼,于昼如夜,如是以显了无缠之思,令具光辉修心。以此是修定……名能获得知见。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能得正念正知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明受之生、明住、明灭,想之生……乃至……明寻之生、明住、明灭。诸比丘!以此是修定……名能得正念正知。

  诸比丘!又,云何有修定……能得漏尽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住观五取蕴之生灭,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灭;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灭;如是行,如是行之集,如是行之灭;如是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漏尽。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修定。 (南传增支部二 赤马品 79-80)

  于三摩地修习、多修习,于现生、现法能获得四种利益,此四种利益是超越异生凡夫之想象的,唯有亲身体验、体证才能了知:

  (一)得现法乐住:现法是现生(不是来生)的。修习禅定能得到现生的安乐,是超越欲界所有的喜乐。如修得初禅能得「离(欲所)生喜乐」;修得二禅能得「定生喜乐」;修得三禅能得「离喜妙乐」;修得四禅能得「舍念清净」。四禅虽没有说到乐,而所得的「寂静乐」,是胜过三禅的。由禅定生起之轻安,能引发身心的安和、调柔、自在。明净的禅心与轻安相应,为欲界人类所从来没有的;对照于人世间的粗重憔恼,禅定中的「现法乐」,成为修行者的理想之一。不但一般修得禅定的俗人,就是得禅定的圣者,也有时常安住禅定而得「现法乐住」的。

  (二)能获得知见:或称得胜知见,又可分三类:

  (1)修光明想( ālokasajj.ā):是对治惛睡所修的。睡眠是暗昧的,惛睡中每生梦想颠倒;睡眠重的,到了起身时刻,还是惛睡不觉。修光明想多多修习,在睡眠中,也是一片光明,不失正念,不会乱梦颠倒,也会应时醒觉,起来精勤修行,是对治惛睡的最佳方法。

  (2)修净想(.ubhasajj.ā),也就是「净观」:依白骨而观明净,如珂如雪,见「白骨流光」,照彻内外。这样,依不净而转为清净,以平衡不净观之弊处,开展出清净的观法。如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中的清净色相观。

  (3)发神通:五通(pa.cābhij.ā)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修得四禅可依方便能引发五通,这是超越常情的知见。

  以上所说的光明想,净观,五通,都是依禅定而起的「胜知见」,在宗教界中有些人听来,真是不可思议。但在佛法中,这不是能得解脱道的主体 (慧为主),没有这些,也一样的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脱。所以,如偏重于求得「胜知见」,那就意味着纯正佛法的低落!

  (三)能得正念正知:或称得分别慧,修学禅慧的,依佛法说,要从日常生活中去学。如穿衣时知道自己在穿衣,乞食时知道自己在乞食,行路时知道在行路,谈话时知道在谈话,起善念知道是善念,起不善念知道是不善念,受时知道是受,觉想时知道是觉想。平时心宁静明了,那进修禅慧,也就会顺利而容易达到了(这所以说「依戒得定」)。人类的知识是外向的,特别是现代,科学进步得非常高;生理组织,心理作用,都有深入的了解,但就是不能知道自己。在语默动静中,做事,研究,欢笑或忿怒中,都不能知道自己。等到意识到自己,可能(说错、做错)已经迟了;有些连自己说过做过也都忘了。《中部》(一五一)《乞食清净经》说到:要修入「大人禅」的,应怎样的观察思惟,才能知已断五盖而入禅;才能知五取蕴等而修三十七道品,为明与解脱的证得而精进(杂含六入处相应 280、《大正》2.57b)。深入禅定而定心明净的,出定以后,有定力的余势相随,似乎在定中一样,这才能语默动静,往来出入,触处历历分明,不妨说语默动静都是禅了。这是修定者所要得到的;在初学进修中,这就是「守护根门」,「饮食知量」,「觉寤瑜伽」,「正知而住」了。

  (四)能得漏尽:或称得漏永尽,漏 (āsrava)是烦恼之异称,有二漏、三漏、四漏等安立,这里是一切烦恼的通称。生死的根源是烦恼,所以只有净除一切烦恼,才能证无学,得究竟的解脱。定力也能伏断烦恼,却不能根除烦恼,「诸漏永尽」,是要依智慧的。观一切行无常,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我所,无我无我所就是无自体、实体或称空 (.ūnyatā)。如经上说:「空于贪,空于瞋,空于痴。」而净除一切烦恼,才能得涅槃解脱。无常、无我我所──空慧,要依定而发,所以说:「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虽然有的慧解脱阿罗汉,是不得四根本定的,但也要依近分定(或名「未到定」),才能发慧而断烦恼。所以修定──修心,对转迷启悟,从凡入圣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方便。

  四种修定中,前二是通于世间的,外教徒也能修得;如佛弟子依慧而得解脱,那前二也是佛弟子修得的方便。不过,如偏重前二行,不免有俗化与神化的可能!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不堪得力。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善巧入于三摩地,不善巧住于三摩地,不善巧自三摩地起,不恭敬而作,又恒常不作,又不作顺益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不堪得力。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堪得力。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善巧入于三摩地,善巧住于三摩地,善巧由三摩地起,恭敬而作,又恒常而作,又作顺益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堪得力。」(南传增支部四 天神品164-165)

  四如意足不断地修习,主要目的为引发三摩地(等持),但于三摩地堪得力且不退失,必须成就六法才能达成四禅八定乃至九次第定,此六法依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本地分之三摩呬多地说明如下: (一)善巧入于三摩地:世间诸多之工巧技艺,首先必须先

  熟知程序工法,再加以不断的操作熟练,最后才能熟能生巧。禅定之修习亦是同样道理,必须先善知三摩地名句文身差别之相及善取能入诸三摩地诸行状相,所谓的名句文身差别见《表 4-3》四禅十八支表,每一禅支皆有个别禅相及诸行状相,善知善取诸禅之差别与相状,才能善巧地入于三摩地;反之则于三摩地不堪得力。

  (二)善巧住于三摩地:如前所说,善取能入诸三摩地诸行状相,随其所欲能住于定,且于三摩地无复退失。如是住于定且不退失,二俱名住。反之,二不俱不名为住。

  (三)善巧由三摩地起:于能入定诸行状相不再思惟,作意思惟出三摩地,可分三种原因出三摩地:

  (1)修治衣钵等诸所作业而出三摩地。

  (2)饮食便利、承事师长等诸所作业而出三摩地。

  (3)或与他人有约定,或许为他当有所作,或为欲转入余定而出三摩地。

  如不善巧由三摩地起,于色身则引发四大不调,易生

  种种之禅病,此于三摩地则不堪得力。

  (四)恭敬而作:以历劫难遭遇之心、如获至宝之心、能入古仙人道之心、不轻蔑之心于诸三摩地恭敬而作,于契经所说、师尊长老所言、同梵行者所述,如与修多罗(契经)相应、不越毗尼(戒律)、不违法性者皆应恭敬而作;反之则于三摩地不堪得力。

  (五)恒常而作:犹如于燃材上之鼎镬水,持续地添加火薪与关注火侯,鼎镬水才能逐渐地沸腾。三摩地之修习亦同样地必须持续地添加不放逸火薪与专注一心之火侯,才能逐渐引发诸三摩地而不退,因此恒常而作是引发诸三摩地之重要因素之一。

  (六)作顺益之事:由不作以下三因缘,则顺益于三摩地不退失:

  (1)如有一得初静虑,便生喜足,不求上进,唯起爱味。由起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遂便退失近欲界定。

  (2)由所得静虑定故,自誉毁他,说我所得此静虑定非余(他人)能得。由起如此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盖缠,转增转厚,便从定退。

  (3)所得静虑诸定,显示于他,为诸国王及王臣等当供养我,从定起已,寻思此事。由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盖缠。转增转厚。便从定退。

  此不顺益之三因缘与心相违背使身心不安稳,易于三摩地退堕,所以应舍离、应除遣,顺益于心使身心安稳,才能于三摩地堪得力。

  于四神足不断地精勤修习,则能引发诸色界定乃至无色界定,此诸禅定自然舍离诸下界粗重五欲(未断),而自得防非止恶之戒体,称为定共戒。如于诸有漏慧观而贪、瞋、痴永断尽,得无漏解脱之戒体,则称为道共戒。

  因此戒之清净能开发诸禅定;而诸禅定之增上,则能资助无漏之慧观。所以四正勤与四神足二羽翼,平衡且不懈地振翅飞翔,才能逐步地飞往慧泽地,迈向清净无漏之无余依涅槃境地。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观如意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